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偉
我說的山路,是那種“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原生態(tài)山路。
山路狹窄,蜿蜒,卻是山間醒目的存在。每座山中都有幾條崎嶇的山路,它們像人們抒寫的特殊語言,表達著對山林的熱愛,也表達著與自然親近的愿望。
山無法移動,而人的腳步可以抵達遠方和秘境。想當初,人們初見一座陌生的山林,一定會覺得山中有一個神秘精彩的天地,自然生出探尋的心愿。山間密林叢生,怪石嶙峋,所有的生命都在山間野蠻生長,它們遵循自然之道,代代繁衍,山也因此越來越內容豐富。這樣一座山,藏著神秘的寶藏,藏著奇異的故事,也藏著不易察覺的危險。不過,人類是這個星球上的勇士,沒有任何生靈比人更具有開拓的勇氣。
最勇敢的人最先進入山中,開辟出一條山路。草木遮擋,他們就伐木取道;怪石攔路,他們就碎石鋪路。一條山路漸漸有了雛形。有人引領,后來人便會沿著前人的腳印繼續(xù)往前走。一條山路,走的人越來越多,慢慢變得平坦了許多。最初的山路很短很短,隨著更多的人不斷走進山林,山路一點一點拉長,延伸到越來越遠的地方。如果從遠處看山路,就是一條曲曲折折的線。那些曲折,是人類走出來的一條探索之路。
如今,很多人喜歡對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人對山的改造工程是繁復而艱辛的,人們靠著愚公移山的精神,一點點打通人與山連接的通道。人們在山中修路,鋪平整的石階。人可以沿著石階上山,如履平地。有的山上有索道,人們想抵達山頂易如反掌。還有的山上有各種設施,人們想方設法進入山的領地,享受“我為王者”的征服快感。山間那些崎嶇的山路被加寬、加長,人們走在上面確實從容了許多,不過也少了走走停停的樂趣。山被改造之后,大量的人長驅直入,山有時候顯出不能承受之重的模樣。
在人的干預之下,一座山原來的面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山就失去了最初的豐饒與神奇。所以我覺得,人可以與山親近,但應該適當保持距離。親密有間,才是最佳距離。我以為,這是人與人,也是人與自然相處的法則。
我喜歡在原生態(tài)的山路上行走。一座古老而簡單的山,山上有彎彎曲曲的山路,看上去就有“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美好詩意。我走在山路上,吹著清涼的山風,感受到班得瑞的名曲《寂靜山林》的氛圍。鳥兒在樹枝上跳躍著,鳴叫著,它們不怎么怕人,有時還會沖著人叫。山間的草木散發(fā)著清新自然的氣息,它們跟平原田野里的草木不一樣。山間的草木生存環(huán)境復雜得多,但它們已經(jīng)完全適應了,展現(xiàn)出更蓬勃的生命力。有時,你的腳下就有一棵倔強的小草,在頑強地擇取僅存的土壤努力生長著。山間的每一塊石頭,包括山路上的小石子,也許都有千百歲了吧?走在山路上,是一次自然之旅,也是一次時光之旅。
山路彎彎,山路細細,山路長長。山路,就像一首精煉的小令,平平仄仄之間都是古老的詩意。這樣的地方,才最適合安放心靈。我們與山,既可親密相擁,又可保持適當距離。如此,大自然才會賜予我們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