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永宣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常為人們所樂道。這兩個盛世中的最后一任皇帝——明代的宣德皇帝和清代的乾隆皇帝,同受皇祖的喜愛,同是青年繼位,也同樣在繼位問題上頗具傳奇色彩。
明代的“永宣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常為人們所樂道。這兩個盛世中的最后一任皇帝——明代的宣德皇帝和清代的乾隆皇帝,同受皇祖的喜愛,同是青年繼位,也同樣在繼位問題上頗具傳奇色彩。
有一種流傳廣泛的說法:清朝的雍正皇帝能在康熙年間激烈的儲位斗爭中勝出,繼承皇位,決定性因素是他“父以子貴”,沾了兒子弘歷——也就是后來乾隆皇帝的光。由此,有人進一步認為弘歷是康熙帝確定的“隔代接班人”,康熙帝之所以在眾多皇子中挑選雍正帝來繼承皇位,是為了保證日后弘歷能夠繼位當皇帝。其實,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經(jīng)不起認真推敲。
康熙帝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春天才第一次在他賜給皇四子胤禛的圓明園中見到皇孫弘歷的。這時,距他去世只有短短8 個多月時間,到其死時弘歷虛歲也才12 歲。雖說康熙帝曾將這個心愛的皇孫“養(yǎng)育宮中”,悉心教誨,但一個成熟老練的政治家不太可能頭腦一熱,僅憑這些就在日后變數(shù)未知的情況下,輕易確定江山社稷的隔代主人。
實際上,曾經(jīng)被康熙帝養(yǎng)育在宮中的皇孫不止乾隆一人,廢太子胤礽之子弘皙就比弘歷更早得到過這一待遇。當然,被立儲搞得心力交瘁的康熙帝見到弘歷這個皇孫時眼前一亮的感覺肯定是有的。弘歷此后得到祖父的榮寵比同輩兄弟要多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僅憑這些,仍然不能理解為是弘歷的出場才奠定了其父的儲君身份。
乾隆畫像
康熙帝應該不會忘記,自己在幼年時就險些被天花奪去性命,而他的父親順治帝更是在青年時期就死于天花。弘歷日后的成長之路能否一帆風順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再者,一個十幾歲的兒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遠未完全形成,日后向好或向壞發(fā)展也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shù)。早期曾經(jīng)溫良恭儉讓的廢太子胤礽就是康熙帝眼前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此外,一個負責任的政治家,不會為了保證間接繼承人的繼承權,而不考慮更加重要的直接繼承人是否合格的問題。
經(jīng)歷多年立儲風波之后,選擇胤禛繼位,應當是康熙帝深思熟慮的結果。即使沒有弘歷這個兒子,憑胤禛個人的素質(zhì)和康熙對他的信任,榮登大寶也有著極大的可能性。很有可能是康熙帝本已決定傳位給胤禛,見到弘歷之后更加堅定了他傳位給胤禛的決心。
若每個皇帝在傳位時都要高瞻遠矚地考慮隔代人選,那么為了他的王朝“長治久安”,為了用“敬天法祖”約束后人,他要不要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點,再規(guī)劃好更久遠的繼承問題呢?如果這個命題存在,有資格考慮這個問題的皇帝也只有我們本次話題的主人公——五代同堂的乾隆皇帝了。而他在晚年也并沒有考慮如此久遠之事。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所謂“雍正帝之所以當上皇帝是得益于康熙帝對弘歷的喜愛,弘歷是康熙帝確定的隔代皇位繼承人”的說法是靠不住的。
其實,歷史上沾了兒子光當上皇帝的例子并不是沒有,但不是發(fā)生在清朝的康雍乾時期,而是發(fā)生在明朝的永宣時期。明仁宗朱高熾最終能有驚無險地繼承皇位,就是因為明成祖朱棣喜歡皇孫朱瞻基——后來的宣德皇帝。
朱高熾很早就被朱棣立為太子,但這并不代表朱棣對他有多么喜愛。他被立為太子完全是傳統(tǒng)立長立嫡的禮法因素使然。朱高熾因為身體肥胖、步履蹣跚等原因并不為朱棣所中意,雖然在父皇征戰(zhàn)時有數(shù)次監(jiān)國之功,但與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相比,明顯遜色不少。相反,在“靖難之役”中立有赫赫戰(zhàn)功的二弟朱高煦則越來越受到朱棣的重視,并且朱高煦也常常以曾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哥哥的唐太宗李世民自居,奪嫡之心表露無遺。朱棣甚至曾對朱高煦做過一些曖昧的許諾。同時,朱高熾的三弟朱高燧也與朱高煦關系密切,隨時準備有所行動。一時間,太子的境況岌岌可危。
峰回路轉(zhuǎn)的是,朱高熾的長子、聰慧英武的朱瞻基逐漸長大成人,戎馬一生的朱棣對這個比朱高煦更加“類己”的皇孫格外寵愛。一日,朱棣詢問解縉對立儲的態(tài)度,解縉力推朱高煦,朱棣不置可否。解縉隨后將話題引向朱瞻基,盛贊“好圣孫”三字,這才令朱棣動容。“愛屋及烏”的結果是朱高熾保住了太子之位,進而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相比年幼的弘歷只和康熙帝相處了短短幾個月時間,朱瞻基則在朱棣的身邊生活了20多年,這讓朱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yǎng)隔代接班人的文韜武略,開發(fā)他的優(yōu)秀潛能。大漠草原開疆拓土的戰(zhàn)場里、貫通南北連接兩京的通途中、皇宮大內(nèi)的丹陛御路上,都留下了祖孫情深的足跡。
為了表示自己對這個皇孫的無限厚望,朱棣于永樂九年(公元1411 年)舉行了隆重的典禮,冊立朱瞻基為“皇太孫”。這樣就正式確立了朱高熾未來的皇帝身份,也是朱高熾“父以子貴”得以繼位的鐵證。
《明史·宣宗本紀》也斷言:“仁宗為太子,失愛于成祖,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到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 年)朱棣駕崩時,朱瞻基46 歲“高齡”的父親也成了歷代王朝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之一,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去世了。朱瞻基最終如朱棣所愿繼承了皇位,年號宣德。同時,歷史也進入了“永宣盛世”這一明朝統(tǒng)治黃金階段的后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