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和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升空,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踏上飛天之旅。在知天命的年紀里,鄧清明終于在太空留下身影。為了這張“太空門票”,他準備了24年10個月。
此前,鄧清明的名字曾多次與遺憾聯(lián)系在一起——當年并肩進入航天員大隊的首批14名航天員中,8人圓夢太空,5人停航離隊,而他是唯一沒有執(zhí)行“飛天”任務又仍在現(xiàn)役的首批航天員。神九、神十、神十一……鄧清明多次進入航天任務備份乘組,卻始終未能圓夢。
這一次,56歲的鄧清明終于做到了!
“備份”的航天生涯
鄧清明1966年出生在江西省宜黃縣東陂鎮(zhèn)一個農村家庭,兄妹5人,他是大哥。鄧清明從小就懂事。父母忙于農活,他在學習之余就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高中學校離家有20多里的路程,為了省錢,每個周末,鄧清明基本上都是步行往返。
讀書時代,鄧清明的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最后一個學期,空軍到學校招飛。鄧清明試著報了名,沒想到一路順利通過了各項體檢和考試,成為一名飛行學員。去軍校報到時,村里很多人都來為他送行。帶著憧憬和責任,鄧清明登上了北去的火車。在軍校,鄧清明接受了嚴苛的飛行員訓練。完成學業(yè)后,他被分配到空軍第八飛行學院,進行航空理論學習。半年后,他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通過所有科目考核,順利進入初教團,開始飛行訓練。1987年11月,鄧清明順利完成高教機訓練,被分配到空軍駐延吉某團,成為一名真正的飛行員。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這期間鄧清明的飛行事業(yè)一路順風順水,在他擔任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時,命運又給他遞來橄欖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首批航天員選拔工作。鄧清明毫不猶豫報了名,并順利通過選拔。
1998年1月5日,鄧清明和其他13名戰(zhàn)友一起,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首批航天員。為實現(xiàn)飛天的夢想,首先要完成基礎理論、體質訓練、航天環(huán)境與適應性訓練等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訓練,鄧清明放棄所有周末和假日,全身心投入學習和訓練,晚上加班到深夜是常事。經(jīng)過幾年刻苦學習,第一批航天員全部取得了執(zhí)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資格。
彼時鄧清明還年輕,本以為會在未來幾年登上太空。但命運弄人,此后的20多年,鄧清明曾先后入選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神舟十一號備份乘組,但最終都與飛天失之交臂。剛剛起步的中國載人航天,去往太空機會寥寥無幾,所有航天員都要經(jīng)受常人所無法想象的刻苦訓練。評選標準更是嚴苛,很多科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績相差只有零點幾分。就是這零點幾分的差距,讓鄧清明一次次成為“備份”航天員。
2013年體檢時,鄧清明身體里查出一個非常細小的結石。這對于普通人來說可以不管,但航天員不行。為了能夠繼續(xù)追尋航天夢,他接受了手術。沒想到,第一次手術沒能完全取出結石,醫(yī)生只能在他腎臟里埋了一根管子。鄧清明與這跟管子“朝夕相處”了一個多月,也尿血了一個多月。好在第二次手術后,結石被成功取出。他感覺“自己的夢想重新點燃了”。
此后,鄧清明迎來了神舟十一號發(fā)射任務的選拔。那是在此之前,他離太空最近的一次,也是最遺憾的一次。備戰(zhàn)神舟十一號任務時,鄧清明參加了為期33天的地面組合模擬驗證1:1試驗。他與隊友陳冬分在一間宿舍,過了33天與世隔絕的日子。在不到10平方米的密閉艙內,他們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完全模擬神舟十一號在軌飛行任務的生活狀態(tài),其中還包括近乎殘酷的72小時睡眠剝奪訓練。最終,鄧清明和陳冬高質量完成了任務,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為正式執(zhí)行任務打下了良好基礎。
