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鳳(江蘇:東??h幸福路小學)
STEM 中的科學在于認識世界、解釋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STEM 提出的科學素養(yǎng)要求,即“運用科學知識(如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和地球空間科學)理解自然界并參與影響自然界的過程”。這與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有異曲同工之處。STEM 活動作為典型的跨學科學習,讓學生依托STEM 實踐活動,從語文課堂走向學科的課堂融合,從校內語文學習走向校外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
語文習作的表達重視詞語運用、真情實感的流露,更多的是讓學生率性而為地去寫作。它更為突出習作的文學性,忽視習作表達在學科運用中的工具性。
日記是習作的一種形式,日記側重引導學生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和所思所想。日記的散文特點更為突出。記錄是專門為日記服務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從生物、數(shù)學等學科的角度來看,記錄是學生觀察、思考、匯總、分析的過程。這些原始數(shù)據(jù)會為學生進一步探究科學規(guī)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記錄不同于記日記,習作的目的不是僅限于文學的表達,不應忽視表達記錄中的學科探究精神。
學生主題習作過程中,會從環(huán)境、人物、事物等不同的角度,搜集同一主題的文章進行閱讀,學習這些文章的寫法,緊扣這一主題展開思考,合理組織習作素材,進行語言表達。但是在習作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是否緊扣一個探究的主題,進行學科主題探究?能否在整理材料、分析材料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然界的科學規(guī)律?這些內容,在現(xiàn)行的習作教學中,沒有得到重視,學生缺乏科學探究的過程。
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主要是對大學生而言的,對小學生該怎樣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呢?其實,對待小學生的學科創(chuàng)新教育,更多的是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我們要讓學生在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中,直觀感受“創(chuàng)新”的魅力,感受創(chuàng)新給我們帶來的生活便利,以高效的生產(chǎn)推動社會的進步。而習作的表達,正是引導學生經(jīng)歷創(chuàng)新的過程,這正是當下習作表達亟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學生在習作中能夠合理地進行科學探究,是學生基于STEM 綜合學習的生本表達,是教師融合學科教學的實踐運用,是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表達的實際需求。
2012年前后,STEM 教育走進中國的中小學課堂,隨后的“創(chuàng)客教育”也逐步普及開來。當人們在“STEM”“創(chuàng)客教育”中做選擇的時候,STEM 學習為選擇提供了新的方向?!癝TEM”“創(chuàng)客教育”其本質就是建立在多學科融合的基礎上,開展實踐創(chuàng)新教育。
語文課標提出的“跨學科學習”,正是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性和綜合性。其學科的內容涵蓋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圖書、文具、小動物、風俗活動等;涉及了“科學、藝術、信息科技、民俗風情、物質文化遺產(chǎn)”等方面的內容;包括了“戲曲、書法、繪畫、民樂”等相關文化活動;整合了“道德與法治、科學、勞動”等學科內容,選取了“衣食住行、學校、地球、太空、人工智能”等未來生活。
在“跨學科學習”理念指導下,教學方式也發(fā)生了改變??鐚W科學習不再是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閱讀感悟、寫字、習作,而是以科學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認識大自然的過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學習相應的學科知識。對學習的過程,再用語文的方式進行提煉、表達、呈現(xiàn)學習成果。
學習的過程項目式、綜合性。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綜合的、開放的資源進行學習,在評價中促進了學生自我反思的提升,也促進了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綜合性學習能力的提升。
語文課程標準為學生提供了STEM 學習的環(huán)境,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STEM 綜合表達的機會。學生要運用STEM 知識,就必須自主探究學習相應學科的內容。只有在理解對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融會貫通,才能進行恰當?shù)谋磉_;只有經(jīng)過這一過程,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制訂方案、實驗驗證、討論分析、得出結論,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激發(fā)。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初步培養(yǎng),為其今后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夯實基礎。
小學的語文習作教學既要關注其文學性,也要關注其工具性。在習作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STEM 的綜合性學習中,讓學生逐步從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角度進行習作表達。
學生在進行STEM 主題實踐探究的過程中,需要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根據(jù)探究的內容范圍,對相關知識進行搜集整理。
1.STEM學科內容的搜集整合
學生對STEM 學科內容的搜集過程,其實也是他們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他們需要通過大量閱讀行為、社會科學類文章,自主選取主題素材?;谒夭牡奶攸c,提出可行的探究方案。
例如,小學5~6年級的STEM 科技實踐探究項目“基于判斷與決策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學生需要通過訪談了解以下情況:經(jīng)過對東??h實驗小學某某校區(qū)48 位學生的調查,了解不同學段學生偶像崇拜的差異性。為此,項目組的幾名學生就需要設計方案,在訪談的基礎上,得到初步的訪談結論:小學被訪學生的偶像多來源于所看動畫片人物,這些是引起他們偶像崇拜的主要原因。對鄧稼先、司馬光、錢學森等名人的崇拜多來源于書本所學,學生對他們的崇拜多為其某一方面的特長所吸引。
