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平
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藝術形式之中,紫砂并不是最普及的一種,相較于書法繪畫的群眾基礎,紫砂除了實用的價值之外,欣賞的功能也必不可少。這就為紫砂匠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基本的制壺技巧之外,藝術審美的綜合素質(zhì)也需要具備,才能夠突破紫砂實用器的束縛,從而最大程度地把紫砂壺的藝術魅力展示出來。特別是在紫砂器之中加入了仿生的手法之后,讓我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匠人們的良苦用心和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博大精深,具有很好的賞玩價值。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仿古桃壺》我們可以這樣分開理解,首先它是一把以傳統(tǒng)的仿古器型為基礎的設計,然后在上面加入了仿生桃樹元素的裝飾,構成了既實用又美觀的整體,讓我們觀之耳目一新。此壺壺身扁圓,腹部鼓起,張力十足,頸部和壺肩部的過渡自然流暢,壺底也是微微收攏,十分平整,端莊穩(wěn)重,氣韻悠長。壺嘴胥出壺身,微微上揚,采用了桃樹的枝節(jié)裝飾,與之相呼應的壺把也是加入了同樣的元素,圈卷自然,端握舒適。從端部延伸出來的一枝桃葉鋪滿了壺身,細膩的紋理和邊緣的處理也非常舒展,盡管采用了同樣的泥料顏色,但是營造出來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依舊讓我們愛不釋手,壺蓋邊緣子母吻合,嚴絲合縫,同樣上面也是桃枝扭轉(zhuǎn)成為壺鈕,拿捏舒適,壺蓋邊緣也有桃葉的鋪承。仿古和桃元素的組合讓這樣的一把壺在茶座之上既有實用的價值,同時也能夠感覺到桃樹的生命力和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地在茶水的澆淋之下,更加具有一種禪茶一味的感覺。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仿古桃壺》,作者非常善于賦予普通器型一定的藝術鑒賞,眾所周知仿古器型是比較普遍的,基本是每一位玩壺之人必入的器型之一,而且也是在紫砂光素器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款,所以把仿古這樣的器型加入仿生的手法,還是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新性,而且桃樹、桃子都在我們民間具有很好的健康長壽、驅(qū)邪避禍的內(nèi)在涵義,把美好的期待和祝福帶給我們廣大的壺友們。
桃子,在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吉祥寓意之中,是祝壽的第一選擇,因為桃子有的品類非常的軟糯可口,營養(yǎng)豐富,適合老人們食用,特別是在老人過生日的時候,生日蛋糕經(jīng)常也采用桃子的形態(tài),喜慶吉祥。同時,桃木傳說具有辟邪的功能,所以古代把桃木劍掛在中廳也比較的常見,而且桃樹非常的容易種植,從北國大漠到江南煙雨,都能夠看到桃樹的身影,所以許多的宜興紫砂藝人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之中,會把自己觀察到的桃樹、桃子的形態(tài)融合在紫砂壺的形態(tài)之中,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器型類別,從“壽桃壺”、“上合桃”、“圣桃壺”等等經(jīng)典桃型紫砂器之中,我們能夠明白人們對桃子的熱愛,以及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桃子的仿生手法栩栩如生,讓我們在喝茶的過程之中體會到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氣息。這件紫砂《仿古桃壺》可謂是把紫砂器的精髓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實用性出發(fā),仿古器型可以展示光素器的全部優(yōu)勢,而且真正地體現(xiàn)出一位紫砂匠人的傳統(tǒng)基本功;從藝術性出發(fā),仿生花器的貼塑又靈動自然,完美地契合了我們對這件作品的期待,是一件可以在茶座之上熠熠生輝、樸素之中蘊藏著經(jīng)久耐看的元素,永久地陪伴著我們。
從紫砂豐富的造型藝術之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古人的聰明才智,以及流傳下來的諸多智慧結晶,在今天依然指引和啟迪著我們,年青一代的紫砂藝人們從歷史中汲取豐富的養(yǎng)分,再反哺到自己的創(chuàng)新之作中。正是在世世代代傳承不輟、不忘初心的匠心守正之中,紫砂文化的傳播也更加的廣泛,紫砂的普及程度也越來越高,讓我們廣大的壺友能夠真正感受到新時代新紫砂的氣象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