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浚如
八九歲時,我心里就常常徘徊著一個身影,有時他意氣風(fēng)發(fā),隆中一對成千古,犀利地道盡天下三分之策;有時他手持羽扇,神采飛揚地與一堂儒士對辯,面對他們不懷好意的百般刁難對答如流;有時他揮斥方遒,將頭埋進(jìn)黑暗中奮筆疾書,暗夜中的燭光投射在他蒼老、垂著淚痕的臉上,眼中是悲哀的決絕;有時他任重道遠(yuǎn),孤身一人佇立在五丈原的軍營前,凝視著星光閃爍的夜空,欲語還休。
我多想見見你,但我清楚地知道,我不可能跨越千年的漫長時光來到你的面前,我只能遐想。在我心中,你忽遠(yuǎn)忽近,像是水中花鏡中月,飄忽在我的心頭。我不清楚你的音容,我只能在世人的口口相傳中、在冰冷的史書記載中了解你的生平。
你是我的偶像,是我崇敬的人,是我為之流淚、為之動容的諸葛丞相。有人和自己的偶像隔著大半個中國,有人和自己的偶像隔著“次元壁”,而我和你隔著千年的歷史長河。
我走過你走過的路,我仰望你看過的星空,我讀過每一首關(guān)于你的詩詞,我背下你撰寫的前后《出師表》……我貪婪地尋找著,試圖跨越這千年的長河,探尋你的余溫。
你的故事,是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流芳百世的佳話,是流傳千古的絕唱。
我多想見見你,可這世間已經(jīng)沒有你。
我多想見見你,看你那溫潤如玉、風(fēng)華正茂的青年模樣,赤壁之戰(zhàn)時,你是如何意氣風(fēng)發(fā)地許下胸有成竹的誓言;我多想見見你,看你是如何立下那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的雄心壯志,又是怎樣平靜地預(yù)知自己的死亡,冷靜地安排后事。
我無法改變歷史,但我真真切切地想見見你,認(rèn)識那個剝開演義中華麗外衣的真實的你,讓我重回你生活的那個爾虞我詐但又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這一切,足以讓我掉下淚來。
我無法想象你身上的責(zé)任有多重,在白帝城的那日,你是如何痛苦地看著追隨二十一年的主公,生命一點點流逝,最后把興復(fù)漢室的重任托付于你;你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揮筆寫下那流傳千古的絕唱,又是怎樣懷揣理想堅定不移地開始北伐,至死不渝。
你身上擔(dān)著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存亡,更是“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的使命。你為官節(jié)儉,力戒奢華,在蜀漢創(chuàng)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你立法公開,執(zhí)法公平,有異于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你治軍有方,以信為本,賞罰分明,帶領(lǐng)出一支所向披靡、戰(zhàn)無不勝的蜀軍隊伍;你堅定不移、矢志不渝,追逐理想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你就是這樣一個人??!廉潔奉公、足智多謀、賞罰分明、堅定不移。我多想見見你。
你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日趨神化,你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神機(jī)妙算,無所不能。演義里,你能輕而易舉借來東風(fēng),借來十萬支箭;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氣死名將周公瑾;就連死后,你的旗號還能嚇跑活著的司馬仲達(dá)。
可你也是人吶,人是會悲傷、會流淚、會疲憊的。
不知先帝逝去的那一刻,你那滄桑的臉上,是否有淚水劃過;隨后一個個夜晚,你是否輾轉(zhuǎn)反側(cè),夙夜憂嘆,擔(dān)心辜負(fù)先帝的囑托;不知你是否強(qiáng)睜著因疲倦而充血的雙眼,親自過問軍營中每一件軍務(wù)。你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真正含義。
