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濤,李華剛
1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安徽合肥 230031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ASO)以下肢涼、疼痛、麻木、間歇性跛行為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病變部位多發(fā)生于大、中動脈,尤其為腹部主干血管以下的分叉起始端。其發(fā)病率與年齡成正相關,70歲以上發(fā)病率在15%-20%,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中醫(yī)將該病稱為“脈痹”、“脫疽”,本病病因多為寒邪侵襲、外傷、飲食不節(jié),病位在血脈,涉及肝、脾、腎,血脈瘀阻或氣血虧虛,導致下肢失養(yǎng)[2]。
我院國家級名老中醫(yī)周玉朱在臨床中運用自擬的“丹參化瘀湯”治療ASO,其對ASO的治療收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其方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但其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在丹參化瘀湯中,川芎辛溫香燥為血中氣藥,走而不守,能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赤芍苦微寒,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二者相互配合而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選取藥對川芎、赤芍,以網(wǎng)絡藥理學方法分析其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作用機制,以期為丹參化瘀湯相關臨床應用提供潛在機制。
TCMSP 數(shù) 據(jù) 庫(https://old.tcmsp-e.com/tcmsp.php)挖掘,檢索標準設定為口服利用度(OB)≥30%、類藥性(DL)≥0.18,篩選川芎、赤芍的潛在有效成分,并檢索文獻補充。通過輸入2味中藥的名稱,篩選得到有效藥物成分所對應的靶點。通過UniProt數(shù)據(jù)庫(https://www.uniprot.org/)進行靶點蛋白-人類基因名稱轉換,從而得到川芎、赤芍兩味中藥的作用靶點。
以“arterial occlusive”為關鍵詞,在 GeneCards數(shù)據(jù)庫、 OMIM 數(shù)據(jù)庫、TTD 數(shù)據(jù)庫、PharmGkb數(shù)據(jù)庫以及 DrugBank 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獲得疾病相關靶點。將各個數(shù)據(jù)庫所得到的的靶點信息導入Cytoscape3.8.0軟件,并用 R軟件(https://cran.r-project.org/mirrors.html)構建疾病相關基因合并的venn圖。再將川芎、赤芍成分作用靶點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相關的疾病靶點利用R軟件進行映射構建venn圖,篩選出中藥-疾病的共同靶點。
將藥物有效化學成分與疾病的共同靶點基因導入Cytoscape3.8.0軟件,進行圖像可視化處理。
將藥物關鍵化學成分與疾病的共同靶點,運用STRING 數(shù)據(jù) 庫(https://string-db.org/),在“Multiple Proteins”中將篩選出的共同靶點輸入“l(fā)ist of names”,其中種類設為“Homo sapiens”,在設置中選擇“highest confidence(0.9)”。構建 PPI網(wǎng)絡模型,導出 png圖片和tsv文件。將tsv文件導入Cytoscape軟件中,通過Network Analyse功能分析其網(wǎng)絡,篩選節(jié)點度值(Degree)分布、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介數(shù)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均在中位數(shù)以上的作為“核心靶點”。通過篩選最后得到MAPK14、AKT14、RELA、TP5等共17個PPI網(wǎng)絡核心基因。
