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陶 楚
幼兒活動以游戲為主。幼兒園游戲化課程旨在引導幼兒在生活與學習中,學會以多種感官去觀察、發(fā)現和探索,進而達到提升綜合素質的目標。將游戲活動融入幼兒園課程,能夠豐富教育內容,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guī)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fā)、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fā)、支持幼兒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毕噍^于傳統(tǒng)的學前教育方式,豐富多樣的游戲活動符合幼兒認知、性格特點,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將生活與教學相互融合,指導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增強幼兒的認知能力,實現“教學做合一”。幼兒天性活潑好動、喜愛探索,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兒園游戲化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與發(fā)展需求,讓幼兒在積極參與課程活動的同時,積累更多知識、經驗。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將生活中的飲料瓶、紙箱等廢棄物循環(huán)再利用,讓幼兒了解環(huán)保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其環(huán)境保護意識。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幼兒園游戲化課程,能夠引導幼兒探索、發(fā)現各類事物,將知識與生活相互遷移。例如,在語言活動“樹蔭”中,教師為幼兒講述小熊故事后,講解“影子”跟隨太陽光照位置變化的內容,組織幼兒學習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一同參與“踩影子”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觀察幼兒,讓幼兒避免與他人爭吵、碰撞,學會禮貌待人,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中的教法、學法、做法不可分割。事情怎樣做的,則學生便怎樣學的;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則應當怎樣教。”幼兒喜歡游戲活動,游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游戲與課程有效融合,能夠讓更多幼兒積極地參與其中,在“做中學、學中玩”,構建“玩在游戲中、學在生活里”的教育體系。
課程游戲化要遵循幼兒的心理特點、認知特點,創(chuàng)設輕松的游戲氛圍。教師要在尊重、理解幼兒的基礎上,平等對待每個幼兒,將“愛滿天下”的理念滲透到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開展游戲前,為幼兒介紹游戲規(guī)則、注意事項等,以保證游戲活動的順利進行。這里,以“一起來玩樂器吧”活動為例。教師組織幼兒選擇喜歡的“樂器”,如以鉛筆敲擊鉛筆盒發(fā)出聲音、用礦泉水瓶裝滿小沙子發(fā)出聲音、用塑料袋摩擦發(fā)出聲音等。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幼兒,給予幼兒適當的思維引導,讓幼兒能夠根據的想法自由設計、創(chuàng)作,給予其充足的創(chuàng)作空間。
游戲中的幼兒是快樂、自主、積極的。游戲與課程的融合,能夠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知識,鍛煉能力,促進發(fā)展。在課程游戲化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情景模擬游戲,引導幼兒自主思考、合作實踐,感受游戲的樂趣。
游戲的內容源于生活,將生活與課程游戲化設計融合,能夠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直觀。例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中“陪媽媽買菜”的場景,組織幼兒合作參與實踐活動。
一名幼兒扮演“爸爸”,一名幼兒扮演“收銀員”,若干名幼兒扮演“菜攤賣家”等。在場景游戲中,幼兒可以自由發(fā)揮,教師與其他幼兒一同觀察他們的表現,感受角色扮演的樂趣。在情景扮演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對場景中幼兒的表現進行評價,鼓勵和肯定幼兒正確的行為,幫助幼兒及時了解錯誤的行為并及時改正。
游戲是幼兒學習、發(fā)展的重要輔助方式。教師將課程與游戲相互融合能夠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發(fā)現和進步,保持良好的學習與探索態(tài)度,促進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