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的春日時光里,可并不只有清明一個節(jié)日哦!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一首《寒食》詩,不僅寫出長安城里柳絮飄飄的春日景象,字里行間更暗藏著已經(jīng)遠去的寒食節(jié)習俗。
歷史悠久的寒食節(jié)
寒食節(jié)一般設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因此也被稱作“百五節(jié)”,通常與清明節(jié)只相差一天。這個節(jié)日顧名思義,就是吃冷的食物,這也引出寒食節(jié)最重要的習俗——禁火。
關于寒食節(jié)的起源,據(jù)說與春秋時期的晉文公和介子推有關。
相傳,當年晉國內亂,公子重耳與大臣介子推在外流亡,就在重耳即將餓死之際,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煮湯喂重耳,救了他一命。后來,重耳成了晉文公,介子推則做了一名隱士。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山,竟下令放火燒山。最后,介子推不幸被火燒死。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決定在其忌日禁火寒食,以表哀思。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寒食節(jié)的起源就是與防火有關。先秦時期,人們認為初春干燥,保存的火種容易引發(fā)火災。因此,為了安全起見,便把火種熄滅,同時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沒有火種,大家就只能吃寒食了。
上巳臨水好作詩
同樣離我們遠去的節(jié)日還有三月三上巳節(jié)。
早在漢代,人們已有在上巳節(jié)時臨水祓禊(fú xK),也就是在水邊洗澡,避災除疫的習俗。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除了祓禊,還會組織踏青、飲酒集會等活動。此外,對文人來說,上巳節(jié)還是一個與好友相聚,共展才華的好時機。
東晉永和九年的上巳節(jié),王羲之等人在山陰蘭亭相聚,大家曲水流觴,吟詩作賦。而王羲之為這次聚會的詩集寫的序文,便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到了唐代,由于清明、上巳和寒食這3個節(jié)日的日期相近,它們的風俗也開始逐漸融合。唐玄宗時期,清明節(jié)成了法定節(jié)日,放假4天。到了唐德宗時期,清明假期變成了7天。
在這春暖花開的好時節(jié),又恰逢小長假,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機會。唐宋時期,人們除了出游、插柳、賞花、掃墓,還會舉行蕩秋千、宴飲、賽龍舟、蹴鞠等各種各樣的活動。
春天就像一位忙碌的信使,它總是匆匆到來,又匆匆離去。親愛的“紅粉”,在這美好的春天,不妨和親友一起,去享受幾次暢快的郊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