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樹俊
孫春記營造廠,這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蘇城營造業(yè)是一塊響當(dāng)當(dāng)?shù)呐谱印8叨张?1號是孫記營造廠舊址,孫老板孫永祥一大家子就一直居住在11號里。
最早是孫老板的父親,相城人,泥水匠出生。他一雙蒲鞋,一襲作裙,走出了陽澄湖,在高墩弄闖出一片天地,由一個泥水木匠作,發(fā)展成一個建筑工程隊,之后把這個行當(dāng)傳給了大兒子,大兒子也就成了孫春記營造廠的老板。
樂益女中每年寒暑假校舍的修繕是承包給孫記營造廠的,五卅路上信孚里的洋房建造時孫老板是施工員,靠近觀前街的肖家巷志恒里是孫記營造廠的代表性建筑。如今,我們只能從樂益女中舊址、信孚里、志恒里這些蘇城網(wǎng)紅打卡地尋覓到當(dāng)年孫記營造廠的活動蹤跡和建筑成果。孫家父子幾十年來在蘇城建筑了那么多的平房樓宇,而今連精心打造的高墩弄自家樓屋都不見了影蹤,卻能在樂益女中舊址、信孚里、肖家志恒里留下印記,這不知是天意還是孫家父子積善成德的回報?
11號孫春記營造廠樓下寬敞的客堂間,長方桌邊圍坐著孫老板的幾個同業(yè)朋友,桌面上鋪展著建筑圖紙,這是為一位在滬上任職的蘇州人在蘇州建造帶閣樓的二層樓房籌劃設(shè)計,主人家二老健在,外形內(nèi)室都要求中西合璧。孫老板民國時期把中西結(jié)合的建筑理念體現(xiàn)在個案之中。
細細地打量著木頭,拿起斧、鋸、鑿、刨……將木頭鋸短、劈開、刨光,然后組合成樑、柱、門。一副從父親手里傳下的鐵鋸,在木料上拉響千年傳承的弦音,也拉出手藝人的辛勞與自豪。
泥桶、刮泥刀,磚瓦、石礎(chǔ),梯子、腳手架,水平儀、垂直線……事事親力親為,一絲不茍。一磚一瓦,一滴汗水一番辛勞,孫老板,你又何嘗不是一塊磚,牢牢地嵌實了生活的高樓。
橫平豎直,你心里有個準(zhǔn)則。傳世之作,你的建筑要跨越百年,肖家巷志恒里就是見證。
孫春記營造廠何時開業(yè),已經(jīng)無從查考。尚未發(fā)現(xiàn)孫春記營造廠的任何檔案資料。訪問了孫家?guī)讉€子女也無果。1946年生的三兒子阿敏,他最早的記憶里還留有自家高墩弄平房翻建樓房的情景。剛有記憶的阿敏抬頭看著高高的二樓橫梁,拍手叫歡:“哦,樓蓋起來了!樓蓋起來了!”11號孫家的樓房,估計該是47年和48年光景翻建的。我48年住進高墩弄,記憶中那幢樓一直是存在著的。這里說的是孫記營造廠平房改建樓房的事,并非孫記營造廠創(chuàng)建當(dāng)年的事。
孫春記營造廠平房改建樓房,一幢二層拐角樓氣派地立在高墩弄中段弄堂口的拐彎處,與弄堂口的剃頭店小樓相呼應(yīng),讓老舊的高墩弄也沾上了一些現(xiàn)代建筑的氣息。拐角樓前一片寬敞的空地,成了進進出出的居民講張交流的場地,夏季乘風(fēng)涼冬天孵太陽的場所,也成了爆炒米、磨剪刀、彈棉花走街串巷小販們歇腳干活的地方。小弄由此活了起來,像是有了自己的“中央舞臺”。
一爿廠,半條弄。我們家3號的房子最早是孫家堆礱糠的,后來老板的母親孫家好婆住。房子是結(jié)構(gòu)上是斜長條型,總共三間房,西面窄東面寬,不規(guī)整。據(jù)我父親講,那是孫家營造廠外出干活,落下的短木料造的一間小房子。45年46年間我父親買下了這小樓,父親當(dāng)時在平直小學(xué)任教,獨自居住,就像一個單身宿舍。母親與我是48年從橫涇鎮(zhèn)搬蘇州定居的。
3號的東隔壁是5號洋房里,那是一棟洋式平房,東西兩套間,中間的客堂、廚房、浴室,院子里靠東墻有個隆起的土墩,上面建一座水塔,主人家洗浴用水塔里的水。40年代自備水塔的洋房著實高級,不同一般。水塔所在的土墩隔一垛墻,墻東是營造廠的舊木頭倉庫,那是一間南北向的狹長條子簡陋破舊平房,朝南有扇小門,最早以每月五毛錢的房錢租掉,之后改為倉庫,不住人,不編門牌號,里面橫七豎八地堆滿了大大小小的舊木料,成了弄堂里孩子們捉迷藏躲藏的好地方。后來這個堆木料的小屋連同東邊6號院子的一部分,由衛(wèi)生局來蓋了屋,住了人,門牌5號半。這個5號半原來也是孫家的。
