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雙 | 青島通濟實驗學校初中部
提到教師隊伍建設,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從新手教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學校為教師積極創(chuàng)造專業(yè)發(fā)展的平臺,為教師的成長指點迷津。以語文學科為例,學校和學科組要找準新教師的發(fā)展瓶頸,用鏈條帶動齒輪,促進教師的主動成長。
抓好語文教師隊伍教學能力提升。語文學科負責人和級部主任要依照學校常規(guī)教學管理制度,扎實落實上課、備課、聽評課等,以日常教學業(yè)務為抓手,摸清教師的專業(yè)基礎,列出亮點清單和問題清單,及時向教師反饋。對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yè)批改、培優(yōu)補差、教學反思等教學活動進行跟蹤指導,切實推動教師深入研讀課標、理解教材、掌握學情、充分備課。同時,學校應制定科學的教師管理制度,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職業(yè)認同感。
完善教師成長互助機制。實行“青藍結對”,以先進帶動后進,幫助教學能力較差的教師盡快提高業(yè)務能力;立足實際,組織教研和學習活動,如集體備課、校本培訓、學習共同體、專題研討等,幫助教師開拓視野、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要重點組織語文教師深入解讀新課標和教材,讓教師將專業(yè)知識和經驗轉化為教育智慧與情懷,當好學生的引路人,讓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沃土。
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強烈的內在需求和動力。學生是一切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無論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還是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生都是最終的受益者。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勇于創(chuàng)新和實踐,這是教師成長鏈條上最關鍵的一環(huán),也是檢驗教師發(fā)展質量的重要依據。筆者結合課堂實踐,總結了幾個能讓新手教師迅速提升課堂質量和教學能力的方法——
一是充分挖掘資源,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成學生的主動學習。教師在上課時要善于利用語文的學科特點,精心選擇課程資源、研究教學策略,充分展現語文學科的藝術魅力和人文情懷,讓學生將語文課堂當成了解世界和社會的視窗,體會學習新知識的喜悅、克服畏難情緒、掌握學習方法、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例如:在學習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筆者讓學生四人為一組排練課本劇,要求展現出不同章節(jié)人物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等。一時間,學生紛紛變身為“書蟲”,細致入微地研究不同人物在不同階段的心理、動作、神態(tài),自導自演、生動直觀,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二是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直接關系到其理解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及表達能力等的養(yǎng)成,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教師要關注閱讀的“量”。除了課文,還要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名著文章、報刊新聞、讀者文摘等,豐富的閱讀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精神世界、增加文化底蘊。另一方面,要關注閱讀的“質”。筆者帶領學生通過“批注式閱讀法”“對比式閱讀法”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思維發(fā)展、審美情趣、文化傳承和語言運用能力等。
三是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語文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其預習思考、課后復習、認真寫好規(guī)范字、熱愛閱讀和寫作、背誦讀書勤動筆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認真踏實的人生態(tài)度。
四是抓好學困生的轉化提高。學困生的突出表現通常有學習方法不當、對學習不感興趣、因成績差而喪失學習的信心和動力等,對于此類學生,教師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在課堂上多關注、多提問,給他們更多耐心和幫助,特別是語文學科具有極強的情感交互性,教師應利用好這一學科特性,營造良好的班級交流氛圍,幫助學生進步的同時收獲良好的人際關系。
總之,優(yōu)秀教師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策略,給學生帶來更加觸動心靈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