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慶虎 龔鳳萍 竹 瑋 吳淑平 尹川川 陳 靜 關云霄 王欣珍 張應香
(信陽市農業(yè)科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第二大食用菌,其產量僅次于雙孢蘑菇[1]。香菇具有營養(yǎng)豐富,生產投入少,見效快,產出率高,資源利用率高和勞動生產率高等特點,是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和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抓手[2]。截至2018 年,我國香菇產量達1 043.2 萬t,占全球香菇總產量的90%以上,產值超過1 000 億元,相關產業(yè)的從業(yè)人員超過1 000 萬人,是我國生產區(qū)域最廣,總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食用菌[3]。近年來,香菇產業(yè)發(fā)展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592個原有國家級貧困縣中,約有70%選擇發(fā)展香菇生產[2]。隨著香菇栽培區(qū)域的不斷擴大,一些新產區(qū)由于栽培設施設備及從業(yè)者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香菇栽培中常會出現菌絲不吃料、發(fā)菌緩慢等問題。
2020 年筆者調查發(fā)現,有一戶菇農,當年8 月27 日接種香菇料袋,至9 月18 日大部分接種穴菌絲還沒有吃料;同時了解到由于該年天氣十分反常,往年制備料袋接種時間為8 月中旬,該年推遲到8 月27 日,且8 月30 日觀察菌種塊萌發(fā)正常(圖1)。筆者調查594 袋,正常吃料為146 袋,僅占24.58%,菌絲不吃料達75.42%(表1)。接種后菌絲不吃料的料袋占比如此高,是前所未見。為此,筆者從天氣,菌種,培養(yǎng)料pH 及含水量、滅菌等分析查找原因,以期為遇到類似情況生產者提供參考。
表1 菌種(菌絲)吃料情況調查結果(2020-08-23)
圖1 培養(yǎng)初期菌絲萌發(fā)正常
接種日至調查日,最高氣溫超過32 ℃的天數有13 d,其中氣溫連續(xù)高于33 ℃的有3 d,9月2日高溫達35 ℃(圖2)。鋼架塑料(黑白膜)發(fā)菌大棚內(上有一層遮陽網)溫度比棚外高2 ℃,高溫時為37 ℃。如此高的溫度會抑制香菇菌絲生長,甚至導致香菇菌絲死亡。
圖2 接種日至調查日最高溫度及最低溫度變化情況
香菇屬中低溫型變溫結實性菇類,自然條件下其菌絲的生長溫度為5~32 ℃,最適溫度為24~27 ℃;子實體發(fā)生溫度為5~24 ℃,最適溫度為15~20 ℃[4]。蔣素蓉等[5]試驗表明,香菇菌絲生長溫度為25 ℃(最適)時,平均長速最快(8.1 mm/d),30 ℃時生長速度明顯下降(6.4 mm/d),35 ℃時(菌絲生長明顯受到抑制)僅為0.3 mm/d;王波等[6]試驗表明,在30 ℃時香菇菌絲的生長速度明顯慢于26 ℃時的生長速度,35 ℃時菌絲停止生長,但不死亡。曹現濤等[7]試驗表明,高溫脅迫處理時間過長可導致香菇菌絲死亡,在香菇菌絲未致死的條件下,高溫脅迫是可逆的,條件適宜時香菇菌絲能恢復生長活力,甚至生長速度加快;高溫脅迫引起香菇菌絲抵抗哈茨木霉能力下降,甚至死亡,最終導致香菇菌棒腐爛。徐年聲等[8]試驗表明,香菇菌絲體生長的溫度為5~32 ℃,最適宜溫度為23~25 ℃,超過27 ℃生長速度則隨溫度的升高而漸慢,32 ℃以上就停止生長。為此需要進一步檢驗香菇菌絲是否在高溫時活力減弱或死亡。
取不吃料菌種塊中心部位菌種,置于試管內,于26 ℃條件培養(yǎng)。觀察結果,菌絲萌發(fā)正常、吃料正常,菌絲生長速度和長勢正常(圖3)。由此可見,香菇菌絲沒有死亡且活力正常。
圖3 不吃料菌種轉接培養(yǎng)菌絲正常生長
栽培者采用培養(yǎng)料配方為木屑76%,麩皮20%,石灰2%,石膏1%,蔗糖1%。木屑料水比1∶1.1,麩皮料比水1∶0.8。取10 g 培養(yǎng)料,置于200 mL 三角瓶中,加20 g 蒸餾水,160 r/min 常溫振蕩10 min,過濾得濾液,測得濾液pH為6.7,即培養(yǎng)料pH為6.7。
徐耀波[9]試驗表明,香菇申香10 號培養(yǎng)料最適pH 為4,胥玲等[10]試驗表明,香菇L26 培養(yǎng)料最適初始pH 為6.0~7.0??梢娬{查栽培戶的培養(yǎng)料pH 沒有問題。