孫家倉庫斜對面是11號孫宅,也就是孫春記營造廠的經(jīng)營地兼孫老板一家的住宅。樓下會客、夾廂、廚房,樓上多間是住房。孫家有7個子女,依次是長女巧云、次女琴慧、長子金土、次子茂茂、小女樂英、三子阿明、四子廣炎。樓上的陽臺正好在朝北的大門頂上端,大門前有一個不大的四方門亭,兩根圓形的水泥柱支撐起門亭和陽臺。孫家的孩子們在陽臺上一站就是一道風(fēng)景,尤其是涼風(fēng)習(xí)習(xí)的夏日,風(fēng)吹拂著戴眼鏡秀氣的琴慧姐飄逸的長頭,阿敏、廣炎兩個小弟弟在陽臺上比試著放飛紙飛機,這個夏日的傍晚好悠閑。二樓面西的房間有一小窗,窗戶里的人可以依窗觀望弄堂里來來往往的行人,路上的行人一抬頭也把窗戶里的人當(dāng)成小樓風(fēng)景。
孫宅東面有一套平房10號,一開間,很進深,有照門間,房間,長長地直向南延伸。這是孫老板大弟的住宅,后來住進了紹興人家矮外婆一大家子,她大兒子老丁王,媳婦“老孵雞”,二兒子“二殺坯”,都住在10號里。10號里一進門停歇著一副駱駝?chuàng)?,矮外婆大兒子每天挑著出去賣小餛飩。
營造廠樓房南面也有一間向南延伸的平房,北接孫老板大弟10號房,南與羊王廟弄連接,是孫老板小弟的住房,曾經(jīng)租給阿銀他爹,阿銀家搬到12號后,租給剪刀廠的一對紹興老夫妻有生。14號的南面有個荒蕪的院子,日本人養(yǎng)過馬。之后房屋破敗,門也封了,高墩弄只排到13號為止。再南面隔了一個院子就是大云堂。大云堂是存放棺材的,它的一邊有個廟,廟里有牌位,很有點陰森可怕的樣子。孫老板小弟在60年代賣掉了14號舊屋,就100多塊錢,正好換輛飛鴿牌自行車。
這么說來,營造廠孫老板建造或者是一家子居住了半條高墩弄并不夸張吧?
蘇州觀前街南端有條臨頓路,臨頓路南端東側(cè)有條鈕家巷,鈕家巷北有個志恒里,志恒里正是孫記營造廠所建。相傳,鈕家巷內(nèi)有鈕姓狀元居此,故名;志恒里因狀元名志恒而得名。街巷是城市的歷史載體。觀前街是蘇州城自古以來第一繁華地,臨頓路又因皇上駕到百姓車馬臨時停頓而得名,在如此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人文內(nèi)涵地段上標(biāo)志性建筑志恒里,由孫記營造廠造設(shè)計、營造,可見民國時期的孫記營造廠在當(dāng)時蘇城的影響。
志恒里周邊這幾排水泥外立面的民國建筑,在四周都是粉墻黛瓦的蘇州民居建筑的包圍下,顯得有些另類。志恒里建筑具有海派風(fēng)格。孫記營造廠民國時期已經(jīng)把海派建筑風(fēng)格帶到了蘇州。
直至今日,志恒里依然是蕭家巷里的打卡民國建筑。肖家巷原名蕭家巷,宋代《平江圖》就已經(jīng)有標(biāo)志,古巷曾經(jīng)居住過兩位周姓名人,三國時代的周瑜和南宋抗金名將周虎。志恒里和肖家巷在同一條小路。肖家巷一頭通往觀前街,一頭連著平江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肖家巷因志恒里添光增彩。
我想說,志恒里是否也是占了半條肖家巷的風(fēng)光。我不免又一次想起了孫老板。
2020年年末的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肖家巷,在志恒里不遠的東升里,見到了一排色彩斑斕的現(xiàn)代藝術(shù)壁畫長廊。圖畫連接了好幾條弄堂,墻上的涂鴉色彩繽紛,人物眾多,題材各異,感覺像是蘇州一些特色建筑、特色文化的充滿了潮流氣息另類表現(xiàn)。原來蘇州中法文化藝術(shù)創(chuàng)新基地與法國造型藝術(shù)家協(xié)會共組團隊,以東升里文化藝術(shù)長廊的志恒里街巷藝術(shù)化為目標(biāo),邀請了法巴黎美院教授和校友為主的7位法國著名藝術(shù)家,以及9位蘇州在全國較有影響的獨立藝術(shù)家組成創(chuàng)作團隊,以“大隱于市”為主題,用墻繪的形式對街巷進行美化升級。
19世紀30年代,孫春記營造廠以中西合璧設(shè)計建筑民國打卡建筑志恒里,以有些另類的潮流建筑鑲嵌在粉墻黛瓦之中,引領(lǐng)蘇州民國建筑新潮流;而今,20世紀20年代,9位中國藝術(shù)家、4位法國藝術(shù)家參與了志恒里墻面創(chuàng)作。