利用R軟件對上述得到的核心靶點進行entrezID的轉換,再將轉換的ID通過R軟件進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以此獲得川芎、赤芍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GO富集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將靶點基因、GO生物功能、KEGG信號通路導入Cytoscape3.8.0軟件,繪制核心靶點-信號通路-生物功能圖。
TCMSP平臺共收錄赤芍的主要化學成分為119個,川芎主要化學成分為189個,符合篩選條件的赤芍有效成分29個,川芎有效成分為7個,其中谷甾醇是兩者共有的成分,具體有效化合物的相關信息如表1所示。運用TCMSP中的Related Targets篩選到作用靶點赤芍682個、川芎1356個。篩選與有效成分相關的靶點并去除重復后共獲得靶點201個。
表1 川芎-赤芍化合物相關信息
輸入“arterial occlusive”,得到不同數(shù)據(jù)庫的疾病靶點基因,刪除每個數(shù)據(jù)庫中及相互之間的重復基因,最終得到疾病基因,其中GeneCards 1916個,OMIM 1 個,PharmGkb 76 個,TTD 70 個,DrugBank 2個,并繪制venn圖。見圖1。將其與藥物靶點基因進行對應,得到藥物-疾病共同靶點基因共63個,并繪制venn圖。見圖2。五個數(shù)據(jù)庫共獲得靶點2065個,篩除重復靶點后最終獲得靶點數(shù)量1984個。
圖1 疾病靶點venn圖
圖2 川芎-赤芍治療ASO venn圖
應用Cytoscape 3.8.0軟件將藥物-關鍵化學成分-疾病-靶點基因網(wǎng)絡進行可視化處理。 圖中矩陣代表靶點,倒三角代表化合物,其中不同顏色代表化合物來源于不同的藥物。見圖3。
圖3 藥物-關鍵化學成分-靶點網(wǎng)絡
將藥物靶點與疾病靶點取交集后獲得治療靶點數(shù)量為63個,通過STRING數(shù)據(jù)庫獲得靶蛋白相互作用信息,并導出tsv文件及png圖,如圖4所示。圖中共有節(jié)點46個,邊120條。將tsv文件導入Cytoscape中對網(wǎng)絡中所有節(jié)點的拓撲參數(shù)篩選節(jié)點度值(Degree)分布、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介數(shù)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進行分析篩選,共得到核心靶點17個,見表2。包括絲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14(MAPK14)、p53 基因(TP53)、絲氨酸 /蘇氨酸激酶1(AKT1)、過氧化物酶體增生激活受體γ(PPARG)等。
表2 核心靶點拓撲分析表
圖4 川芎-赤芍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PI圖
使用R軟件對核心靶點分別進行GO富集分析與KEGG通路富集分析。結果顯示,川芎、赤芍兩味中藥富集到的BP包括:活性氧代謝過程、活性氧代謝過程的調(diào)控、對類固醇激素的反應等生物學過程,富集到的CC包括:RNA聚合酶II轉錄調(diào)節(jié)復合物、轉錄調(diào)節(jié)復合物等細胞成分,富集到的MF包括:脫氧核糖核酸-結合轉錄因子結合、核心啟動子序列-特異性DNA結合、脫氧核糖核酸-結合轉錄激活活性等分子功能。與ASO相關的KEGG通路主要包括流體剪切應力與動脈粥樣硬化、脂質(zhì)與動脈粥樣硬化、IL-17信號通路等信號通路發(fā)揮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作用。見圖5和圖6。并通過Cytoscape軟件構建成分-核心靶點-通路網(wǎng)絡圖。見圖7。
圖5 川芎-赤芍治療ASO的GO富集分析
圖6 川芎-赤芍治療ASO的KEGG富集分析
圖7 成分靶點通路網(wǎng)絡圖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由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的包括損傷及平滑肌細胞增殖學說、脂質(zhì)浸潤學說、血流動力學學說、遺傳學說、炎癥反應等有關。中醫(yī)認為血瘀為該病的主要矛盾[3],活血化瘀應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之中,大部分醫(yī)家皆認可。
丹參化瘀湯是我院治療ASO的有效經(jīng)驗方劑[4],其中川芎、赤芍的配伍是此方必不可少的藥對之一,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血中之氣藥。赤芍活血化瘀止痛,兩藥相配伍,既可活血化瘀,又可行氣止痛。本次研究即是通過網(wǎng)絡藥理學對川芎-赤芍藥對治療ASO的作用機制進行分析。
