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玲(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正余初級中學 226000)
學習歷史不僅僅需要學生去記住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意義,還需要他們去思考這些歷史認知背后的生命意義。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剖析歷史人物經歷,進而培養(yǎng)學生生命態(tài)度;也可以通過聚焦歷史教材中的歷史事件,進而引導學生領悟生命價值;還可以通過分析歷史長河中的典型案例,來幫助他們認知生命意義,進而滲透生命倫理。
對歷史教學來說,學習歷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認識自己,更好拓展思維,更好促進他們成為一個健全的人。一個健全的人,必然是一個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人。
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表面上是以學生為主體,實際上還是以考試題目為主體。作為課堂上一群鮮活的生命體,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換言之,教師忽視了課堂中的生命。
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對學生的基本認知了解不夠,基于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要預設學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要對他們不知道的進行詳細講解。當前歷史教學,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教師講了許多學生感到陌生的東西,卻還一直講下去。
教師忽視了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例如,在講述抗美援朝的時候,教師講到了那時候志愿軍艱苦的戰(zhàn)斗條件,好多戰(zhàn)士都因為寒冷的天氣凍壞了。學生對這樣的一個表述,卻不太能理解的。
教師忽視了學生的身體狀態(tài),還以剛才這節(jié)課為例,教師在講授這一課的時候,就是沒有注意到,外面的天氣冷,冷風往教室里吹。這時候,一個學生舉手說,他想將窗戶關上。其實,這樣的一個細節(jié)起碼要引起教師思考。教師上課,要關注學生身體狀況,要關注他們的當下需求。
當前,學生對歷史教材中生命的漠視是一個必須改變的現(xiàn)狀,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也對他們今后的成長不利。學生很少真正去思考過歷史中的那些人物。在講述邱少云的時候,班上竟然有學生笑出聲來,他們不知道這樣的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士有怎樣優(yōu)美的生命弧線,他們不知道這樣可愛的生命換來的是祖國的長治久安。在講述《辛亥革命》的時候,教材中有這樣一句話:“徐錫麟和秋瑾為了革命壯烈犧牲了?!苯處煱l(fā)現(xiàn)有幾個調皮的學生在課本插圖旁邊,將這個人物多畫了幾筆,人物的樣子不一樣了,都長出了胡子。如果他們將這兩個人物當成鮮活的生命體看,他們也許不會這樣。他們不知道這兩個人物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何在,他們對這兩個人的生命也是漠視的。教師問學生這兩位英雄在犧牲的時候是多大歲數(shù)? 如果他們不參加革命,他們會過早地離開人世嗎? 他們這樣做,能換回什么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關切書本中人物的生命,要打通生命的通道,要讓生命的價值真實呈現(xiàn),要讓學生接受到生命的教育。
歷史就是一幅幅生活畫卷,那些歷史人物都應該鮮活地展示學生面前。學生能從中感知他們生命的律動,能從中汲取自己生命成長的力量。
當前學生最崇拜的不是書本上的那些英雄,而是流行的那些電影電視明星。追星沒什么錯,但是一定要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要讓這些英雄的壯舉成為學生生命里的剛強。在講述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學生自然知道抗日大英雄楊靖宇。學生首先要感知的,就是他的英雄事跡。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定時間,讓他們從不同維度收集與這個抗日將領有關的資料。其次讓學生站到講臺上,將這個傳奇英雄的故事講出來。學生講故事的時候,就自然帶著自己對英雄的態(tài)度,他們會將楊靖宇當時的表情展現(xiàn)出來,將楊靖宇面臨的困難呈現(xiàn)出來,更要將楊靖宇的內心想法,英勇抗戰(zhàn)的氣勢展現(xiàn)出來。學生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他們就能明白一個抗日救亡的生命有多珍貴;學生就能理解一心為了祖國的生命是多么的頑強;學生就能明白一個為了民族而戰(zhàn)斗的生命是不朽的。換言之,在歷史學習中,學生不僅僅要記住英雄的名字,而且要能將英雄氣概植入自己生命的成長。再次,教師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當時,如果東北抗日的戰(zhàn)場上,每一個人都是楊靖宇會有怎樣的場景,歷史會不會改寫。為什么一個生命呈現(xiàn)的姿態(tài)不一樣,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歷史結局呢。同時,將這樣的問題進一步深化,假如你是楊靖宇你會像他一樣去一個人深入一群敵人中去,會做一個孤膽英雄嗎? 最后,問題進一步深化,楊靖宇知道自己寡不敵眾,為什么還滿腔豪情地抗擊日軍? 在一步步追問中,學生對英雄壯舉的思考也深入了。對于生命化教育來說,學生要能從英雄的壯舉中感知生命的剛強,進而讓他們更努力地學習。
生命化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感知生命價值的高度,進而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學生這些觀念的形成是生命化教育的結果,是生命化教育改變了學生的精神面貌與生長狀態(tài)。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從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入手,讓學生感知生命化教育,進而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還以抗日戰(zhàn)爭為例,教師問學生能不能到村上去問一問90歲以上的老人,讓他們說一說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人受到的苦難。這些老人在抗戰(zhàn)期間的時候,大多處在少年時期,但是他們對這場戰(zhàn)爭還是有印象的,尤其是他們的爸爸媽媽也對他們講述了一些戰(zhàn)爭的場景。學生記錄下這樣一個場景:村里的大爺在描述日本人燒毀他們家房屋的時候,眼睛里還噙著淚水。老人說,幾代人生活的地方沒有了,一個擋風遮雨的地方沒有了,一個表達情感的地方沒有了。同樣,老人還講述日本侵略者進村時,一群小孩拼命奔跑的場景。生命化教育就是讓學生能感知生命中經歷的苦痛,能感知那些掙扎過的生命曾經為美好生活付出的代價。生命化教育就是將教材內容復活,讓一草一木、一嘆一怒都呈現(xiàn)出來,給學生更多思考,給生命更多厚重感。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關注教材具體內容以及對相關主題思想的詮釋,來滲透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學生也可以在參加多種學習活動時,感知來自生命的關愛。總之,教師要將生命教育與歷史教育合二為一,為學生成長奏響生命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