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演小平同志經(jīng)歷的這一切,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誰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就永遠不會忘記他’這句話的含義。
因為小平同志對國家、對人民作出了貢獻,所以大家對他有很深的感情”
自1978年話劇《小平,您好》里第一次出現(xiàn)鄧小平以來,在之后的上百部作品里鄧小平都被不同的演員以不同的風格飾演。不論是“神州第一鄧小平”盧奇,因扮演鄧小平為自己立戒尺的董曉,還是演一次鄧小平就讓觀眾徹底記住了的馬少驊……他們因接到鄧小平這個角色而榮幸,也深感責任重大。
盧奇:“中國扮演鄧小平第一人”
盧奇是最為觀眾熟悉的“鄧小平”,被譽為“中國扮演鄧小平第一人”,曾在60多部影視作品中扮演鄧小平。
在盧奇看來,“小平同志是我們愛戴的領袖,我演不好,就是辜負大眾對我的期望,即使過程艱辛,也是我至高無上的榮譽”。
1986年,33歲的話劇演員盧奇到四川電視臺參加節(jié)目排演,在錄音棚里見到了當時的臺長,對方看到他后說了一句“盧奇啊,你長得有點兒像鄧小平”?!拔倚睦餂]覺得有多像,就算像,也不可能找我演鄧小平,所以并沒有放在心上?!北R奇把這話當成了一句玩笑。
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幾年后,這句玩笑成了真。
彼時,陳家林導演正在籌拍電影《百色起義》,并在全國范圍內甄選鄧小平的扮演者,導演想,既然鄧小平是四川人,就應該去四川尋找貼合的演員。很快,他就注意到了盧奇。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盧奇去試鏡,可一到劇組就先被化妝師潑了冷水:“因為我之前剛演完孫中山,頭發(fā)長、有胡子,化妝師說‘你看起來更像孫中山,并且你是雙眼皮,小平同志是丹鳳眼’。后來導演說,既然來都來了還是試一下吧?!?/p>
試妝過程中,化妝師覺得盧奇的眉毛太濃了,不像鄧小平那么稀疏,想將他的眉毛拔掉一半?!拔耶敃r就想出演小平同志的機會難得,拍電影也很光榮,就忍著,拔了吧。結果,疼得我全身冒汗,眉骨都腫了,只能抹油膏消腫后再重新試妝。”幾經(jīng)折騰,剃了平頭,再試上妝的盧奇,確實和他之前的樣貌有了很大的差別。軍裝一穿,站在鏡頭前,連攝影師都感嘆:“太像了!”
兩個月后,盧奇接到劇組發(fā)來的電報,正式成為電影《百色起義》中的鄧小平扮演者。這讓盧奇激動了整整一個晚上。
盧奇演鄧小平有不少得天獨厚的條件,相貌酷似、個頭相近;1970年就入伍當文藝兵,身上有軍人氣質;再加上其為重慶人,有一口與鄧小平相似的方言。
然而盧奇認為,這些只是外在的東西,“關鍵是要表現(xiàn)出偉人的內涵,要讓偉人活起來”。他說:“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讓演員進入下意識的狀態(tài)。只有在‘你就是角色’的情況下,很多東西無須刻意表現(xiàn),自然而然地就變成了那個人。扮演偉人的過程,也是學習偉人、提高自己的過程?!?/p>
為了達到“神似”,盧奇反復閱讀《鄧小平文選》以及相關的傳記、畫冊,從他的講話里分析思想性格、處事風格、工作作風。每一次拍攝,盧奇在案頭準備工作中,除了撰寫人物自傳外,還要做上萬字的資料記錄及人物塑造設想。