遺憾的是,2016年,最終執(zhí)行神舟十一號任務的是景海鵬和陳冬,鄧清明再一次接到了備份通知。鄧清明清楚地記著公布名單時的場景:“聽到結果后,我心里確實蒙了一下,整個大廳安靜得出奇,我感覺大部分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了我的身上?!彼裁炊颊f不出來,愣了一會兒,轉身抱住了景海鵬,說了一句:“海鵬,祝賀你!”景海鵬也深情地回了一句“謝謝你,兄弟”。
豁達背后的淚水
目送戰(zhàn)友一次次飛天成功,一次次載譽歸來,對鄧清明來說,沒有失落感是不可能的。不僅僅是自己內心的失落感,上與不上帶來的微妙差異,別人的眼光,親人的遺憾,這些都在無形中給他帶來壓力。但在面對家鄉(xiāng)的親朋好友時,鄧清明始終是樂觀豁達的形象。鄧清明的弟弟李清華說,到后來,每次有航天員選拔的消息,鄧清明受到公眾關注時,都會反過來安慰家人,擔心家人心理壓力太大。堅強的背后,也有難以抑制情緒流淚的時候。每次作為備份返回北京,鄧清明的愛人都會特意穿上一件紅色的衣服,手捧鮮花到機場迎接。2016年落選神舟十一號任務后,他面對妻子有一種歉疚感,但沒法說對不起,要仰著頭才能忍住不讓淚水流出來。但當他回到家中推開門一看,所有的燈都亮著,客廳里一桌好菜,還有三杯斟得滿滿的紅酒,妻子和女兒像對待英雄一樣將自己迎進家門時,鄧清明再也無法抑制自己。他沖到衛(wèi)生間打開水龍頭,哭聲和水流聲交織在一起。
那晚,他真的哭了。不過,鄧清明只在家里待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趕往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投入到神舟十一號的地面支持工作中。
父女二人的秘密
女兒鄧滿琪一直把鄧清明當作偶像,并追隨父親的腳步,成為了一名航天人。1992年出生的她成績優(yōu)異,如今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作。
但在過去,鄧滿琪也曾不理解父親。她將這個過程寫成繪本書,叫《爸爸的秘密》。故事中,六歲的女兒發(fā)現(xiàn)爸爸從空軍飛行員的隊伍消失了,要去當航天員。爸爸對她說,以后要從太空給她發(fā)來問候!但這是個秘密,不能告訴其他人。
鄧滿琪似懂非懂地答應了。這個“秘密”一直伴隨她的童年。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把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上初中的鄧滿琪忍不住驕傲,差點和同桌說:我的爸爸也是航天員!她沒有說。她在等,等爸爸“沖出藍天、飛到太空”,像曾答應她的那樣,在太空向她問好。
后來,鄧滿琪看到爸爸幾次與飛天任務失之交臂,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為飛天做準備,有時累到連筷子也拿不穩(wěn)……“我曾抱怨過爸爸的失敗,不理解爸爸的執(zhí)著?!编嚌M琪在書中寫道:“但在我心中,我知道爸爸一直是我的驕傲。”
2013年神舟十號任務時,鄧滿琪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代職。而任務發(fā)射前幾天,鄧清明作為備份航天員也來到了這里。按照規(guī)定,鄧清明要進行醫(yī)學隔離。父女倆已經(jīng)一年未見,如今共事于同一座大樓,卻不能給彼此一個擁抱。父女倆約定,每天夕陽西下時,隔著問天閣高高的圍欄,他在圍欄里,女兒在圍欄外,兩人相距十多米,遠遠地扯著嗓子聊著天。后來,鄧滿琪還專門寫了一篇短文,記錄了自己對父親的情感:“……我終于看到你染過的頭發(fā)里面暗藏的白發(fā),開始為你在這一崗位默默奮斗的這十九年而心疼,你是我見過最敬業(yè)的人、最無私的人。你把你的一切都獻給了國家,不求回報,讓我敬佩……”
一直延續(xù)的戰(zhàn)斗精神
2022年11月28日,備受關注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名單公布。這一次,鄧清明終于不再是“備份”。當宣布鄧清明進入乘組的那一刻,他的內心出奇平靜。從32歲進入航天員大隊時風華正茂,到56歲終于圓夢太空時兩鬢斑白,飽經(jīng)坎坷的鄧清明已經(jīng)寵辱不驚。
他知道,這是對他20多年追夢歷程的肯定。但眼下,鄧清明想得更多的是,接下來的任務更加繁重:半年駐留過程中,三個艙段的管理維護,數(shù)百項科學實驗,多次出艙任務。為了不辜負大家的期待,不辜負自己的努力,他要更加刻苦地學習和訓練。
據(jù)張陸說,每次跟他一起訓練,聽到鄧清明說得最多的就是“再來一次”。水下訓練消耗體力大,操作難度高。航天員穿著厚重的水下服,要克服水的阻力和服裝40千帕的壓差,在水下一操作就是好幾個小時。每次出水后,鄧清明的貼身衣服都濕透了,體重也減少了兩三斤,手都抖得握不住筷子。
已知天命的鄧清明,日復一日地參加繁重的訓練,就像一個時刻堅守在戰(zhàn)壕里的狙擊手,始終睜大眼睛緊盯目標,憋著勁兒要去扣響扳機!他希望自己不辜負這個機會,不辜負自己,不辜負大家。
(梁衍軍摘自2022年12月5日《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