“早起晚睡,食不足幾升,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責(zé)罰,都親自披閱?!狈e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是你的宿命,你注定會為了責(zé)任、為了理想而犧牲,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徹底終結(jié)。
歷史上,對你的評價褒貶不一,有夸張的褒揚,更有極力的貶低。無論如何,你還是你。你不僅僅是史書上被冰冷記載的諸葛孔明,是那意氣風(fēng)發(fā)、自比管仲、樂毅的臥龍先生;是那義無反顧奔赴北伐的諸葛武侯;更是活在我們的心中,有溫度、有思想、有靈魂的季漢丞相。
丞相,你知道嗎?如今山河無恙,舊貌換新顏。你走過路已經(jīng)變成坦途,你說過的話人們口口相傳,你留下的事跡家喻戶曉。你知道嗎?雖然你未能實現(xiàn)興復(fù)漢室的理想,但是直到現(xiàn)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華夏兒女仍自稱漢人,以特殊的方式延續(xù)著漢朝的輝煌。你知道嗎?你逝世那日,有一顆流星劃過,名為將星,后人只能屏息仰望,靠近不得,因為這顆星承載著臥龍先生一生的寧靜致遠(yuǎn)。你為興漢的理想付出了畢生,你該歇息了。
你是否知道,一千八百年后,幾十座武侯祠香火依舊旺盛,千年不斷;你是否知道,有那么多人為你寫詩,歌頌?zāi)愕氖论E;你是否知道,千年之后,有一個人特別崇拜你、敬仰你。
你是忠臣和智者的象征,你是歷史上永垂不朽的史詩,你是紅日初升之時灑下的奪目光芒,更是燃燒到最后一刻的燭光。歷史的長河風(fēng)起云涌,潮起潮落,你是其中永不落幕的傳奇。
我多想見見你。
【評? ?改】
以“他”富有代表性的歷史形象開篇,植入“我多想見見你”的原因。
“我多想見見你”,第一次點題,把首段中“他”與“你”成功轉(zhuǎn)接。也是對“你”的整體評價,為下文具體展開“多想”二字作鋪墊。
文中多處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qiáng)語言氣勢,富有韻律美。
一個“可”字,遺憾頓生,文義卻得以順勢起伏。
這三段寫盡“你”的一生:從青年到老年,從意氣風(fēng)發(fā)到生命盡頭,從肩負(fù)重任到至死不渝,“你”的模樣其實就鐫刻在“我”心底。
這一段是對“你”精神形象的再度提升,從政治、軍事之才能到信仰、意志之堅定,緊扣文章題目,為下文蓄勢。
“可你也是人吶”一句,讓神壇上的“你”降落人間;連用三個“會”,是合理的想象,更是合情的解讀,體現(xiàn)了小作者作為一個孩子的善良與柔軟。
性格決定命運?!拔摇睂Α澳恪钡乃廾偾宄贿^,而“我”卻無法提醒、無法責(zé)怪,敬意是永恒的。
這兩段古今對接,恰是文章的亮點。“山河無恙,舊貌換新顏”,這難道不是“你”延伸千年的理想嗎?
兩組排比句擲地有聲,是“我”對“你”最誠懇的景仰、最慎重的敬意,為下文結(jié)句作鋪墊。
最后,一句話收束全文,它不是對題目的簡單重復(fù)與呼應(yīng),而是“我”深度解讀之后囈語式的渴求與希冀,或者嘆息式的崇尚與感傷。
作者的話 第一次接觸并開始崇拜諸葛亮是在2018年。最近看了關(guān)于他的一本書,突然追憶起曾經(jīng)喜歡他的歲月,算起來當(dāng)時真的很喜歡,甚至真的背下了他寫的《出師表》等名篇。上網(wǎng)一查,為他寫過詩的人真的很多,李白、杜甫、陸游、王安石、文天祥都寫過。
“我昔駐車籌筆驛,孔明千載尚如生?!闭埢钤谖覀兊男闹邪桑磹鄣闹T葛丞相!
總評 解讀歷史人物,重在對人物生平的熟知,更重在對人物精神形象的把握。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能把諸葛亮當(dāng)作偶像來崇拜,本身就令人矚目。她對諸葛先生的深度解讀超越了年齡,也超越了一篇作文的范疇。她不是一味地仰望、贊賞,也不是一味地痛心遺憾。她的每句話、每個字都蘸著深情,她想象的每個歷史細(xì)節(jié)都發(fā)自肺腑,她對諸葛先生的敬意貫穿始終。
從未見、無法見的遺憾到似曾見、真相知的解讀;從隔著時空的滿腹深情到散文化語言的一氣呵成,處處可見小作者常年閱讀與積累的痕跡,所謂博覽群書、厚積薄發(fā),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才是學(xué)習(xí)語文最好的捷徑。
(講評教師? ?心?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