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珍貴的古畫上有兒童涂鴉?!是誰在惡作?。堪パ?,不要驚訝,先看看嘛。
看,此圖意境深遠(yuǎn),哪兒有兒童涂鴉?再看題畫詩,查一查,此詩名為《江船一老看雁群初起》……哎,“一老”呢?“雁”呢?
這幾筆是一位老人?這幾點就是雁?這少兒涂鴉般的作品真是出自書畫大家之手嗎?你揉揉眼睛,摸摸腦袋,心想是不是哪里出了問題?要不再看兩幅。
品一品,崇山峻嶺中,亭亭孤松水亭下,一高士(指志趣、品行高尚的人)正在觀泉。這剛勁的筆法,應(yīng)該沒有兒童涂鴉了吧?等等,放大看看呢——
哈哈,這位高士被畫得太隨性了吧。
咦,這是描繪長江淮河兩岸名勝風(fēng)景的圖冊嗎?那幾排確定不是哪個小學(xué)生手繪的小房子?
你可能發(fā)現(xiàn)了,這些古畫(尤其是山水畫)整體看來精細(xì)無比,但書畫家們會選擇性地“糊弄”幾筆,看起來就像兒童涂鴉。不過,這可不是因為他們犯懶,而是與當(dāng)時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氣和創(chuàng)作意趣等有關(guān)。
在宋元時期,文人在繪畫里找到了“書寫”的樂趣,元代書畫家趙孟頫(fL)就說“石如飛白木如籀(讀zhHu,大篆的意思),寫竹還應(yīng)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畫石頭就像書法里的“飛白”,畫樹木就像寫大篆,畫竹子得用上“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指“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cè)、勒、弩、趯(tì)、策、掠、啄、磔(zhé)”八畫。
遠(yuǎn)山如墨,可看到這滿地的石頭,你是不是感覺自己也能畫上兩筆?
在文人的繪畫世界里,山水的繪畫技法和書法幾乎同宗同源,因此,擅長書法的文人畫山水沒啥問題,但是畫人物想畫得傳神還需要一定的繪畫功底。
還有一種情況,用蘇東坡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假如一幅畫只以畫得像不像這樣的方式去評價就等同于兒童的欣賞水平。真正的大師幾乎不在乎自己是否畫得像,因為在他們看來,畫畫更多是筆墨游戲,享受繪畫的過程,營造畫面的意境,表達(dá)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和態(tài)度,才是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