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用上了清潔能源來取暖,過冬已經無虞。那么,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人們冬天取暖的燃料是什么,各個朝代又采取了怎樣的措施來加強燃料的供應保障呢?
成立專門機構,唐代鉤盾署調配燃料供應
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長安冬季取暖的燃料無非是木柴、木炭、煤炭和焦炭四類。當時的長安是國際化大都市,人口眾多,最多時達到百萬之眾,柴薪需求量非常大。
需求量大了,價格就會攀升,因此長安周邊農民以砍柴燒薪炭為生。當時,人們還沒有環(huán)保意識。為了生存,每年秋冬農閑時節(jié),農民們便進山砍柴,有能力、有技術的則把木料燒成薪炭,運入京城賣了,以換點米錢。有了這些柴薪販賣者,長安的普通百姓就可以從東市和西市買到生活所需的木柴和木炭。
除了普通百姓販賣的柴薪,朝廷又在岐州、隴州等距離京畿稍遠的地區(qū)采伐薪柴。在京畿附近的戶縣、周至、寶雞、眉縣等地還設立了專門的官署,從而確保長安的柴薪供應。
百姓用柴薪,自己去采伐或者去市場購買,價格自然聽任市場的調控。而皇帝和官員所用取暖燃料則有專門機構負責供應,唐代負責京城薪炭供銷的專門機構是司農寺屬下的鉤盾署,下設令二人、丞四人,以及府、史、監(jiān)事和掌固等多名吏員。當長安城薪炭供應不足時,朝廷又會特別設置“木炭使”以加強薪炭的供應,木炭使常常由政府高官兼任,足見對薪炭的重視。
當時,長安的居民主要取暖燃料是木炭,而木炭燒造場所主要是長安附近的南山。這一帶的農民多被編為炭戶,成為專業(yè)燒炭人,以供應長安所需燃料。白居易《賣炭翁》一詩有“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正是這段歷史的真實反映。
由于長安城薪炭的需求量太大,為了解決薪炭缺乏的難題,唐代宗永泰二年九月,木炭使黎幹曾建議朝廷開漕渠從南山向長安調運薪炭,渠闊八尺,深一丈,渠成以后,代宗還親自查看過。在薪炭供應緊張時期,鉤盾署曾經限制過京城官員的薪炭用量:“凡京官應給炭,五品以上日二斤。蕃客在館,第一等人日三斤,以下各有差。其和市木橦一十六萬根,每歲納寺;如用不足,以苑內蒿根柴兼之?!?/p>
除了朝廷置辦以外,長安最繁榮的西市里有專門制造、販賣木炭的商店,還有許多炭商將炭放在牛車或驢車里,或者直接背在背上走街串巷地叫賣。冬日木炭的價格隨著氣溫波動,天氣越冷,價格就越高。
雪災頻發(fā),宋代強化措施解決燃料缺乏
北宋時期,京城開封雪災頻發(fā),歷史上極端惡劣的重大雪災都集中出現(xiàn),造成了數次致使大量人畜凍餓而死的惡性事件。如何保障災害天氣時開封百萬人口日常巨大的薪糧需求,特別是取暖所用的燃料,成為北宋朝廷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為了應對雪災,保障城市薪炭供應,北宋朝廷采取了許多應對措施:首先是提升供給能力,增加物資供應。采取了引洛入汴、優(yōu)化燃料結構、鼓勵販運貿易等應對措施。針對汴水僅有“二百余日”的運輸時間,北宋朝廷引洛入汴,延長汴水運輸時間,提升運輸能力,使汴水“四時行流不絕。遇冬有凍,即督沿河官吏,伐冰通流”。在優(yōu)化燃料結構上,主要是增加煤炭供給。煤炭“熙寧間初到京師”,至宋徽宗宣和二年,開封已設有“河南第一至第十石炭場,河北第一至第十石炭場,京西軟炭場,豐濟石炭場,城東新置炭場”。煤炭的供應能力大大提升,緩解了冬春時節(jié)的燃料供需矛盾。再就是減免稅收,鼓勵民間貿易。北宋朝廷多次頒發(fā)減免稅收的詔令。大觀二年詔:“在京諸門,凡民衣屨、谷菽、雞魚、蔬果、柴炭、瓷瓦器之類,并蠲其稅。”宣和七年又詔:“在京及畿內油、炭、面、布、絮稅并力勝錢并權免?!边@些措施對增加開封燃料的供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時,北宋朝廷在開封建立了燃料常平倉,增加燃料儲備,遇冬春嚴寒減價售賣,增強了開封遭遇雪災時的抵御能力。宋朝廷曾動用儲備薪糧物資對城中的官軍進行相應的賑濟,對于百姓中的老幼疾弱,則予以收養(yǎng),以免其遭受凍餓。
