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起源
摘 要:探討在新能源汽車時代通過優(yōu)化電能使用方式創(chuàng)造更好的戶外露營體驗。通過模塊化設計,結合純電動越野車和用戶露營場景進行思考,讓用電方式更加切合露營場景。分析新技術帶給人們露營體驗的新方式,從設計的角度為用戶創(chuàng)造更好的露營體驗。注重功能和造型上的創(chuàng)新,滿足用戶的審美需求和交互體驗。后期運用犀牛軟件進行模型制作,探討車身尺寸以及人機關系,打造更和諧的車身比例和交互方式,強調概念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和可實現(xiàn)性。
關鍵詞:戶外露營 越野車 純電動 模塊化電池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reation of a better outdoor camping experience by optimizing the use of electric energy in the era of new energy vehicles. Through the modular design, combined with pure electric off-road vehicles and user camping scenarios to think, th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method is more suitable for camping scenario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new ways that new technologies bring people to the camping experience, and create a better camping experience for users from a design perspective. The study focuses on functional and styling innovation to meet the aesthetic needs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 of users. In the later stage, the Rhino software was used to make models, and the study discusses body size and 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 creates a more harmonious body scale and interaction mode, and emphasizes the innov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conceptual design.
Key words:outdoor camping, off-road vehicle, pure electric, modular battery
1 引言
近年來戶外露營是尤為熱門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于走進自然,親近自然?;蚴浅鞘薪家肮珗@,亦或是靜謐的自然森林。露營帶給人們自由和愉悅的身心,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融合與親近。越野車既能滿足露營需求又能充分應對戶外的各種路況,是露營的不二之選。而電能是露營時的必要能源,決定了露營的質量。文章通過分析戶外露營時的場景,以搭載模塊化電池的戶外露營越野車為載體,對用戶露營的方式與體驗進行研究。分析越野車與用戶體驗的關系,旨在為用戶創(chuàng)造愉悅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戶外露營體驗。
2 戶外露營現(xiàn)狀概述
戶外露營作為一種休閑方式,最早起源于20世紀中期的歐洲、美國等地區(qū),是很小眾的一種旅行方式。隨著發(fā)達國家露營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消費者對露營的需求逐漸增強,露營開始大眾化、多元化[1]。
近幾年戶外露營再次被大眾追捧,很多人會選擇在閑暇時間與三五好友自駕到戶外露營。但戶外露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慮到多方面因素。首先車輛要有足夠的拓展空間來裝載乘客和所用的到物品。其次是戶外露營所需的能源,尤其電能是不可或缺的,最后是車輛的機械素質決定用戶可以去到什么地點。具備以上要素才能順利實現(xiàn)戶外露營,如能合理的分配空間,解決空間和能源的問題會為用戶創(chuàng)造更愉悅的戶外露營體驗。隨著露營市場的不斷壯大,車輛成了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汽車企業(yè)也有了更多機會[2]。
3 露營場景中的新能源越野車創(chuàng)新研究
3.1 目前戶外露營電能使用方式分析
