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寒冷的南極大陸、高海拔強輻射的高原山地、干熱到窒息的河谷荒漠……這些人類眼中的“生命禁區(qū)”,對地衣來說卻是“人間天堂”。地衣有著我們想象不到的“高等智慧”,它們能巧妙地從自然界獲取水分和陽光,并能依據水分和日照的多寡,決定是休眠,還是生長;是撐“遮陽傘”,還是涂“防曬霜”。它們簇擁繁衍,生長在這個星球最了無生機的荒涼之地,是“生命禁區(qū)”的開拓者。
是植物?不,是共生體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都認為地衣是植物。直到1868年,瑞士科學家西蒙·施文德納才揭示出,地衣不是植物,而是藻類和真菌共生的復合生命體,本質上是由共生藻(藻類或藍細菌)與共生的真菌通過互惠共生的方式,形成的完整而穩(wěn)定的微型生態(tài)系統(tǒng)。
藻細胞通過光合作用為真菌提供養(yǎng)分,而菌絲又為藻細胞提供水分、無機鹽及保護措施,這樣互惠共生的特性,使得地衣不需要從基物獲取營養(yǎng),就能夠在裸露的巖石表面自由生長。目前,全球已知地衣約2萬種,中國已知3041種。
“急先鋒”
地衣的菌藻共生過程中,能產生地衣酸類化學物質,使巖石表面受到生物風化,從而制造出最原始的土壤,為其他高等植物的生長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地衣有“陸地先鋒生物”之稱。
基于抗輻射、耐寒、耐旱等頑強的生命品質,地衣曾多次上太空完成“極限挑戰(zhàn)”。歐洲航天局先后3次將地衣送上太空,其中,采自南極的麗石黃衣,在嚴苛的太空環(huán)境中存活得最久——18個月。因此,科學家認為,地衣可以到太空去做“急先鋒”!
我國地衣學家也在一番調研后建議,如果人類未來有移居火星的計劃,可以考慮把青藏高原的地衣帶上火星,讓它去開疆拓土,適應火星的環(huán)境,分化火星的巖石,創(chuàng)造最原始的土壤,制造出氧氣,為其他生物登陸火星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
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晴雨表”
絕大多數(shù)地衣對空氣污染的敏感度高于其他高等植物,被認為是做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最佳生物材料。
生長于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巖石表面的紅臍鱗,對大氣和水污染極為敏感,被譽為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晴雨表”。
千姿百態(tài)的微型王國
地衣生長在原木上,附著在樹皮上,包裹在石頭上,乍一看亂七八糟,毫無吸引力可言,但細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有的像剝落的油漆,有的像海中的珊瑚,有的像輕撒的細塵,有的像萵苣的菜葉,有的像蜿蜒的蠕蟲,有的像精靈的茶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