盧奇還找上與鄧小平有關的人,從親朋好友到部隊老戰(zhàn)士,還專門訪問革命圣地,找到當?shù)氐睦先?,詢問他們心中的鄧小平形象。三個月時間里,盧奇從一開始聞到煙味就咳嗽變成了能熟練吞云吐霧的老手,也從孫中山逐漸“變”成了鄧小平。
鄧小平雖然和盧奇一樣是川渝地區(qū)的,但口音上一個是廣安,一個是重慶,本質上還有些細微差距,便找來錄像帶一遍一遍地模仿、修改口音。在平日里的動作上,比如鄧小平微微內八的走路姿勢,走動時手心不經(jīng)意地朝上,說話比劃時會用幾根手指,包括抽煙時手習慣捏在哪個地方,蹺二郎腿的高度等細節(jié),盧奇全部拿捏住了。
對于每一次的表演,盧奇都不敢怠慢,尤其在參演2003年上映的電影《鄧小平》時,盧奇的壓力來自其對晚年鄧小平神態(tài)氣質的把握。那時的他還不到50歲,卻要在片中飾演70歲到90歲的鄧小平。
因為是特效妝,化妝師需要為盧奇粘上皺紋,染好白發(fā),在臉部和頭部刷上黏稠的酒精膠,然后貼上十余塊人造皮膚。整個妝容需要在臉上停留十多個小時。到了晚上卸完妝,盧奇的臉干得生疼。比化妝更難熬的是帶妝候場,長時間的等候,悶熱的酷暑,他的臉癢得就像有螞蟻在爬,只能靠用力地拍大腿、跺腳來緩解。
由盧奇塑造的銀幕上的鄧小平,獲得觀眾認可的同時,也獲得了鄧小平身邊人的肯定。電影需要在鄧小平居住、生活過的大院取景,盧奇得以有緣與鄧小平的夫人卓琳會面?!拔疫€記得見到卓琳同志時,身邊的工作人員代著詢問她盧奇演的老爺子像不像。卓琳當時說,‘沒有見過老爺子的一定會說很像了,因為我和老爺子生活了這么多年,連我都覺得像’。那年我不到50歲,也是第一次出演老年鄧小平,大家都擔心我是否能演好,聽了卓琳的話,所有人都放下心來。”后來,《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首映時,鄧小平的兒子曾對他說:“盧奇,你這戲演得好?!编囆∑降呐畠亨囬乓苍o劇組打去電話,表示“感謝盧奇同志,他演得很成功”。
因為鄧小平家人的認可,盧奇得到了“神州第一鄧小平”的稱號。
盧奇到過鄧小平戰(zhàn)斗和生活過的許多地方。“無論在哪里,我都能時刻感受到人民群眾對鄧小平的愛戴與深情。”盧奇說。無論是在百色、太行山,還是在淮海、渡江戰(zhàn)役的舊戰(zhàn)場,聽說是在拍鄧小平的戲,四鄉(xiāng)八鄰的鄉(xiāng)親都趕來看,就連許多小腳老太太也從很遠的地方跑來看盧奇的表演?!耙驗榇蠹曳浅鄞餍∑酵?,演了他之后,觀眾認可了,那些不知道我名字的人,看到我就都叫‘小平同志’?!北R奇說,這個稱呼讓他覺得自豪,更覺得責任重大。
2002年,故事片《鄧小平》在日本拍攝鄧小平訪日時的鏡頭。當?shù)氐囊粋€華人老板找到拍攝現(xiàn)場?!拔沂巧虾V?,是鄧小平恢復高考讓我上了大學;又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使我能夠出國留學。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離不開鄧小平?!边@個在東京新宿擁有多家商店、資產(chǎn)過億的老板對盧奇說,“需要什么東西,你說,我都可以送給你?!北R奇說:“我們國家發(fā)展很快,我什么都不缺。感謝你的好意?!?/p>
有一次,拍攝鄧小平在深圳國貿大廈發(fā)表南方講話的戲時,化好妝的盧奇剛走進大廈,500多名群眾演員便齊聲高呼:“小平同志好!”“鄧爺爺好!”大廈一樓至四樓的商場被群眾圍得水泄不通。歡呼聲、掌聲此起彼伏,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激動。