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可有效拮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黏稠度,還能擴張血管,能夠有效增加下肢血流量、腦動脈流量[5]。赤芍的有效成分可抑制人類成纖維樣滑膜的增殖,從而抑制炎癥,以及保護神經(jīng)、抗腫瘤、抗氧化等作用[6]。
本次通過運用網(wǎng)絡藥理學的研究方法,發(fā)現(xiàn)川芎赤芍藥對中的β谷甾醇、鞣花酸、(+)兒茶素、芍藥苷、黃芩素、楊梅酮等可能抗ASO的主要成分。
谷甾醇是川芎和赤芍的共有化合物,具有降脂、抗炎、清除自由基活性、參與免疫調(diào)節(jié)等。Yuan,Chuanxun[7]等研究發(fā)現(xiàn)提示β-谷甾醇和β-谷甾醇亞油酸酯(SELA)不同的載藥方式可以促進小鼠總脂質(zhì)和膽固醇的排泄。這可能是由于β-谷甾醇與膽固醇的分子結構相似,在小腸腔內(nèi)取代了膽汁酸微膠束中的膽固醇,降低了膽固醇的吸收利用。Kasirzadeh[8]等觀察到用1mg/kg劑量的β-谷甾醇治療兩天導致CLP誘導的膿毒癥大鼠血清中的促炎細胞因子顯著減少。在用β-谷甾醇治療的大鼠中,TNF-α和NF-κBi的肝臟表達也降低了。β-谷甾醇靶向NF-κB作為細胞因子級聯(lián)的主要調(diào)節(jié)因子,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炎癥反應。Jiang,Yue-Hua[9]等研究發(fā)現(xiàn)β-谷甾醇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直接內(nèi)皮保護作用,可顯著抑制細胞凋亡,增加細胞遷移,改善HAECs的線粒體功能。此外,β-谷甾醇減輕了細胞骨架,降低了VE-鈣粘蛋白的密度并改善了細胞形態(tài)。鞣花酸通過抑制ROS生成和調(diào)節(jié)PI3K/Akt/eNOS 信號通路在oxLDL刺激的內(nèi)皮細胞中引起抗凋亡作用[10]。在葡聚糖-兒茶素處理的HMEC-1細胞中,ATOX-1水平顯著下調(diào)[11]。證明了葡聚糖-兒茶素的強效抗血管生成特性。由此可以推斷β-谷甾醇、鞣花酸、兒茶素可以通過抑制炎癥反應、降低了膽固醇的吸收利用、抗凋亡作用、強效抗血管生成來治療ASO。
本研究提示藥物的有效成分主要作用于MAPK14、AKT1、PPARG、TNF、RELA、TP53等靶點,參與的通路主要包括流體剪切應力與動脈粥樣硬化、TNF信號通路、MAPK信號通路、IL-17信號通路等。
流體剪切應力表示血液流動在血管壁的內(nèi)皮表面施加的摩擦力。血管暴露于剪切應力,尤其是內(nèi)皮細胞似乎是主要的傳感器,因為它們位于血液和血管壁之間的內(nèi)表面。此外內(nèi)皮細胞暴露于剪切應力會刺激內(nèi)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產(chǎn)生一氧化氮(NO),能引起細胞內(nèi)鈣的急劇而短暫的升高,增強鈣調(diào)蛋白與eNOS的結合,從而增加eNOS活性[12]。腫瘤壞死因子信號通路是宿主防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各種類型的損傷和刺激后會迅速釋放。TNF-α在激活內(nèi)皮細胞和上調(diào)粘附分子中具有重要作用[13]。TNF-α參與對病變中不同細胞類型的多種作用,例如粘附分子表達和泡沫細胞形成。通過TNF結合蛋白阻斷TNF-α或通過IL-1受體拮抗劑阻斷IL-1可部分保護apoE敲除小鼠免受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在MAPK信號通路中,miR-26a過表達能抑制p38MAPK的激活并下調(diào)VEGF表達,而miR-26a的沉默具有相反的效果[14]。VEGF是最有效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它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血管內(nèi)皮細胞存活,p38MAPK的激活在調(diào)節(jié)VEGF水平中發(fā)揮作用。IL-17通過增強VEGF的表達,促進腫瘤內(nèi)血管新生和炎癥的發(fā)生[15],從而參與調(diào)控血管新生的過程。
綜上,本研究通過網(wǎng)絡藥理學的方法對丹參化瘀湯湯中的“川芎-赤芍”藥對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抗炎是該藥對治療ASO的主要方式,此次研究佐證了前期對川芎-赤芍藥對治療 ASO的研究結論,通過篩選得到的靶點和相關信號通路為后續(xù)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因本研究缺少相關的實驗驗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否與上述靶點和信號通路有關,需要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