隨著露營市場火熱,新能源車企也逐漸聚焦于車輛戶外屬性的硬件制造以及在軟件上與之匹配的功能設定。在戶外露營用電時,尤其在照明、做飯、取暖這些場景時,具有“放電”功能的新能源車將極大解決問題。新能源車自身就是一枚大“電池”,成為露營人最喜歡的功能之一。純電動車型小鵬P7選裝“便利化充電套件可實現(xiàn)外放電功能,最大放電功率可達到2kw左右。純電車型外放電也在消耗自身的電量,所以混動車型和增程式車型的外放電功能則顯得從容很多。比亞迪車型中唐DM-i、漢EV、宋PLUS DM-i等大部分新能源車型均已搭載VTOL對外放電技術。雖然新能源車型自帶電能使用優(yōu)勢,無需攜帶大體積的放電設備[3]。但在目前露營場景中,在戶外大量使用車輛的電能會對車輛續(xù)航里程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綜上所述,在新能源時代智能化和共享化是未來出行的趨勢,車輛的出行體驗是用戶是否買單的首要因素。因此對于設計者而言,要從戶外電能使用方式和使用場景進行深度分析,找尋符合新能源車的用電方式和用電場景。以純電動戶外露營越野車為載體,進行功能和造型的創(chuàng)新。通過優(yōu)化用電方式,讓用戶擁有良好的露營體驗。
3.2? 模塊化電池在純電動戶外露營越野車中的交互方式創(chuàng)新
目前大多數(shù)露營場景需要攜帶第三方戶外電源設備進行供電。雖然有較強的兼容性,但體積較大不便收納。在設計露營場景下純電動戶外露營越野車時以用戶需求為出發(fā)點,不僅關注形態(tài)與功能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更要注重用戶的使用體驗,把交互式設計思想引入到工業(yè)設計中,凸顯使用者的主體性。目前的電源設備只能為設備供電,不能為車輛充電。在新能源車的放電模式下,需要通過線束與車輛進行鏈接,限制了露營營地的范圍。在這樣的用電方式下,會降低使用者的用戶體驗,限制人們在露營場景下的探索性和樂趣性。在設計時要更多關注在車輛露營時的用電場景,盡量為用戶考慮到所有可能性[4]。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通過分析露營時的用電場景和用電方式,得出結論——為了創(chuàng)造更好的露營體驗,優(yōu)化戶外電能使用問題,露營場景下的純電動越野車應該更加注重交互方式創(chuàng)新和使用場景的描繪。電源設備應該區(qū)別于以往獨立設備的形式,采用模塊化的方式讓電池模塊融入車身,變成車的一部分。將電池模塊的尺寸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方便攜帶和抓取。增加電池在車輛之間的換電模式,在多輛車出行時,車輛的電能在短時間內充到另一輛車上會對戶外露營的旅途有了極大的保障。讓電池模塊與人和車之間都能產(chǎn)生良好的交互,促進用戶之間的互助精神。探討在新能源背景下電能使用的新場景,優(yōu)化用戶使用過程中的體驗。
4 露營場景下的純電動越野車創(chuàng)新意義
4.1 探尋未來發(fā)展趨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多元化的用戶需求深刻影響著未來汽車發(fā)展方向。當汽車變成移動的空間,出行的體驗和方式自然成為重中之重。汽車設計也愈加注重如何為用戶創(chuàng)造更好的體驗[5]。
新能源汽車由于沒有了內燃機,整個車輛的布局也重新被定義。純電動車型的前機艙變?yōu)榱藘ξ锟臻g,前格柵也不再需要進氣。通常前格柵和整個前臉的造型設計代表品牌的家族設計語言,有很強的辨識度。即使前格柵不再有進氣的功能,也會對前格柵造型進行保留,體現(xiàn)設計語言和辨識度。針對這一轉變進行思考,前機艙的空間除了儲物外,是否能帶來新的使用方式。前格柵造型能否和新功能進行結合,讓功能和造型都成為標志性的亮點進行傳承。找尋獨屬于新能源時代的汽車造型設計和家族設計語言[6]。
綜上所述,新能源汽車的布局上入手,著重從前格柵的造型進行思考,巧妙利用這部分空間,試想能否將電池模塊與進氣格柵相融合,為格柵注入功能。尋找符合新能源時代功能技術與審美習慣的純電動戶外露營越野車概念設計。以車身布局為主導并結合新能源汽車發(fā)展趨勢和用戶體驗,探尋新能源越野車戶外露營體驗未來發(fā)展趨勢。
4.2 延續(xù)越野文化
越野圈子一直都是小眾的存在,被大家視為富人的游戲。如今,自主品牌的越野車逐漸走入人們生活,比如哈佛H9,坦克300等都是較為成功越野車型,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越野文化也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7]。
如今,電動汽車的造型和結構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但越野文化所傳遞的價值和理念始終如一。越野車通過堅實可靠的外格設計語言,以及強大的越野能力,逐漸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價值和造型特征。很多越野車型上至今都保留著一些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元素,比如快拆的車門和車頂,側開的后尾門等。這些造型和功能早已深入人心,也是需要延續(xù)和發(fā)展的越野精神,是越野文化不可割舍的一部分[8]。
在新能源時代,能源的改變賦予了車輛更多的屬性和價值,在設計上也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越野車獨特的造型特征基礎上,思考純電動時代的越野精神如何具體體現(xiàn)。以及能否在新能源時代打造全新的標簽,通過造型特征和功能結構的創(chuàng)新,延續(xù)越野車的識別性和獨特性[9]。
5 露營場景下的純電動越野車創(chuàng)新設計實踐
5.1 設計思路解讀
