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劍 (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鎮(zhèn)郭園初級中學)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促進學生的國家認同,這是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應然要求,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根本使命。面向初中學生,如果本學科的教學只滿足于讓學生考出一個好的分數(shù),而不能在日常的生活當中表現(xiàn)出基本的判斷力,形成應有的國家認同,那么這樣的教學不能稱之為成功的教學。要尋找到有效的國家認同教學策略,教師必須具有整體視角,能夠基于現(xiàn)狀分析,在實踐中總結出相關的教學策略,才是有生命力的。
國家認同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基本任務。學生對國家有基本的認同,這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是開展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載體。從當前的現(xiàn)狀來看,國家認同的教學現(xiàn)狀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國家認同的教學過于符號化。很多時候,課堂上的國家認同,往往就是通過“國家認同”四個字體現(xiàn)出來的,如果不是教師口頭說出來,或者不是在幻燈片上顯示出來,很少有學生甚至教師都難以認識到,這是在強調國家認同。這種符號化的教學容易使國家認同空心化,不利于學生對國家認同形成正確的認識。出現(xiàn)這種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對國家認同的理解符號化。教師理解符號化,導致教學符號化。而教師的理解之所以會符號化,就是因為沒有將國家認同與具體的事例結合在一起;二是對國家認同教學的膚淺化。由于國家認同很難通過習題評價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容易失之于膚淺。對于初中生來說,符號化的教學很難獲得他們的認同感,于是對國家認同的認同就會淺顯化。
其次,國家認同的教學過于抽象化。應當說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很容易走向抽象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學科的觀點通常都是通過一些結論性的文字體現(xiàn)出來的,而通常的考察方式又是這些結論性的文字,所以日常的教學難免舍本逐末,造成學生對包括國家認同在內的概念理解,只停留在簡單的記憶層面,無法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很難做到在學習與生活當中主動運用。如此,“國家認同”就會越來越抽象。因此,有必要探討進一步讓學生形成國家認同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個好的教學策略一定與學生的學習存在著較高的匹配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能夠促進學生觀念形成的教學策略,才是適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的、好的教學策略,才能夠讓國家認同的形成獲得強大的推動力。促進學生形成國家認同,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國家認同與具體的事例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分析認識某一事例的時候,逐步感受到其中國家認同的存在,感受到國家認同的力量,而這也正是促進學生形成國家認同教學策略的源泉。
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必須認識到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加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將這一意義彰顯出來,本學科的價值才能體現(xiàn)出來。
舉一個例子,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教材上的第五課,是《守望精神家園》,其中有“構筑中國價值”這一內容。教材編寫者在此強調“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并且指明“生活中人們常常依循各自遵從的價值觀判斷是非曲直和決定行為取向……”應當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表述,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培養(yǎng)學生國家認同的教學內容與契機。在教學的時候,教師首先向學生提出:通常都說我們國家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我們也說中國是唯一一個文明沒有被切斷的國家。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我們國家的文化能夠連綿不斷呢?
事實證明,初中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尤其是當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四大文明古國,對比今天的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發(fā)展速度的時候,學生不僅會因為當下的生活而感覺到自豪,同時也會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精神產生深深的興趣。
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人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精神世界,哪怕是最普通的一個中國百姓,也會有流在血脈里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與歷史認知。正是這些文化傳統(tǒng)與歷史認知一代代流傳下來,才讓中國的文化連綿不絕……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追問: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作為初中學生又應當如何構筑具有傳統(tǒng)文化靈魂的中國價值呢?
這實際上是將學生的視角從歷史引向當下,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認識到構筑中國價值的必要性。很多學生都認為,在看待中國歷史的時候,既應當向前看也應當向后看,如此自己(指學生)也就成為歷史延續(xù)的一部分,因此只有自己做好文化的傳承與價值觀的延續(xù),才能讓屬于中國人的獨特文化與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可以肯定地講,當學生有了上述認識的時候,就是學生形成國家認同的時候。初中學生的國家認同培養(yǎng)與促成,關鍵在于讓學生基于自己的生活感受去進行思考,教師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只要加以適當?shù)囊龑?,那么國家認同對于學生來說,就能夠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正是國家認同教學的最高境界。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國家認同即指向具體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同時又指向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國家認同首先是從情感上對國家形成認同,當國家認同的種子被埋下之后,學生要通過情感的發(fā)展來滋養(yǎng)種子的成長,這樣國家認同就可以融合到學生成長的過程當中去,與學生的已有認知發(fā)生融合,與學生的情感發(fā)生融合,這種融合可以讓國家認同變得根深蒂固。
進一步總結日常教學中促進學生形成國家認同的教學策略,還包括國家認同在內的很多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觀點滲透,應當追求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努力可能比顯性化的教學更有價值,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當潤物無聲的教學得以發(fā)生的時候,學生更容易將學科觀點與具體的生活事例結合起來,這種結合意味著學科觀點可以反哺生活事例的理解與判斷,可以對學生的語言與行為形成積極影響,而道德與法治及其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正在于此嗎?
綜上所述,促進學生形成國家認同的教學策略可以概括為:基于對國家大政方針的深入理解,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程標準,在把握初中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之上,立足于學生的生活,走向學生的生活,并將國家認同滲透其中。事實證明這一教學策略是有效的,是能夠讓學生形成的國家認同根深蒂固的。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要促進學生形成國家認同,必須有良好的教學策略作為支撐。在日常的教學當中要敢于探究,善于反思,這樣教學策略才能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從而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