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代好記敘要素,有順序、有重點地把事情寫清楚。
2. 記事中融入情感,聚焦動情之處,寫得具體、有感情。
3. 錘煉打磨語言,抓住感人細節(jié),貼切地表情達意。
我們拿起筆記錄生活,其實就是學習記事。怎樣才算會記事呢?
情感,為記事文注入靈魂
記事并不是原原本本地把生活中的事情刻錄下來,而要經(jīng)過大腦中情感的過濾與加工。
人在世上,經(jīng)歷的事情不計其數(shù)。為避免它們在時間的洪流中消失,我們會挑選一些有價值的事記錄下來。它們或見證了我們的人生軌跡,或觸動了我們的情感體驗,或激發(fā)了我們的理性思考。
記事之前,我們先審視過往的人生經(jīng)歷,調(diào)動生命中獨特的情感體驗,想清楚要抒發(fā)的情感,以獲得他人共鳴,也就是要表達的中心是什么。
有了明確的表達意圖,自然明白為什么要記事,哪件事更有助于表達自己的情感,為什么重點記事情的這個部分而不是那個部分,要將哪些凝聚情感的細節(jié)放大呈現(xiàn)給讀者。
選擇有獨特情感體驗的事來寫,才能讓讀者眼前一亮,心中一動。
六要素,搭建記事文的骨架
凡事總有時間、地點、人物,有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將這些要素(記敘文六要素)交代清楚了,再按一定順序連綴起來,文章就有了骨架。有時為了更吸引人,我們會靈活改變要素出現(xiàn)的順序,將事情最驚心動魄之處或出人意料的結(jié)局放在前面。
交代記敘要素,讓讀者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是敘事的基礎(chǔ)要求。同時,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矛盾,以矛盾為引擎,讓事情起波瀾?!渡⒉健酚洈⑸⒉竭@一日常小事,卻在岔路口出現(xiàn)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經(jīng)過內(nèi)心沖突,“我”決定走大路,母親卻決定走小路,新的矛盾體現(xiàn)了“我”對母親的敬愛,母親對孫子的疼愛。最終“我”背起母親,妻子背起兒子,矛盾成功化解。另外,作者筆下的“民族領(lǐng)袖”“整個世界”等大詞與小事之間的矛盾也耐人尋味??芍^矛盾之處有波瀾,矛盾之處有深情,矛盾之處有深意。
細節(jié),使記事文血肉豐滿
作家鐵凝說:“我們應(yīng)該注意的不是玉米和麥子本身,而是生長著玉米和麥子的這塊土地,以及土地下面那些更深層的東西……”她口中的“玉米和麥子”就是細節(jié),它們植根于生活中,在某一刻如電光火石般擊中我們的內(nèi)心。
記事時,我們從記憶中鉤沉,將這些曾經(jīng)深深打動自己的細節(jié)找出來,抓住它,還原它,深化它,讓讀者通過凝聚情感的細節(jié)感受情感律動,讓記事文有血有肉。
細節(jié)描寫,要做到小、真、精。小,指從生活的毫末入手,如一個眼神、一處痕跡等;真,要求細節(jié)必須符合生活真實,不矯飾夸大;精,指精選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表達情感、最能凸顯人物神韻的細節(jié)。
《秋天的懷念》在這方面堪稱典范。當“我”狠命地捶打兩條殘廢的腿,覺得活著沒勁兒時,“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皳洹薄白ァ?,兩個很有力度的動詞,傳神地表現(xiàn)了母親看到兒子站在人生懸崖邊時的急切與激動。后面的語言“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有擔心,有哀求,有祈愿。即使她萬分痛苦,仍“忍住哭聲”,因為她得在脆弱的兒子面前堅強。母親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細節(jié)中汩汩流淌。
語言,讓記事文顏值飆升
語言,是記事文的顏值擔當。不求華麗,貴在能恰如其分地表情達意。
《散步》中,“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這句話連用兩個“太遲”道出了作者擔憂母親身體,急切盼望春暖花開;“總算”給人如釋重負之感;“又”含著慶幸和滿心歡喜。文字看似平淡,卻飽含“我”對母親的一片深情,為下文的抉擇作鋪墊。
錘煉語言,要精心選擇富有情感含量的修飾語,可增強情感的濃度。如《秋天的懷念》中,母親“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進來,又“悄悄地”出去。母愛的偉大、細膩、深沉,母親的隱忍、自我犧牲在“悄悄”中得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