班新河等[11]試驗表明,培養(yǎng)料含水量為60%,香菇菌種(菌絲)不吃料或吃料很慢,牛貞福等[12]試驗表明,料加水過多,通氣性差,接種后易出現“死穴”(菌種不萌發(fā));若培養(yǎng)料含水量過低,接種后菌種的水分被培養(yǎng)料倒吸收,導致菌種失水干枯死亡。
調查栽培戶栽培袋培養(yǎng)料含水量為60.85%,含水量偏高。這也可能是菌種不吃料原因之一。
在超凈臺上,取菌種不吃料袋和滅菌后未接種料袋(冷藏)中心部位培養(yǎng)料各10 g,分別置于滅菌三角瓶中,加90 mL 無菌水,振蕩搖勻,進行梯度稀釋,稀釋至10-4。取各稀釋梯度溶液,無菌操作涂布PDA 平板,設空白對照,每個梯度各5 皿,37 ℃培養(yǎng)2 d。結果平板出現雜菌斑,且主要是細菌。其中滅菌后未接種料袋(冷藏)培養(yǎng)料,在10-4稀釋梯度平板上細菌總數約400 個,菌種不吃料袋培養(yǎng)料,在10-4稀釋梯度平板上細菌總數約2 400個(圖4)。調查栽培戶的料袋滅菌不徹底,可能是接種后菌種不吃料的原因之一。
圖4 培養(yǎng)料滅菌效果檢測
將菌種不吃料的培養(yǎng)料袋重新高壓滅菌(121 ℃保持2 h)后,培養(yǎng)料含水量為56.06%,pH 為6。冷卻后接種,26 ℃培養(yǎng),發(fā)現菌種萌發(fā)正常并吃料,但是菌絲生長速度僅為1.87 mm/d,生長速度明顯偏慢(圖5),可能是由于再次滅菌致使部分營養(yǎng)損失所致。
圖5 料袋再高壓滅菌接種后發(fā)菌情況
菌種不吃料應采取應急處理,脫去外套袋,刺孔(不得觸及新料),加強通風(但應防止未吃料菌塊干死或休眠無活力)。該應急處理方法沒有解決菌種不吃料問題,隨著時間延長,污染菌袋越來越多。可見,因培養(yǎng)料滅菌不徹底導致接種后菌種不吃料,任何的非回鍋滅菌措施都不能解決問題。
針對秋栽香菇菌種不吃料問題,筆者認為雖是多因素(高溫菌絲活力受損、培養(yǎng)料含水量過高、滅菌不徹底)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就調查戶來說主要因素是培養(yǎng)料滅菌不徹底。
秋栽香菇接種后菌絲不吃料預防措施如下。
供種單位要對自己選育及引進品種進行耐高溫性試驗,篩選出耐高溫能力強的品種,方可對外推廣。栽培戶應找正規(guī)供種單位購買耐高溫香菇品種菌種。
發(fā)菌期采取一切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發(fā)菌室(棚)內的溫度,定時通風換氣。如有條件可以采取增加發(fā)菌室(棚)頂部及四周遮陽層厚度或在發(fā)菌室頂部噴水等降溫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外界環(huán)境變化對香菇菌絲生長的影響,提高發(fā)菌質量。
須在信譽良好且供料質量穩(wěn)定的供應商采購原料,嚴防原料摻假、摻雜或摻有不利于香菇生長的有害物質。
原料含水量計算方法:風干培養(yǎng)料所含的結合水以13%計算,含水量=(加水量+培養(yǎng)料含結合水)/(培養(yǎng)料干重+加水量)×100%[13]。栽培戶要嚴格按此方法確定培養(yǎng)料含水量。拌料時應采取多次少量加水法,采用蛟龍式拌料機或自走式拌料機攪拌翻拌2~3次,力求培養(yǎng)料含水量均勻適宜。
滅菌是袋栽香菇生產過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滅菌質量直接影響生產的成敗。
6.5.1 檢查設備與預熱
料袋裝鍋前先檢查滅菌設備是否完好,各種管道是否通暢,再在鍋內加足清水,然后開始點火預熱。
6.5.2 料袋及時裝鍋
秋栽香菇料裝袋時正處于高溫時期,若不及時滅菌,袋內微生物會大量繁殖,迅速分解營養(yǎng)基質,導致料酸敗,影響菌絲的正常生長。
6.5.3 合理擺放料袋
料袋進鍋采用一行接一行,自下而上重疊排放,行與行之間要留有間隙,以使蒸汽流通順暢,否則會造成局部死角,導致料袋滅菌不徹底[14]。
6.5.4 攻頭查尾、嚴禁掉溫
滅菌鍋內通入蒸汽,開始時要旺火猛攻,排盡鍋內冷空氣,以料溫為準,8 h 內由下往上第2 層袋料溫98~100 ℃時,保持18~24 h?;?,悶鍋4 h出鍋。滅菌期間嚴禁溫度低于98 ℃,注意定時檢查。
發(fā)現異常,及時向經驗豐富的專家和菇農請教,確定科學地查找異常原因的方法思路,并及時處理,全力挽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