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琴
武術操是把拳術基本功訓練和節(jié)拍運動結合起來的一個運動方式,動作簡單易學,內容豐富多變。將武術操運用到體育課堂上,不僅能提高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鍛煉的意識,同時也有利于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與發(fā)揚;又體現(xiàn)了我國民族特色,能夠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受到學生的歡迎。教師在實踐活動中不但要傳授武術操的基本操作與方法,更要注重武術操作的實踐,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練習積極性,促使他們充分成長,讓他們感受到武術操的魅力所在,并把這項運動融入生活之中,從而不斷地增強自身素質,使之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這對于我們每一位體育教師來說都有著重要意義。
1 在小學體育中開展武術操教學的意義
武術操作為一項新興體育運動,深受廣大小學生的喜愛,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體育項目,它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價值。
1.1 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智力和實踐能力
武術操中的武德思想講究“上下一體”“形神兼具”,注重身、神、意、氣和動作相互之間的平衡配合。在武術操課程上,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活動,邊看邊進行練習,這種方式促進他們智慧的發(fā)展。另外,教師還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演示鍛煉效果,并自己討論如何較好地掌握武術操作活動,提高他們的實戰(zhàn)水平。另外,武術操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通過武術操能夠有效改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間距離。通過武術操也可以鍛煉孩子們良好的自由意志品質和集體主義思想。因此,有必要對武術操進行推廣,方便更好地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
1.2 更有利于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
中國武術不單單是體育運動項目,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代表。武術操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精髓,其重點體現(xiàn)為禮、德、信三者一體。教師可以通過向中小學生普及武術操作常識,提升中小學生的民族榮耀感,從而有助于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實現(xiàn)培養(yǎng)中小學生思維素質的教育目標。另外,武術操還具有健身、健心作用,不僅能鍛煉身體,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集體主義精神。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將武術操運用于中小學體育課堂是可行的,教學效果較好。這也證明武術操符合現(xiàn)代社會需求。
1.3 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生理發(fā)展
武術操融入了歌曲的節(jié)奏,學習者在有旋律的歌曲下練習武術操,可以振奮精神,起到加深武術操練習記憶的作用。武術操中的回圈、平衡等活動要求學生不同人體的協(xié)調進行,所以,習練武術操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全身的彈性。另外,武術操是有氧體育運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的發(fā)育,提高他們的身心健康。武術操練習可以改善人體各關節(jié)肌肉群之間的協(xié)調性和柔韌性,提高骨骼肌力量。武術操對舒緩緊張心情、提高意志品質、防治慢性病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不但可以明顯改善兒童青少年健康,同時可以增強他們的體質。
2 在學校開展武術操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阻力
武術操作為一項新興起的體育項目,許多教練員都是從其他項目中學習或借鑒過來的。因此,武術操教學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學生對武術操了解較少
學生對武術操的了解更多地停滯在表層,以至于部分學生還以為武術操與課間操是同一個類別,對武術操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練習方法和各個動作所產生的效果等方面認識也較少。在此情形下,學生掌握的武功操作和一般的運動并沒有太大的差別,當然也無法凸顯武功操作的實用價值與意義。
2.2 學生在課堂中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
我國現(xiàn)行的武術操教學模式,主要為“教師講授—學生聽講—學生模擬操練”。在這個模型中,學習者處在相對消極的狀態(tài),學習積極性很弱。單調的課程和單一性的教學方法不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容易讓他們形成抵觸心態(tài)。此外,由于傳統(tǒng)體育觀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約,使許多人認為體育課只是單純鍛煉身體,而不是培養(yǎng)技能、技巧等方面能力的課。這種片面理解嚴重阻礙了武術操教學質量的提升。
2.3 對武術操沒有正確的指導訓練方法
現(xiàn)代教學快速發(fā)展,對武術操并沒有一定的教育目標,不能建立規(guī)范教學。教師的教學方式還停滯在初始時期,教學模式千差萬別,課堂教學相對隨意。缺乏科學性和規(guī)范的武術操教育會使得學生養(yǎng)成先入為主的思想,覺得武術操課堂是隨意散漫的狀態(tài),這樣影響他們今后練習武術操的成果。
3 學校開展武術操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為了更好地開展好武術操教學,教師必須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訓練手段,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身體特點來安排教學內容,使每個階段都有適合自己發(fā)展需要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實施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3.1 豐富練習類型,減輕練習困難
