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國家針對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指出思政教育開展過程中要將中國哲學納入其中,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對高校學生道德品質的高質量教學,提高育人水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校哲學教育的質量提升也面臨新的問題,本文以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哲學教育為依據(jù),對其哲學教育的規(guī)范化路徑進行分析,進一步提高中國哲學課程的質量,明確課堂的教學路徑。在中國哲學課程增加思政元素數(shù)量,讓其貫穿中國哲學課程的全過程,優(yōu)化課程思政建設方法,提高育人水平。
關鍵詞:哲學教育,規(guī)范化,高等教育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6.033
1 高校哲學教育的育人目標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其理想和目標讓每個人能夠自由而全面地發(fā)展。自由是實現(xiàn)人們活動范圍無限擴大的條件,自由也能推動人們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講到,從現(xiàn)實角度來說,人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立足人在社會實踐中各類關系的現(xiàn)狀,人的自由可以分為人與自身關系的自由、人與其他或社會關系的自由、人與自然關系的自由3種模式。而中國哲學借助馬克思主義對這3種模式進行育人指導,對人進行精神鑄魂,同時也將中國哲學的內涵真正挖掘出來,從而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2 高校哲學教育的教學理念與內容
2.1 “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應時處世
在中國哲學課程中,始終堅持“知行合一”的思政理念,讓學生能夠立足自身生命視角對時代進行思考。運用生活實際的情境開展哲學教學,會讓學生提高對哲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并能夠找出哲學與時代的關系,讓思政教學中的哲學內容快速融入其中,幫助提升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修養(yǎng)。比如將“天人架構下的傳統(tǒng)中國人”運用到思政教育中,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思維模式進行討論和分析,了解近代中國與西方文明的發(fā)展現(xiàn)狀,對傳統(tǒng)中國人和現(xiàn)代中國人的特點進行分析[2]。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中,學生內心感受到的孤獨感和無助感以及價值觀的不穩(wěn)定問題,可以通過學習中國哲學給學生以啟發(fā),讓學生從哲學角度探索中國人與西方心理學中“人”的不同特點,立足馬克思主義視角分析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2.2 “課程聯(lián)系思政”以明德培根
在中國哲學的思政課程中,還秉持了“課程聯(lián)系思政”的理念,讓學生在學習思政知識的同時能夠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和品德,保持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步發(fā)展[3]。比如:將“內圣外王之道”納入思政課程中,根據(jù)孔子《論語·憲問》中子路與孔子的對話內容向學生闡述中國內圣外王之道。讓學生在學習時領悟到“以修身為本”的智慧,感受到修身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作用和價值;對修身的渠道進行梳理。通過與學生討論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夠堅定信念、遵守秩序、嚴守公德。同時將習近平總書記的“修齊治平”下的“內圣外王”道路進行解讀,提高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深刻認識,讓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強化修身,培養(yǎng)愛國情懷,讓自己成為有擔當、敢擔責的中國人。
2.3 “兩個結合”以傳使命擔當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講到“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要做到持續(xù)堅持和推進,其基本原理要根據(jù)中國的實際情況有效運用,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基本原理的融合”。比如:將“中國哲學的核心——學以成人”內容納入思政元素中向學生講解。讓學生能夠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個層面體會和感受中國哲學中“學以成人”的真正含義,提高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標準,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4]。對中國哲學中的成人之道,讓學生通過踐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夠對其產生更深的認識和理解,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能夠強化文化傳承,強化社會使命感,提高學生的責任心。
3 高校哲學教育規(guī)范化育人路徑
目前,國家針對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指出思政教育開展過程中要將中國哲學納入其中,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對高校學生道德品質的高質量教學,提高育人水平[5]。不過,部分教師在思政素養(yǎng)方面還存在短板,教師對許多思政知識運用不到位,自身的專業(yè)知識無法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還需要繼續(xù)討論研究,找到最合適的融合路徑。結合當下存在的思政教學短板,教師要對中國哲學有充分的認識,保證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同時做好引導工作,對學生思政教育的開展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
3.1 抓好教師關鍵,提升“主力軍”
課程中的思政建設工作落實離不開教師的支持。中國哲學教師為中國哲學進入思政課程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導。而中國哲學教師對哲學的認知水平以及自身的思政素養(yǎng)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到中國哲學思政課程的有效開展。既影響到哲學課程的高質量教學,還會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及人才的高質量培養(yǎng)。所以,開展中國哲學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養(yǎng),提高教師的育人意識,強化育人能力,提升思政修養(yǎng),為開展高質量的思政課提供保障。
3.2 找準融入點,堅守“主戰(zhàn)場”
(1)在課程中引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用辯證思維對中國哲學思想進行分析、討論,對中國歷朝歷代中的學問和理論知識進行梳理,找出與當代中國關系較為密切的內容;(2)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分析,對歷次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內容所運用的中國哲學內容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融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領會出其思想與中國哲學的關系,把馬克思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特色進行融合,讓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發(fā)展之路走得更快、更遠。
3.3 豐富方法路徑,拓寬“主渠道”
進一步提高中國哲學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質量,明確課堂的教學路徑。在中國哲學課程中增加思政元素數(shù)量,讓其貫穿中國哲學課程的全過程,優(yōu)化課程思政建設方法,提高育人水平。(1)加強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導,在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基礎上進行模式的創(chuàng)新,徹底摒棄不合時宜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升級和優(yōu)化教學手段,讓更多人性化的教學手段應用到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進一步模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界限。(2)利用互聯(lián)網開展線上與線下融合教學。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當下人們應用比較多的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完全可以利用線上的教育資源開展線上授課活動,通過教學模式的改變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保持更加積極、更加熱情的學習態(tài)度,也會讓思政元素在專業(yè)教育中融入得更深入、更全面,讓中國哲學課程的學習實現(xiàn)系統(tǒng)化升級,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的教學模式。
4 結論
高校哲學教育的規(guī)范化需要哲學元素與專業(yè)課程的融合,明確教學內容的核心,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在日后工作和生活中能夠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落實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融合教學,完善高校哲學校本課程建設,結合人才培養(yǎng)計劃要求,將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堂進行融合,真正發(fā)揮第二課堂的理論驗證作用,實現(xiàn)對理論知識的鞏固,還能通過實踐實現(xiàn)理論知識的拓展,進一步提高中國哲學理論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雷婉榕.高校哲學教育的意義及創(chuàng)新探討[J] .理論觀察,2022(3):168-170.
[2]李勇.從《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透視高校生態(tài)哲學教育[J].知識文庫,2021(7):179-180.
[3]李直蓉.我國應用型高校管理類專業(yè)哲學教育研究——以酒店管理專業(yè)為例[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6(11):77-79.
[4]王鮮.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20,41(14):236.
[5]甄心恒,劉占軍,張海英.增強高校哲學教育的人文精神策略分析[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3(11):35-36.
作者簡介
陳素慧,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