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媛媛
錫雕,中國傳統(tǒng)雕塑藝術,是中國乃至世界一門獨特的工藝,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這其中以萊蕪錫雕最為著名。萊蕪錫雕以造型美觀、技藝精湛、獨具一格而著稱于世,多被文人墨客及達官貴人所擁有,并作為貢品傳入宮中。相傳乾隆皇帝十分喜歡錫雕作品,經常把玩欣賞,他的一位女兒出嫁時,專門派人到萊蕪定做了一套錫雕餐具做嫁妝,今藏于曲阜博物館。一片片錫片在一雙雙巧手中反復打磨、不斷錘煉,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和創(chuàng)新,讓錫雕成為了流傳至今的稀世珍品。
錫是排列在白金、黃金及銀后面的第四種稀有金屬,它富有光澤、無毒、不易氧化、不易變色,不帶有金屬異味,而且具有吸收不純物質、檢測毒性的功效,是真正的“綠色金屬”。用錫制作的花瓶,可以使鮮花保持長久的綻放,因此錫器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儲茶味不變,插花花長久”的美譽。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用“天錫遐齡”“錫福遐齡”的吉祥詞匯來祝福長者,也常常借用“錫器”代表著“喜氣”的吉祥寓意來贈送親朋精美的錫器。
我國制錫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明清時期錫雕在民間已相當盛行。萊蕪制錫藝術在清朝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用錫制作的工藝品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錫加工成為當時萊蕪重要的手工業(yè)之一,相關從業(yè)者不下千人。當時不僅日用品需要錫器,婚喪嫁娶都離不開錫器,有禮器、樂器、觀賞器、食具、飲具、燈燭具、煙具、熏具、文具、溺具等。其中,飲具、燈具最為常見,飲具中以錫壺最為居多。
燕氏家族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專做錫壺的,2016年“燕氏精錫紫砂鑲嵌技藝”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73歲的燕相輝是家族里的第四代傳人。燕氏有自己的獨家絕技。普通茶壺一倒水,總是會遺留下一兩顆水珠掛在壺嘴上,經過燕氏用錫鑲嵌的砂壺后,倒水時干凈利落不留水漬,錫還可以起到凈化水質的左右,可謂一舉兩得。
燕相輝從8歲時就開始給做錫壺的父親幫忙拉風箱干活,14歲正式開始從事這一行當,不只做錫壺鑲嵌,還做各種純手工打制的錫器。那時候人們日常生活中會用到很多錫器,家家都有錫制的茶壺、酒壺,燕相輝可接到的活計也多。平時燕相輝五天要趕四個集市,兜售、維修各類錫器。剩下沒集的那天他在家干活,“那時我一天要把下一集的活全部趕出來,做壺既要打得多又要打得好,手要勤快,眼要趕趟,保證打的壺不能漏水,要不人家會找來讓重修,還不夠耽誤工夫的”。燕相輝說。好技藝就是從這里練出來的,活越干越熟,越干越精,慢慢地,燕相輝的口碑越做越好,附近三個鎮(zhèn)錫器類的活計基本都被他承包了。
一件件精美作品的背后,是老手藝人反復打磨的耐心和堅守。時代在進步,制作工藝和制作器具都在發(fā)展,但燕相輝仍然堅持用最原始的技藝純手工制作錫壺,他制作的錫器最薄處能做到6毫米。高含量的錫本身很軟,把它鍛造成一把造型優(yōu)美的錫壺要經過千錘百煉。燕相輝一邊制作錫壺,一邊進行解說:“用錫制造的東西必須要經過錘煉,排嚴的話整個造型才會挺拔。哪里排不嚴哪里就軟,所以要一錘印一錘,把錫片全部都用錘子砸嚴實,不能有空缺之處?!彼帜靡话鸭舻?,不用任何測量輔助工具,輕輕一轉,剪刀在他手里變成了圓規(guī),在錫片上刻畫出了一個個精準的圓形?!白鲞@行時間長后,不用量尺,所有尺寸我都記在心里,你看像這個酒壺,做出來就是能裝五兩半酒的。”制作錫壺時,他的各個手指飛速旋轉,配合默契,肉眼看過去,他手的轉速之快和精準程度遠勝過機器?!爸拔胰ミ^泰安,和來自肥城、寧陽的五個打錫壺的同行同臺競技,他們都比我慢一半的時間,做的壺也不夠精美,于是留下我一人在岱廟工作,向游客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惫ぷ饕欢螘r間后,泰安那邊開出可免商鋪租金的優(yōu)惠條件請燕相輝過去常駐,燕相輝覺得自己生在萊蕪,長在萊蕪,考慮再三后還是選擇留在萊蕪。
現(xiàn)在燕相輝平日里在農村的家中做壺,周末開車一個多小時到市里的古玩市場來擺攤?!拔腋苫钭羁斓?,是年輕那會。那時也有心勁也有力氣,一天能做一個半壺,兩天就能做三個壺?,F(xiàn)在老了,夏日天長日落晚時,一天可做一個壺,冬天日頭短時得過完一天再拐個彎才能做完。不過現(xiàn)在,多半也是做著玩了,周末帶著孫子孫女一起到市里,就當放假散心了?!闭f著,旁邊的攤主遞來一杯熱茶,有熟客來到攤位找燕老聊天,兩人攀談之間,燕老臉上露出爽朗的笑容。
萊蕪錫雕技藝不僅運用在日常器具制作技術中,更發(fā)展成了一門藝術。錫雕藝人選取質地、色澤俱佳的上等錫,精工細作,摸索創(chuàng)作出了觀賞使用并重的藝術制品,收藏價值較高。早在明清時期,萊蕪制錫世家王家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14年在美國全球物品博覽會榮獲“巧手如神”、“妙奪天工”兩大金獎,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銀質獎章、南洋博覽會獲最優(yōu)龍牌金獎。民國時期在濟南、淄博、臨沂都有店面。近期,在國內的工藝美術展覽上也屢獲殊榮。目前萊蕪錫雕工藝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國家的保護。