中外藝術(shù)家在孫春記營造廠打造的跨世紀建筑打卡地,再造另類新潮“志恒里街巷藝術(shù)”,我們可以看作這是新時代中外潮流藝術(shù)家聯(lián)手對“孫春記營造廠”的禮贊,是時代潮流永不停息滾滾向前的頌歌。這個民國時期的新潮營造業(yè)孫老板在天有靈,也會欣然步入志恒里街巷藝術(shù)區(qū),摸出一袋煙,篤悠悠欣賞滿墻七彩的畫,在臨近的店里坐下來喝一杯下午茶。
一部電視劇《都挺好》的熱播,讓五卅路北頭的同德里成了打卡地,吸引了各地來蘇游客們的尋訪。殊不知五卅路南頭同樣也有一棟民國建筑群信孚里,信孚里是一幢民國時期建造的規(guī)整劃一的民宅群,正門在十梓街,帶有西式飄窗的西墻在五卅路街面,這一幢民國建筑打卡地,正是孫春記營造廠的建筑精品。
公私合營時孫老板注銷了孫春記營造廠。注銷以后就在家里面,沒有收入。蘇州人有說坐吃三空,一大家子人怎么維持這個生活呢?老孫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了市委基建科的一位朋友。
“孫師傅現(xiàn)在在哪里發(fā)財呀?”基建科的朋友很關(guān)切。
“不瞞你說,早就不做了,家里鍋都快揭不開了?!睂O老板此話當(dāng)然是自謙,但是閑賦在家卻是事實。
“孫師傅,你到我們科里來吧,你是行家?!迸笥颜嬲\邀請,50年代初期百廢待興,正需要人才。
于是老孫就進了市委基建科,每天從高墩弄過烏鵲橋,進平橋直街、十字街,到民治路皇宮照墻對面的一幢小洋房里,就是市委基建科的辦公地點。在那兒做了一段時間,1954年光景,就調(diào)到平江區(qū)房管局。遺憾的是老孫積勞成疾,沒到退休年齡,54歲那年就過世了。
你走了,走在54歲如今看來還是正當(dāng)年富力強的年齡段,54年短暫的生命,你經(jīng)營了一爿營造廠,留下了半條高墩弄,留下了半條肖家巷,留下了信孚里……中共蘇州市第一個黨支部(樂益女中舊址)舊址因了您當(dāng)年每年寒暑假的修繕更顯光彩,肖家巷志恒里、十梓街信孚里的居民代代相承因您當(dāng)年的建筑年年歲歲“都挺好”!
你走了,走得太早,未能看到這個城市的變化,尤其是建筑上的變化,貫穿古城南北交通的主動脈、中軸線的人民路,你經(jīng)歷了1951年護龍街改稱人民路拓寬到14米的煤屑路面;也目睹了1959年,人民路拓寬工程鋪設(shè)石塊路面的場景。但是你沒有等到80年代初更為寬闊的鋪設(shè)柏油馬路的人民路,如果你在世,那時也不過70剛出頭。
孫老板三子阿敏回憶,阿爹是67年過世的,那時候還買了棺材,而阿敏的父親是62年過世的。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1962年孫老板的老父親眼看著自己的大兒子病逝,而正是這個大兒子,承繼了他的營造行當(dāng),樹起了孫春記營造廠的牌子,正值年富力強卻因病去世,老父忍受著有生以來最大的痛苦。
回放孫老板生命中的幾個鏡頭。
建筑工地上,孫老板親力親為,那一輛自家的木板車,跟著孫老板周轉(zhuǎn)在眾多工地,輪子是木頭的,車身是木板的,裝上木材、磚塊,更顯沉重,孫老板彎著腰,拉著車,負重前行……
高墩弄孫宅的客堂里,來客擠擠挨挨,圍著孫老板鋪展的圖紙,指劃著,議論著,又接下了一樁生意,籌謀著在傳統(tǒng)建筑中如何摻入民國元素。
大太平巷上南山救火會電鈴聲急促地響起,孫老板警覺地站起,一個箭步?jīng)_出11號大門,沖出高墩弄,登上救火車的駕駛室,撥動方向盤,向火場急速開去。孫老板是救火會的義務(wù)救火員,用現(xiàn)代話來講叫志愿者,大太平巷的肉店、食品店的幾個老板,都是救火會的志愿者。就數(shù)孫老板會駕車,每次有火警,孫老板總是沖在第一,幡旗飄揚,汽笛嗚嗚,鈴聲叮叮,車燈閃爍,那輛紅色的救火車飛奔在城南的大街上……
縱觀孫春記營造廠在蘇州城民國時期留下的信孚里、志恒里兩棟中西建筑風(fēng)格交融的獨特的建筑物。信孚里始建于1920年,聯(lián)想到比鄰信孚里首次開放于1927年融中西造園風(fēng)格的蘇州公園,這些保留至今的民國建筑,民國園藝,不只為建筑與園藝歷史研究提供了個案,更是對于蘇州這所城市民國時期就追隨時代新潮的歷史研究提供了佐證和資料。
孫春記營造廠功莫大焉!
——選自《蘇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