當學生剛開始認識武術操時,教師應引導其對武術操產生良好的理解,減少其懼怕心理。教師能夠進行分階段授課,分解武術操的練習,減輕孩子的練習困難。
教練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武術操教學,一類是將上身運動與肢體運動分段進行的方法,一類則是上身運動與肢體運動同時進行的方法。第一種方式又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即上身練習與肢體訓練。開展上身練習后,教師重點讓學生鍛煉臂、肘、拳等部位。開展下身練習后,教師重點針對弓步、馬步、踏步等基本武術操練習進行培訓。當學生熟悉上、下肢運動以后,教師可以嘗試讓其與運動進行結合,完成練習。第二種方法是由學生整體掌握不同的武術操動作,把上、下身運動組合起來共同進行。學生可以選擇合適自己的鍛煉方法。教師可把采取各種鍛煉方法的孩子分為兩組,進行課堂游戲,增強他們的比賽意志,實現(xiàn)有效鍛煉的目的。教師還可以在學生鍛煉過程中,使用口號進行輔助教育,有助于他們更高效地掌握武術操技能,提高鍛煉的效果與興趣。
3.2 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活動的興趣
他們都有較強的模仿能力,而教師在教學上的指導也對學生的學習起了很大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合理選用展示方法,用簡練的話語幫助學生了解武術操的動作技巧。
例如,學生在接受“仆步亮掌”的訓練之前,教師應首先做出榜樣,接著引導學生完成垂直抱拳的預備運動,將左腳向斜上部邁出形成弓步,并且左臂往前伸出,手心朝上,右手向斜下部,手心朝下,將目光望向左掌方向。在對學生的訓練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每位學生的動作掌握狀況,并及時改正他們的錯誤行為。隨后,教師可讓孩子兩兩一組,面對面接受,并觀察彼此的表情。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師應有效、合理地指導孩子,提高學生活動的興趣。
3.3 創(chuàng)造積極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好的教學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不斷改進課堂設置,逐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增強孩子在課堂學習的樂趣。體育教師要增加教育情感,理解每位孩子,增進與他們的溝通,理解他們的實際感受,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體育課上,學生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求知欲望。這說明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而有個性的個體,并開始關心周圍的世界。因此,體育教師應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及時地把自己的情況反映給教師,主動爭取教師的支持,教師還應耐心回答他們的提問。如果教師能用一種溫和親切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孩子,就會使每個人都感到被尊重和喜愛。這樣,師生之間就容易建立起感情聯(lián)系,也更易于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那么,教師該如何做才能激發(fā)出學生濃厚的體育興趣呢?例如:在上課時,教師可以表揚班級的幾個好苗子:“你們的動作漂亮極了!”“你們是我們班的好樣兒!”“今天咱們又相當于舉行一個運動會呀!”這些贊揚的話,會讓每個同學都更加積極。同時,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鼓勵的語言來感染學生,從而調動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教師也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主動學;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對武術操作訓練的興趣。
3.4 豐富課堂教學,激勵學生愉快學習
教師可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對武術操作知識的興趣。首先,教師在擴大武術操作課程覆蓋面后,除他們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還應該增加基本武術技法、掌法和拳法知識。當他們了解一些新的東西以后,教師可在確保他們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們開展二對二的游戲,增加他們對武術操作練習的積極性。然后,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用比較形象的形式給他們介紹一些典型的武術操動作。教師可在教學中播出部分武術操作講解錄像,拓寬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武術操作理論知識,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tǒng)知識的深遠影響。最后,教師可利用孩子休息時間,給他們宣傳武術操的由來知識,還可向他們介紹和武術操有關的小趣事,提高武術操課程的興趣,鼓勵他們快樂的練習。
3.5 給予學生發(fā)揮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小學生因為年紀較小,不能長期集聚精力。教師應充分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并合理運用他們新奇、活躍的心靈,主動參與各類游戲和課外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造故事情景,使學生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建故事的情境,并飾演不同的故事角色。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標準的武術操動作,讓學生仔細地觀摩和掌握,然后再指導學生根據不同角色的特點,把所掌握的標準武術操動作加入故事表演。通過這些故事情景的模仿練習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課程教學,可以培養(yǎng)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組織能力,使學生在充滿快樂的學習氣氛中,逐步積累武術理論知識。另外,教師還可以把學生區(qū)分為不同的動作練習小組,并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元開展合作練習。學生在相互交流和共享的同時還能通過自己對于武術操作的理解來打造小組特色武功操動作。通過這些方法可以全面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增強學生的練習興趣。
