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叔
用15X15X20cm的小方缸,我造了一個淺淺的水陸景。
自從挑戰(zhàn)完800ml“三無”生態(tài)瓶之后,搭一個小小的水陸缸一直都是我心心念念、為之掛牽的方向,就像玩游戲時那種想要不停通關的欲望一樣。
從有想法到真的落實,這個小缸其實拖了很久。很多事情,都需要有個由頭。這一次是有一天我無意間在馬路邊一堆黑色鵝卵石中撿到了一塊與眾不同的石頭。因為有了這塊石頭,才陸續(xù)有了后面的東西。
一塊青龍石、幾枝杜鵑根,放了羽裂水蓑衣的坨草,搭了幾根紅丁香的水上葉,賣家送的幾根還未及長根的薄荷無處安放,被當作挺水水草插在缸的后壁前方。這幾枝薄荷與我自己養(yǎng)的品種不太一樣,桿粗且紅,葉闊且皺,迎著光看,上面似乎還覆了層薄薄的絨毛,一看就有南方植物野蠻生長中生出的草莽氣,然而氣味不怎么強烈。這東西生命力挺強的,幾日下來,在沒有根的情況下,也只是原先闊葉的邊緣略微地皺了些,新生的嫩芽毫無萎縮的跡象。
因為底砂是河沙,加上也沒有搭建相對封閉的過濾倉,潛水泵開了好久,水才慢慢開始變得清澈起來。新缸都是要經(jīng)歷一個“養(yǎng)水”的過程,等到底砂、濾材里的硝化系統(tǒng)穩(wěn)定了之后,才能陸續(xù)投放“闖缸”的魚蝦。而植物在這期間,也有一個慢慢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等到進入“成景”的狀態(tài)才會相對好看一些。
缸越小,想保持水質穩(wěn)定就越難。這個小方缸本身就小,而水陸景的水位低,再加上石塊本身也占據(jù)了一些空間,實際上大概只有400ml的水量??臻g局促,魚在里面都有些游不開。待水質穩(wěn)定之后,我放了三只黑殼蝦。那塊青龍石原本就長得比較嶙峋,黑殼蝦進缸之后跟它幾乎“順色”,看上去還是只有塊石頭。
看到有人在水陸缸里養(yǎng)“辣椒蟹”,我也花4塊錢網(wǎng)購了3只。這玩意兒有個學名,叫譚氏泥蟹,原生地是咸淡水交界的泥灘,因為兩只小小的鉗子是紅色的,故而得名“辣椒蟹”。不過作為寵物,辣椒蟹十分膽小,與我的互動性實在是太差了。3只小家伙入缸后,就不見蹤跡了,偶爾露個臉;只要一開燈,或者周遭一有動靜,它們就迅速地隱身坨草叢或石頭縫中,不像傻傻的魚蝦,只要投食就能招引過來。唉,放了這么多“蝦兵蟹將”,我還是造了口“空缸”。
到了此刻,我總算明白了,為什么有些造景玩家最后都聲稱,養(yǎng)魚養(yǎng)蝦養(yǎng)什么都不重要,最好看的仍舊是那一缸長得鮮翠欲滴的水草。我總覺得,這跟養(yǎng)蝴蝶蘭的玩家一直在說花不重要,看看氣生根、水晶頭也覺得好看,大概是一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