盧奇說:“飾演小平同志經(jīng)歷的這一切,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誰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就永遠不會忘記他’這句話的含義。因為小平同志對國家、對人民作出了貢獻,所以大家對他有很深的感情,作為一個演員,我沾了這個光。”
在詮釋每一部作品時,盧奇仍在盡力尋找自己的不足,讓自己盡量成為角色,以富有層次感的表演,專注于細節(jié)的拿捏,去還原鄧小平風采。他表示越是演得多、了解得多,越能感受到鄧小平的偉大:“對他的扮演是沒有止境的,是一種對自我素養(yǎng)的提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p>
最讓盧奇遺憾的一件事是,演鄧小平這么多年,卻錯過了同鄧小平見面的寶貴機會。原來,1991年他到北京參加電影節(jié)開幕式,鄧小平聽說后,主動托人邀請他到家里做客,但不巧的是盧奇正急著趕回四川錄制國慶晚會。鄧小平的家人說以工作為重,以后還有機會。盧奇說:“當時情況緊急,我原以為以后還有機會,能親眼見到他老人家。但我沒想到,錯過那次寶貴機會后,我就再沒有機會親眼見到小平同志了,這成了我這一輩子最大的遺憾!”
董曉:“我不是著名演員,著名的是鄧小平”
1994年,大連話劇團的劉占加看到董曉穿著軍裝排演話劇《使命》,說:“你能演青年鄧小平?!倍瓡哉f:“這不可能?!彼X得自己除了個頭像,沒有任何地方像鄧小平,怎么看自己都沒有鄧小平的影子。
劉占加見董曉不相信,干脆請人給董曉做造型,結果發(fā)現(xiàn)效果不錯,其他老師和同事也鼓勵董曉往特型演員方向發(fā)展,這給了董曉很大的信心。
董曉開始一點一點留意,查閱大量和鄧小平有關的資料:影片、照片、音像資料、報道,翻閱大量鄧小平的書籍。那時經(jīng)濟不寬裕,董曉甚至借錢去買資料?!?00多元的畫冊當時相當于我一個月的工資,”談及當年的困境,他不好意思地說,“還錢的時候特別著急,但我還是借錢,通過各種渠道,讓自己‘走’近鄧小平”。
1996年底,深圳舉辦“迎新年·喜迎香港回歸”晚會。在晚會上,董曉第一次扮演鄧小平。“那是一次失敗的表演,語言、形體,可以說從內到外都不對?!倍瓡哉f,晚會導演最后只能讓他“定格不動”,來一個遠鏡頭。談及第一次扮演鄧小平的失敗經(jīng)歷,董曉爽朗地笑了:“這是未來表演的基礎,我認定將來一定會堂堂正正,盡量趨于完美,把鄧小平演好?!?/p>
從那以后,董曉走上了鄧小平特型演員的藝術之路。很快,他在《風火青春》《向前!向前!》《東渡黃河》等影視劇中出演了鄧小平?!爱敹瓡栽谂_上時,他就是我的大哥鄧小平,”鄧小平堂弟鄧先炎說,“董曉多次來到四川廣安,許多廣安市政府領導和老百姓都很認可他演的小平同志,很尊敬他。”
從1996年底第一次上臺的失敗經(jīng)歷,到如今的神形兼?zhèn)?,董曉正如話劇《春天的故事》的藝術總監(jiān)及總導演宋國鋒所形容的那樣,“董曉從一開始就全身心投入到劇本的創(chuàng)作當中,每一句臺詞、每一個動作他都在用‘心’演繹,刻畫出鄧小平作為中國人民兒子的真實情感?!?/p>
當董曉被問及“是如何駕馭鄧小平這個角色的”,他連連擺手,說,“駕馭這個角色還談不上,比起十幾年前我只是成熟了一些”。特型演員要求神似形似,若神形兼?zhèn)渚透??!拔覜]有一天忘記學習,通過傳記和資料,不斷提高自己的演技。能力、水平由觀眾和專家去評價,自己在形象、語言、心態(tài)等方面離鄧小平的差距還挺大?!?/p>