撤銷礦稅,明代安撫請愿窯民保供煤
到了明代,朝廷也是非常重視冬季燃料供應。嘉靖年間,京城北京一度出現(xiàn)薪柴燃料供應不足的問題,那時煤炭作為冬季取暖的燃料已經很普遍了,于是明朝廷就鼓勵在北京西山進行采煤,果然解決了北京的燃料供應之急。
明朝廷看到京西的煤礦開起來了,為了增加稅收,就出臺了征礦稅的政策。結果由于用人不當,引發(fā)了礦工、煤戶大規(guī)模進京請愿的風潮。
北京西山一帶歷來生產煤炭,到了明代西山開了許多煤窯,其中大部分都是民窯。明萬歷三十一年正月,朝廷派遣太監(jiān)王朝負責西山一帶煤窯的礦稅征收。王朝先前只是向馬鞍山黃樹園地方官窯一處收稅,上任后,他擅自做主將西山一帶的煤窯一律納入征稅范圍,還動用軍力強行征繳,致使窯民憤怒,直接涌至皇宮門前請愿,造成北京煤炭斷供,冬季取暖大受影響,百姓苦不堪言。
萬歷三十三年十二月,隨著全國礦使的召回,西山的煤稅才停止征收。明神宗在圣旨上說:“畿輔煤窯,系小民日用營生,除官窯煤炸,照舊內監(jiān)開取供用,其余民窯稅課,盡行停免,以昭朝廷優(yōu)恤根本地方德意。”
看來,明神宗也清楚西山煤窯是北京百姓取暖生活用煤的重要基地,不能因為征稅影響了百姓生活,所以他下令停止了此項稅收,總算是解決了這個難題,恢復了北京的煤炭正常供應,百姓取暖才得以無虞。
解除禁令,清乾隆帝果斷決策為民生
我國煤炭開采歷史悠久,早在遼金時期就已有開采煤炭的記載。到了明代,北京西山一帶更是發(fā)展到相當大的規(guī)模,成為北京城燃料供應的主要基地。然而在清代,明明開發(fā)煤炭資源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總有一些保守迂腐的官僚以種種理由,竭力禁止開礦。他們認為各地有各地的風水和地脈,是各地興衰福禍的依托,如果掘地挖煤就會傷到地脈、毀掉風水,其禍無窮。這些說辭成了一些官員禁止采煤炭的依據,且在全國大行其道,各地都有禁止采煤的規(guī)定。這使得全國的煤炭生產很是滯后,其中北京地區(qū)的采煤也大大受到了制約,影響了京城百姓取暖生活用煤。
清乾隆五年二月,時刻關心著百姓冷暖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學士趙國麟,經過大量的調查之后寫出了一份解除煤禁的奏折,上書給乾隆皇帝。他在奏折中這樣寫道:“臣請敕下直省督撫,行令各地方官查勘,凡產煤之處,無關城池龍脈及古昔帝王圣賢陵墓,并無礙堤岸通衢處所,悉聽民間自行開采,以供炊爨,照例完稅。地方官嚴加稽查,如有豪強霸占,地棍阻撓,悉置于法。將見煤禁一弛,費值少而取用宏,民之獲受利益永永無窮矣。為此具折奏請,伏乞皇上睿鑒施行?!?/p>
本來就對煤炭生產很支持的乾隆皇帝,看到趙國麟的奏折后,立即批示:“大學士趙國麟此奏,著各省督撫酌量情形,評議具奏。”同時下令全國各省一律取消不準采煤的禁令,要求“凡產煤之處,悉聽民間開采”,并要求各省督撫詳細勘察本省的煤炭資源情況,制訂出具體的煤炭開采計劃和措施,向朝廷匯報。
乾隆對各地的采煤奏折進行了認真研究,及時處理批復。一個全國范圍內的煤炭開采活動就普遍發(fā)動起來。此后,全國的煤窯數量、煤炭產量都增長很快,僅北京地區(qū)的西山、宛平、房山一帶,煤窯就多達近千個,有效地保障了當時北京百姓冬季取暖的用煤問題。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