“鳳王祥”錫雕研究院目前由王家第八代傳人王圣良、第九代傳人王緒賢共同經營。他們產出的錫雕藝術品采用純手工工藝制作,雕刻技法上借鑒木雕、石雕的雕刻工藝,結合金屬可熔可焊的性質,獨創(chuàng)了“拉焊”及“堆焊”的金屬雕刻技法,在塑造作品形象上可加可減,深淺浮雕并用,作品靈動自然。“以前做錫雕的老人接觸東西的途徑有限,大多就是比照著先人留下來的畫樣來做雕刻?,F(xiàn)在我們想做什么東西,可以直接去看實物,比如我想做仙鶴,就可以先去看真的鶴是什么樣子,這樣做出來的作品就會靈動很多?!蓖跏チ颊f。
王圣良先生今年64歲,小時候因患病身體落下了殘疾,腿腳不便,走路得依靠拐杖或人攙扶。本來以為的“劣勢”,卻在學藝中變成了“優(yōu)勢”,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出門,在別的小朋友出門玩耍時,王圣良就在家里看爺爺做錫雕,從7歲開始就跟著爺爺學習技藝?!白钤鐣r,錫雕是爺爺和父親傳給我的飯碗,要謀生計討生活我就必須得把這個飯碗維護好,因為謀生之路別人可能有很多選擇,但我因為身體殘疾只能做這個。還有一點是,做錫雕必須心靜,靜下心來干的活才細致,才能出好活,因為行走不方便,所以我比一般人更能坐得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圣良先生全心全意專注于錫雕技藝,埋頭苦干,潛心研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萊蕪錫雕工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圣良說:“2009年我去北京參加非遺大會時,我的父親激動得滿眼淚水,他非常高興,說我們祖祖輩輩沒有遇見這樣的好事,讓我這一代遇上了,真好。”
錫雕藝術品制作工藝復雜,要經過設計、熔料、制板、下料、裁剪、打坯、塑形、焊接、銼削、旋光、雕刻、精拋等十二道工序方可完成。創(chuàng)作一件大體量的錫雕作品更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從初期的構思到后來的成型,需要成年累月的時間,每件作品會進行至少上萬次的敲打。單“獨占鰲頭”這件作品王圣良一個人做了半年,目前他們父子正在創(chuàng)作一幅名為“百鶴朝陽”的作品,一共有56只鶴,已經做了近一年還沒做完。但王圣良并不覺得辛苦,他說:“我喜歡純手工制作的東西,因為它們經過手工打磨后有獨特的質感,就像小孩的皮膚一樣光滑柔潤,澆鑄的就沒有這種質感,看起來發(fā)干。手工制作雖然過程繁瑣,但完成一件作品后心情格外舒暢,因為每件作品我都是精心去做的,做出一件作品就像從小養(yǎng)起來一個小孩一樣,覺得它十分可愛?!?h3>從“傳承”到“傳播”:藝術發(fā)展無止境
傳承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在新一代傳承人的潛心創(chuàng)作和不懈努力下,有300多年歷史的萊蕪錫雕正在改變“技藝不傳外人”的傳統(tǒng)做法,走出山東,走向世界,老手藝在匠心和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新生機。
燕相輝每年都會收新的弟子,他的學徒來自周邊的各個鄉(xiāng)鎮(zhèn),時間長的已經跟隨他學習四五年之久。有時還會有同行前來學習,他也毫不吝嗇傾囊相授。不學藝時,徒弟們也經常會來燕老家里閑坐聊天,他們的關系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燕老的晚年生活趣味多多。
“鳳王祥”錫雕研究院在傳播和弘揚非物質文遺產方面做了許多努力。在濟南市文化館的指導下,定期開辦錫雕傳習班,向來自社會各界的學員傳授錫雕傳統(tǒng)技藝。與中小學合作,開展研學實踐活動,讓非遺文化走入校園之中。與騰訊公司合作,為其制作游戲競賽獎品,傳統(tǒng)手藝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第九代傳人王緒賢多次攜帶作品參加國內、國外各大展覽,推動錫雕技藝非遺文化再次重返國際舞臺。
魯王工坊第八代傳人王千鈞則致力于將萊蕪錫雕推向更加藝術化的方向發(fā)展。2022年他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深造兩年,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通過造型、裝飾等藝術手段賦予作品新的韻味,從“制器尚像”向“制器尚神”、“制器尚意”的方向發(fā)展,充分展現(xiàn)出新穎的創(chuàng)意。此外,他在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錫雕研發(fā)基地,從工藝美校招收大中專畢業(yè)生,為培養(yǎng)一批專業(yè)錫雕人才做努力。
藝術發(fā)展無止境,傳承一門老手藝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萊蕪錫雕正煥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力,沐浴在新時代的陽光下新長出的各個枝丫,閃閃發(fā)光,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