3.6 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表率作用,帶動更多學生參與武術學習
由于大多數(shù)中小學都沒有開設專門的武術課,所以大部分學生還是選擇了武術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學生對于武術的認知程度不夠高,認為武術是一項危險性較大的運動。為使武術能真正進入校園,體育教師必須先從學生中間培養(yǎng)出一批武術愛好者及有一定武術專業(yè)能力骨干。這些優(yōu)秀學生既是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榜樣,又是他們以后從事其他方面工作的人才儲備。此外,還必須充分發(fā)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成為課堂活動的主人。
學校可通過安排所有學生進行大課間武術操的練習、宣傳,促進武術運動的開展。另外,根據學生對不同類型的武術套路選擇合適的教材,如:太極拳、八段錦、形意拳等等;也可結合其他體育項目如跆拳道、藝術體操、廣場舞、健身球等內容來開展。同時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共同探討教學問題。讓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知識,從而使其更加牢固掌握各項技術要領,并能熟練運用于實踐當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武術后備人才。
3.7 靈活使用口令和吶喊,鼓舞學生斗志
在課堂上重點演練拳術基本功及套路等動作,教師靈活應用吶喊,對鼓舞學生士氣很有幫助,特別在做沖拳,蹬腳時、在擊肘這種發(fā)勁的運動中,學生要大聲齊叫“哈”“嘿”,這樣不僅能做到動作整齊,并能提高學生的強度和呼吸,起著以氣助力的作用,以聲助勢等功能。
在武術套路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留意領做時的姿勢,目光、身體各個部分合作之外,還應注意領做口令等使用,教師可下達“格當沖拳”“彈腿沖拳”“大躍步向前穿”的口令。教師把這些口令編成簡單易記的口訣,使其既符合技術要求,又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從而使學生不僅對各種動作的名稱了如指掌,也可以與其他的動作相聯(lián)系,舉一反三。同時,這些口令也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情緒體驗,從而激發(fā)出學習興趣。學生初步了解基本動作要領后,老師可采用“跳”“沖”“踢”“架打”單一口令指揮練習。如果口令單調呆板,則不利于提高教學效果??诹畹闹笓]速度和動作節(jié)奏應該是相合,如學生在沖,蹬,騰空等動作時、回旋等運動中,口令速率要快,力度要大,學生們在做回環(huán)往復或者弧度變化較大等類型的運動時,口令宜緩不宜長。如果口令是由兩個以上不同類型的詞組合而成的復合式口令,則要求教師用較多的時間反復念動,以增加口令強度,并讓學生體會到這種變化過程中口令所產生的節(jié)奏感??诹铐毞蟿釉~,應符合動詞構成方式及其性質。適當?shù)目诹?,可以加強課堂氣氛,讓實踐輕松快樂,取得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3.8 注重武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學習武術不但可以鍛煉人們的身體、增強人們的體質,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們的身體能力獲得全面發(fā)展,進而增強他們的信心與意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武德教育。教師從事武打運動時,要減少學生對武打運動的錯誤認識,強化他們對武打運動等的認識,將武打運動同武俠小說相結合,武打影片中的各種夸張與虛構,都嚴格加以區(qū)別。歷來體育教育中都把武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傳授武術技巧,幫助學生理解動作要領,并使其能夠熟練運用。教師也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賞觀看愛國功夫片,如《葉問》《霍元甲》等,引導學生熱愛祖國,從而增強民族自尊心與榮譽感。此外,還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使學生感受到武術的博大精深,從而使學生建立頑強拼搏的精神、鍥而不舍的信念。
教師應該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習練武術旨在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鍛煉體魄、強壯身體、磨練意志。通過學習武術可以提高身體素質、陶冶性情。教師要把武術教學和立德樹人思想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培育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總之,體育教師應全面掌握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并積極完善武術操教學手段,進一步豐富武術操訓練,以提升武術操教育質量和效果。此外,教師還應該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以合理高效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武術操學習的積極性。就武術操這門課而言,指導教師要著眼于降低中小學生練習難度,增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并且鼓勵學生們愉快地實踐,才能發(fā)揮武術操應有的作用和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把他們培養(yǎng)成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長為新時期的青少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古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