董曉經(jīng)常研究其他演員扮演的鄧小平,“同行不是冤家,而是朋友,特別是扮演同一角色的演員,對我有很大的啟迪作用?!睂Χ瓡詠碚f,把握鄧小平的內心世界是最難的,“不能只演表皮,而要真正進入到鄧小平的內心世界,從里到外表現(xiàn)真實的鄧小平,這是非常困難的。”
董曉說自己的辦公桌上總壓著一張紙條:“我所做的事情,鄧小平會不會高興?”他以此作為人生的一把尺子。“我希望我和同行們能真正演偉人、學偉人,嚴于律己,不給自己扮演的角色丟臉!”“我不是著名演員,著名的是鄧小平。很多套在我身上的光環(huán)都是扮演鄧小平得來的。我深深知道一點,鄧小平的形象太重要,這是一種責任,不能因為我扮演鄧小平,損壞鄧小平的形象。生活中我希望能自由一些,但觀眾會以‘鄧小平的扮演者’來衡量我。因此我不能有任何的閃失?!?/p>
演了20余年的鄧小平,董曉說,偉人的胸懷與風格對自己影響甚大:“每當我遇到高興或失意的事情時,都會看看鄧小平同志的視頻或書籍。看著他,就能讓自己的內心平靜、平和?!?/p>
馬少驊:僅演了一次鄧小平,被評價為“數(shù)十年難以被超越”
提起馬少驊,過去人們最熟悉的形象幾乎都是他扮演的孫中山。圓禮帽、中山裝、兩撇胡子,是人們最熟悉的扮相。馬少驊以鄧小平的形象出現(xiàn)在熒屏前僅有《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一次,但就是這一次便讓觀眾徹底記住了他。
2013年8月,離《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開拍只有1個月時,馬少驊接到了該劇制片人高成生的邀戲電話。那時他非常猶豫:“我沒演過鄧小平,也沒想過角色會找我,太突然,所以一開始就推辭了。但高制片和我說,‘無論如何你要來北京談談’。我答應了,但還是強調‘你們不要抱太大希望’?!?/p>
高成生稱,選擇馬少驊演鄧小平,一開始很多人都有過擔心,“但最后無論劇組、還是鄧家人都覺得他形神兼?zhèn)洹薄а輩亲优L寡裕瑘猿钟民R少驊是因為他外形和氣質有七分近,且能講四川話。
馬少驊回憶,整個拍攝過程中,他如履薄冰、壓力巨大。為了準確拿捏鄧小平版的四川話,他把錄音隨身帶著聽,“漸漸摸到了邊”。
“我試戲完,當場就有人鼓掌”,但馬少驊還是忐忑,覺得自己不夠像,“像不像是觀眾很看重的,我問劇組,你們能解決嗎?畢竟孫中山我演了6次,而觀眾離他遠,對他的熟悉程度有限??尚∑教?,觀眾會有先入為主的情況,這個風險我不敢冒?!?/p>
馬少驊說,能接到鄧小平這個角色對演員來說是很榮幸的事情,“但對我的專業(yè)來說,卻是最大的挑戰(zhàn)”。馬少驊為此增肥20斤。“‘像不像’是觀眾認可的門票,我還需要外部的幫助,比如化妝等手段。表達人物上,我得做到神形兼?zhèn)?。外形像小平的特型演員很多,但如何演繹好真的很難。我自己提出要求,希望既要‘像’,又要‘是’?!?/p>
“接了角色后,我5個多月沒開過電視,每天都在看鄧小平的資料。我把他的錄音放到MP3里,走到哪兒都聽,揣摩他說話的狀態(tài),漸漸覺得能夠摸到邊了?!瘪R少驊雖在貴州長大,但為了說出小平味道的四川話,他下了功夫,“我得是他的語調和語氣,而且劇中我的戲三分之二都在開會,發(fā)表講話?!?/p>