學生確定了訪談的主題,對相應的對象進行了訪談。在訪談中,他們關注到了訪談對象的差異性,在對訪談結果的分析整理中,得出了對象關注偶像的范圍。實現(xiàn)了在STEM 資料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的自主探究表達。
2.STEM學科知識的運用表達
學生在STEM 研究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表達。在這一表達的過程中,就需要他們恰當?shù)剡\用行為、社會科學和數(shù)學等知識進行綜合表達。
例如,在上述調查項目中,學生需要對調查的結果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在對“崇拜偶像的原因”調查中發(fā)現(xiàn),因“智慧和才華”崇拜偶像,小學生占48.86%;因“對社會有重大貢獻”崇拜偶像,小學生占41.63%;因“外表帥氣或漂亮”崇拜偶像,小學生占25.48%。在多項選擇中,學生普遍認為“智慧和才華”是他們崇拜的根本原因,沒有過多地在乎偶像的“外表帥氣或漂亮”。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恰當?shù)剡\用了數(shù)學的統(tǒng)計知識,用餅形統(tǒng)計圖進行展示。學生通過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直觀、合理地分析出調查的結果。其中的具體內容又涉及作品特點、人格特點等方面,讓學生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恰當?shù)剡\用了學科知識進行呈現(xiàn)。
3.STEM認知的探究表達
科學實驗不僅僅限于科學的課堂教學,在語文綜合實踐項目中,也需要學生具有主動的探究精神。學生要在探究的過程中,對比不同的實驗結論,探究事物發(fā)展的本質。
例如,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為了準確了解被調查群體對偶像崇拜現(xiàn)象的真實反應,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基礎上,分別對學生和家長兩個群體進行了行為實驗。對家長的行為實驗表明,家長對調查中關于鐘南山院士等人的表彰持贊成態(tài)度,呼吁應加大對現(xiàn)代英雄人物的宣傳力度。調查表明,45.4%的家長對孩子崇拜偶像的反應是表示理解與支持,會密切關注,適時給予幫助;34.14%的家長表示能夠理解,不會反對。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進行對比實驗時,能夠從多個學科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并能夠得出相應的結論。學生探究了行為、社會科學背后的規(guī)律,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根據(jù)實驗任務,進行自主探究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學習任務群,讓學生的學習以相應的主題任務進行學習;提出了整本書閱讀,跨學科閱讀,為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習作探究表達提供了新的空間。
1.基于“STEM學習任務群”的探究表達
課程標準提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對3~4年級學生提出了“主動記錄、整理、交流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思考,學習辨析、質疑、提問等方法”的要求;對5~6年級學生提出了“學習科學家的創(chuàng)造精神,體會猜想、驗證、推理等思維方法”的要求。
在《小書蟲眼中的大科學》學習任務群中,我們引導學生從“讀、學、做”三個層面設計閱讀方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開展。在準備階段,充分做好活動調研、準備工作。在實施階段,分為“閱讀體驗”階段:“小書蟲”看“科學”——我要讀、我要寫,“場館體驗”階段:“小書蟲”學“科學”——我要學、我要演;“創(chuàng)造體驗”階段:“小書蟲”用“科學”——從我要查、我要想、我要做等幾個方面開展活動,在做的過程中,恰當?shù)剡\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
在思辨性閱讀活動中引導學生從“語文課堂”走向“科學課堂”,把科普閱讀和探究性學習相聯(lián)系。在學生充分豐富積淀科普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眼光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問題,開展科普主題教育、科普設想創(chuàng)作、科普論文探究等活動。
2.基于“STEM整本書閱讀”的探究表達
課程標準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中提出了整本書閱讀,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閱讀STEM 整本書。而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過程,就是學習知識、搜集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僅需要閱讀一本書,還需要閱讀類似主題或者相關主題的多本書籍,整合多學科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比如,在《資源與保護》的閱讀指導課的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緊扣重點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怎樣閱讀多本相關或不同主題的書籍?筆者是這樣設計的:下面我們就試著運用交流過的閱讀方法再次走進《資源與保護》,一起學習怎樣保護、珍惜我們地球上的資源。每人根據(jù)目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或兩個章節(jié)的內容進行閱讀,并完成讀書卡,然后在小組里交流你的閱讀方法和收獲。別漏掉了文中精美的插圖,它往往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梢钥磿ㄗx書卡可手寫),也可以選擇網(wǎng)上在線閱讀。(出示網(wǎng)站名)這是提供給大家的讀書網(wǎng)站。讀書卡在電腦的桌面,完成后可按上交作業(yè)的路徑上存到教師機里。
你會用怎樣的方法閱讀類似的科普讀物呢?在交流后,制作閱讀方案。
這樣,指導學生學會了從整本書閱讀中獲取知識,也學會了從不同的科普讀物中獲取科普知識。學生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寫讀書筆記、讀書心得等方式,不斷積累、內化科普知識,在科學素養(yǎng)和閱讀素養(yǎng)得到提高的同時,初步形成規(guī)范的科學概念。學生逐漸在科普閱讀活動中,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學會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