通過結合上文調查對純電動越野車進行三個方面的分析,首先優(yōu)化電能使用方式,將模塊化設計將電池模塊融入車身;其次在新能源時代樹立品牌精神和品牌價值,從設計的角度尋找品牌立足點;最后在露營場景下純電動越野車如何創(chuàng)造更好的露營體驗。通過這三方面的綜合考量,為露營場景下的純電動越野車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
5.2 造型設計創(chuàng)新
車的本質是一件產(chǎn)品,是一個服務于人的移動空間,且有一定的審美屬性。在越野車的設計上實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前提,同時也需要在造型設計上營造出特有的風格并結合時代趨勢及當下人們的審美進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以露營場景為前提,從工業(yè)產(chǎn)品中汲取靈感,保證實用性的前提下追求一定的前瞻性。在外飾設計上也遵循的了產(chǎn)品設計“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追求簡潔純粹[10]。
這輛純電動越野車為一款雙門四座的小型越野車,小巧的車身能帶來更好的越野性能。在車輛造型風格上追求簡約和幾何感,迎合時代趨勢和年輕人的審美。造型設計語言往往是車輛的靈魂,很多越野車上至今都保留著一些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元素,比如防空燈、快拆的車門和車頂?shù)龋@些經(jīng)典的元素經(jīng)久不衰,延續(xù)至今。雖然車頭進氣格柵在功能上沒有進氣作用,但格柵在車輛在造型上的代表性是不可割舍的。以此為入手點進行設計,將進氣格柵與模塊化電池相結合,連結汽油時代的設計語言和新能源時代的功能特點,將造型與功能一并作為設計亮點延續(xù)下去。整車比例由上下兩部分組成,車窗部分采用圓形的結構,和車體部分通過顏色區(qū)分開來,黑色和銀色的結合營造簡約科技的氛圍。將車輪獨立在車體之外,彰顯越野的屬性,如圖1。車頭將最核心的電池模塊部分以比較外露的造型展現(xiàn)出來,更加突出主題。通過越野元素體現(xiàn)車輛的辨識度,延續(xù)越野精神。車身通過材質和顏色將結構自然劃分,主題明確不會有喧賓奪主的造型和色彩。
5.3 用電方式創(chuàng)新
電池模塊與傳統(tǒng)供電設備的造型有所不同,造型較扁,體積較小。一方面是為了與格柵結合,另一方面是為了方便抓取且能在狹小空間的擺放。不只在造型上有所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用電方式和用電場景的創(chuàng)新,如圖2。
電池模塊有兩種使用情境,第一種是戶外放電模式。在露營時,取出電池模塊,來為小型電器比如燈、廚具、電腦筆記本電腦、無人機、音響等設備供電,也可以分享給他人,大家圍坐在一起組成露營營地,如圖3。在不開車的情況下,從營地徒步去附近探索也可以攜帶,組成另外的露營營地。第二種使用情境是車與車之間的交換,把電量充足的電池模塊換給電量不充足的車,可以支撐它到達下一個補給點或充電站。極大縮短了充電時間,增加了旅途中的能源保障。也可以為由于電量不足動力受限不足以爆發(fā)出最大扭距的車輛充電,使其恢復電量順利脫困。這種互相交換的模式也是一種互相幫助的越野精神,我希望這種電池模塊的使用方式能為用戶創(chuàng)造更愉悅的戶外露營越野體驗。最終在露營場景下,優(yōu)化用電方式,并結合越野車設計語言創(chuàng)造純電動越野車。旨在為用戶提供更愉悅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更好的露營體驗。
6 結語
本文從用戶的角度分析戶外露營情境,秉持著對未來出行方式的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立足當下和未來,關注社會需求和現(xiàn)實生活。對未來科技能源革新后的露營場景和用戶需求充分分析,結合越野車經(jīng)典元素和內在精神,從設計的角度創(chuàng)造符合時代背景和用戶需求的越野車。在創(chuàng)新理念,服務社會的同時不斷融入新技術新思考。闡述交通工具的未來使命和擔當,體現(xiàn)設計的價值與責任,為用戶創(chuàng)造更愉悅的生活方式和露營體驗。
參考文獻:
[1]譚玉梅.美國汽車露營的符號消費性及對中國的啟示[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2,(05):111-113.
[2]汽車露營 體驗特殊的戶外生活[J].森林與人類,2016,(10):48-51.
[3]王灝.露營熱,汽車行業(yè)的機會在哪里[J].汽車縱橫,2022,(07):85-87.
[4]吳琦.汽車模塊化設計的應用與研究[J].南方農(nóng)機,2018,49(18):126.
[5]唐納德·諾曼.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77-81.
[6]攸川卜,徐國棟.電動汽車設計分析與發(fā)展趨勢[J].時代汽車,2019,(19):61-62.
[7]黎沖森.坦克品牌獨立門戶[J].汽車縱橫,2021,(05):70-71.
[8]楊武,李江濤,熊碧君,高英杰.國內外軍用重型越野車輛的發(fā)展歷史及趨勢[J].汽車實用技術, 2019,(13):206-208.
[9]郭立峰.中國新能源汽車造型設計趨勢[J].汽車工程師,2018,(07):13-14.
[10]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