邵 佳
紫砂壺藝術是中國傳統陶瓷制作手工藝與茶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精湛的做工與多樣化的表現形式繼承了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的傳統,對于文化的關注則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與生俱來的品質,構成了工匠精神的一部分。紫砂壺創(chuàng)作繼承了一般陶瓷茶壺的形態(tài),形成了圓形與方形兩大基本器型,在實際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圓形與方形多有融合,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紫砂壺的造型表現,也能更為全面、立體地展示紫砂壺藝術的風格。
此件《德被八方》既有圓形的溫潤玲瓏,也有方形的硬朗明快,圓形與方形的個性均得到表現,所反映出的是創(chuàng)作藝術思路的奇巧與對紫砂制作工藝的熟練掌握。創(chuàng)作者通過方圓融合的方式目的在于表達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這既是紫砂壺藝術的根本依托,也是紫砂壺藝術品質的重要構成。本文結合圓形與方形的不同特征及其文化內涵對作品進行分析,以揭示其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
圓形,或稱紫砂圓器,是紫砂壺作品中最常見的造型。圓器造型總結起來就是“圓、穩(wěn)、勻、正”[1]這四大特征,說起來簡單,但制作起來十分考驗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能力與工藝經驗。圓器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清代制壺名家邵大亨所制的“掇球”款式,此壺可謂將圓融、靈動、自然的工藝智慧發(fā)揮到極致,更蘊含著中國的幾何審美觀念,閃爍著理性與智性的光輝,深受人們喜愛,得到了后來許多名家的模仿,可見紫砂圓器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重要的藝術價值。
此壺的圓器特征十分明顯,筒身部分如一只圓球,玲瓏圓潤,鮮明的弧度是展現圓器結構特征的最佳標致。壺頸部、壺蓋與壺身造型配合,也能看出明顯的圓形輪廓,并在大小上有所控制,使上下之間保持著均衡的比例,作品層次清晰。壺身頂面是平整的,與筒身之間構成了鮮明的轉折,形成了一道較為硬朗的邊緣線條,此處設計是創(chuàng)作者對方器特征的融入,但在這種強烈的轉折與對比中,壺身的弧度特征亦得到了強化,更具張力,將那種圓而不塌、圓中有方的效果呈現出,雖然圓潤但不失于原則,保持著結構的挺括,能夠使作品更具端莊、穩(wěn)重之感。
圓器的制作正是“增之一分則太肥、減之一分則太瘦。”弧度過大是能很好地展示圓器的特征,但難免會顯得太過隨意和笨重;弧度不夠明顯自然就會過于清瘦,沒有了圓器豐滿靈巧的效果。所以在打制筒身時,創(chuàng)作者要掌握好“拍”的力度,去仔細調整弧度,并要保證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作品的造型都是始終如一,這既考驗了創(chuàng)作者的工藝熟練程度,也對創(chuàng)作者的耐心和細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圓器相比,方器則顯示出紫砂壺藝術剛正、硬朗的一面,銳利分明的棱角是方器的典型特征。在中國人溫潤性格的影響下,方器的創(chuàng)作往往追求“方中有圓”,“明晚期和清早期的方器造型,都非常著重方圓互見的表現形式,在紫砂壺整體與局部的對應中,處處充滿了方圓互襯之美?!盵2]因此圓形與方形之間的融合是紫砂壺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傳統。
首先,從筒身上看,四條清晰的棱線呈現在壺中,將筒身分為四個部分,也就有了四方壺的輪廓。棱線依然清晰、明快,相當利落,又隨著筒身弧度的變化而變化,將剛柔兼濟的美學表現得極為出色。在壺頸部與壺蓋上,方器的特征就呈現得更加明顯了,因為這兩處的體積要更小,如果非要將弧線融合進去,整件作品就會顯得太過臃腫,分明的棱角設計則能使作品更加清爽。壺蓋中央的壺鈕造型極為方正,中間形成一橢圓形空間,方中有圓,工藝水準極高。方器特征的融入帶給作品以正直的氣質,也增強了作品的線條層次效果。壺嘴與把手帶有曲度,同時皆具有四方結構,也是方圓統一特征的表達。
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天圓地方”,可見中國人對圓形與方形這兩種幾何造型的重視。在中國文化中,圓形代表著溫潤、儒雅、隨和,而方形則代表著正直、堅毅、果敢,作品的方圓統一實則是對中國氣質的一次完整展示。結合作品的主題來看,所謂“德被八方”是指品德高尚,天下盡知,這是中國人對美好品格的極致追求。創(chuàng)作者通過方圓統一的巧妙設計表達了對美好品格的重視,同時也希望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精神能夠得到弘揚,展現出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通過此件作品,人們能體會到中國方圓有度的智慧,這不僅呈現在紫砂壺工藝當中,也是一種做人的智慧,隨著紫砂壺藝術的發(fā)展,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與美好品德也將得到進一步弘揚,紫砂壺藝術也能進一步實現自己的文化價值。
紫砂壺創(chuàng)作具有一種自覺的文化使命感,也只有在這種自覺下進行創(chuàng)作才能彰顯紫砂壺的藝術魅力、時代精神與文化價值。本文從圓與方兩個角度對作品進行了分析,說明了作品的藝術特征,并揭示出紫砂壺創(chuàng)作對中國文化精神與美好道德傳承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