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代,先民們就已經(jīng)形成了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光榮傳統(tǒng)。前有大禹治水、神農(nóng)嘗百草的勞動故事廣為流傳,后有《憫農(nóng)》 《觀刈麥》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深刻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對勞動的尊重和認同。本章以傳統(tǒng)勞動文化為線索,精選了古詩和格言,并延伸了蘊含在古代勞動文化中的精神內(nèi)涵,以期為新時代勞動教研提供精神指引。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
——《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 《古今賢文》,是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于明萬歷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jù)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于萬歷年間。《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后來,經(jīng)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稱其《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
一年的計劃在于春天的決定,一天的計劃在于早晨的決定。一個家庭得以維持長久的關鍵是和睦,一生的計劃決定于勤勞。
這則格言的每句話都點名一個主旨,告訴我們,人一生中的每年每日都十分重要,我們要珍惜每寸光陰,凡事趕在時間的前頭,早做計劃、早做打算,這對人一生的發(fā)展都起到關健性作用。家是人一生的港灣,維持家庭的和睦,團結家庭中的每位成員,才能家興人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要勤勞,“勤以立身”“持勤補拙”“不勤不獲”“勤能制勝”等成語都說明勤勞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
人這一生中要學習、要成長,如果我們連一個早晨都不能好好利用,又怎么能合理規(guī)劃利用一年、一生的時間呢?春天是一年的開頭,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chǎn)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它強調(diào)了春天在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春天是播種的季節(jié),代表著希望與青春,人這一生最好的年華是青春,珍惜時間和青春,對整個人生的發(fā)展與成長都彌足珍貴。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睦,社會才能和諧。而家庭的和諧來源于良好的家風,一個家庭成員生活得幸福與否,與家庭成員的素質緊密相關。人的一生只有善于規(guī)劃、勤勉勞動才能有所收獲,保持勤奮刻苦的好習慣,做一名辛勤的勞動者,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奮斗,“耕耘”一生,光彩一生。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訓儉示康》
《訓儉示康》 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寫給其子司馬康,教導他應該崇尚節(jié)儉的一篇家訓。
從節(jié)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回節(jié)儉很困難。
我們從小就知道司馬光七歲砸缸的故事。司馬光一生的磊落和廉潔在歷史上贏得了聲望,他一生踐履“修齊治平”,深知 “儉能立名成業(yè),侈必墮落自敗”的道理。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就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憂勞憂國,并教育孩子誠實,生活樸素。他家一貫粗茶淡飯,絕不奢華、驕縱。
這則格言強調(diào)要自覺保持儉樸,防止奢靡、浪費,含有自勉、警世之意。當人們從節(jié)衣縮食變得不愁吃穿的時候,是很容易的;而從豐衣足食變得節(jié)衣縮食的時候,恐怕就難了。人們都想過上富足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過度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每個人都要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在節(jié)儉樸素中辛勤勞動,擔當勤儉建國、艱苦奮斗的重任。只有這樣,家庭才會富足,國家才能昌盛。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所著,以政論、史論為主,以古鑒今,針砭時弊,文風平易自然,反對浮艷華靡。
憂患和勤勞可以使國家興盛發(fā)達,貪圖安逸享樂會導致國家滅亡。
這句格言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對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原因的總結。唐莊宗征戰(zhàn)軍事能力超群,通過數(shù)十載的艱苦征戰(zhàn)得以使國家穩(wěn)定繁榮,是這種憂患意識和操勞品質造就了他的成功;然而,片刻的安定使他忘記了昔日征戰(zhàn)的艱辛奮斗,不知節(jié)儉且荒淫奢侈,這是他失去國家的原因。
在一個人的發(fā)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勤思勞動為榮,不貪圖安逸;要始終不忘初心,立足自身崗位,做出優(yōu)異的成績,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同時應時刻保持“先天下之優(yōu)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品質。只有時刻警醒、勇挑重擔,用心踏實治理國家,才能使國家和民族安定和諧,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