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你一定聽過類似這樣的氣象諺語。氣象諺語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很多人認為這是用來預測天氣變化的一種可靠的方式。
真相
氣象諺語可以借鑒,但不可全信。
氣象諺語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生活經驗的“大數(shù)據(jù)”總結出來的,用于預測天氣變化的俗語。氣象諺語有一定的準確性。比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句諺語指的是在夏季的早晨,若天邊出現(xiàn)鮮艷的紅霞,則說明大氣中的水汽、塵埃增多,隨著太陽升高,云層漸密,壞天氣就會逐漸逼近,所以“朝霞不出門”;而在夏季的傍晚若出現(xiàn)晚霞,則說明西邊的云層消散,氣流由西向東移動,未來本地的天氣不會轉壞,所以 “晚霞行千里”。
但氣象諺語并不是完全準確的。氣象諺語是人們長期生活在一個地區(qū)積累起來的生活經驗,地域性很強。所以在北方適用的諺語,在南方就不一定適用。比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句諺語在南方就不一定準確,因為南方的朝霞有可能是臺風影響結束的標志,而晚霞有可能是臺風來臨的前兆。此外,有的諺語自相矛盾。在形容魚鱗云帶來的天氣影響的一類諺語中,有一句諺語是“天現(xiàn)魚鱗天,不雨也風顛”,還有一句諺語是“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同樣是出現(xiàn)魚鱗云,為何有時代表雨天,有時代表晴天呢?這也是因為氣象諺語存在局限性和地域性。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完全依賴氣象諺語來預測天氣,應科學、辯證地利用氣象諺語。
(注:本文根據(jù)科普中國官網、中國氣象局官網等登載的內容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