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少驊在了解鄧小平人生歷程的同時,也漸漸摸清了一些邏輯。比如說青年時期的鄧小平開朗外向,心里雖有報國之志,但精神層面略顯稚嫩。而從法國學成歸來,再到革命時期,他的思想與情懷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到老年時期,他面對家國矛盾、未來命運時更加成熟內斂、睿智隨和。
拍攝期間,他也從一開始的稍顯茫然,逐漸走入到角色中,同時也對鄧小平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在“知青返城”的劇情中,“讓孩子們回來吧”雖然只是一句簡短的臺詞,馬少驊卻體會到了鄧小平彼時的復雜心緒,一連拍了6次才抓住感覺。
馬少驊和鄧家人見過四五次面,開了一次座談會?!班嚰胰吮憩F(xiàn)得冷靜、克制。他們很有分寸,盡量不干涉我們的拍攝,在他們看來,拍攝鄧小平不是個人的家事?!薄八麄儠嬖V我,鄧小平當年穿什么衣服,舉手投足什么樣,小平的孫子萌萌和我接觸多些,他會說‘我爺爺肚子比你大’?!?/p>
馬少驊說,在他們家拍攝幾天后,見到了鄧小平的子女,“他們遠遠看著,我們拍到晚上9點時,他們過來說‘大家辛苦,多喝水’,還肯定我說‘老爺子還行哈’,這對我鼓勵很大?!?/p>
為了演出鄧小平的精氣神,馬少驊常常順著人物的邏輯去創(chuàng)作。劇中有一個情節(jié),描寫鄧家人聽到粉碎“四人幫”的消息,有人歡呼雀躍,有人喜極而泣,只有鄧小平一臉平靜。馬少驊說,這個情緒本不是劇本中所寫的,但他認為,作為一個飽經(jīng)磨難的成熟的政治家,粉碎“四人幫”他當然高興,但克制的性格顯然會讓他呈現(xiàn)不同于普通人的反應。
扮演領袖人物,馬少驊的原則是“既不能模式化,也不能太自由化”。他時刻提醒自己,表演要發(fā)乎情而止于真實,“任何反應必須是當時的情境下人物會有的,不是我馬少驊的反應,而是鄧小平會這么做。”
當演到鄧小平握住飽經(jīng)滄桑的科學家滿是傷口的手時,馬少驊已是熱淚盈眶,連聲音都要哽咽了。但他記得鄧家人說過,沒有人見過鄧小平哭,就為了這句話,他立即調整了情緒,“這時候我扮演鄧小平,就不能流淚”。
拍攝完成后,葉劍英的兒子葉選廉打來電話,“他問我是不是認識老爺子(鄧小平)。并說老爺子常在我家玩兒,我們太熟悉了,你怎么把他抓得那么準啊”。這部劇在后來被評價為“數(shù)十年難以被超越”,也收獲了包括業(yè)界前輩盧奇、鄧小平子女等人的認可。
(責編/趙雪純 責校/李希萌、陳小婷 來源/《他在60多部影視作品中扮演鄧小平,每次表演都不敢怠慢》,佚名/文,《新京報》2021年8月20日;《董曉:演“小平”是我的榮耀》,尤夢瑜/文,《海南日報》2016年2月21日;《平視偉人重溫一個時代》,高宇飛、許青紅/文,人民網(wǎng)2014年8月15日;《盧奇:不知道我名字的人,都叫我“小平同志”》,劉淼/文,《中國文化報》2017年7月15日;《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演員盧奇眼里的鄧小平》,李宣良/文,《廣安日報》2017年2月17日;《馬少驊:扮演鄧小平,我不能流淚》,李夏至/文,人民網(wǎng)2014年8月20日;《“偉人”在民間》,郭凌鶴/文,《文摘報》2012年5月10日;《特型演員董曉:用“心”演繹鄧小平》,王振紅/文,中國網(wǎng)2014年9月3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