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省長沙市明達(dá)中學(xué)2015 班 陳睿明
指導(dǎo)教師:周紅
秋高氣爽,風(fēng)吹麥浪,禾稻地里遍金黃;五谷豐登,喜笑顏開,粒粒大米盡傳香。熱騰騰的米飯冒出陣陣霧氣,我仿佛看見一位老人坐在如樹般高大的禾苗下乘涼休息,仿佛看見一段如詩的人生正圍繞這株禾苗翻騰。
那位老人叫袁隆平,那是屬于他的詩意人生。這詩意從何而來?
“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詩意,來源于堅持。
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早先事業(yè)還未有成效時,袁隆平為了讓科研取得進(jìn)展,到田中挨個尋找雄性不育植株,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如同大海撈針一般尋找。可以說,沒有他這股鍥而不舍的勁頭,就沒有雜交水稻,就沒有我們?nèi)缃竦囊率碂o憂。直到他獲得了院士稱號后,他仍然會卷起褲腿,在田中對著可愛的稻穗仔細(xì)端詳,因此得名“泥腿子院士”。他人生的詩意,正是來自他的苦心與堅持。
“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薄娨猓瑏碓从谥鞠?。
在袁隆平之前,外國的科學(xué)家也曾從事過雜交水稻方面的研究,但皆以失敗告終。于是,他們便認(rèn)為雜交水稻的研究無法完成。果不其然,當(dāng)袁隆平從事該方面的研究時,一些外國記者的冷嘲熱諷紛至沓來。但袁隆平不僅要做,而且要做成,要做好,這是他的理想,這是他的志向!于是,畝產(chǎn)到了500 千克,他就把志向提到600千克,畝產(chǎn)超過了700 千克,他就向畝產(chǎn)破噸奮進(jìn)。他的志向甚至大到要種出可供乘涼的稻!正因為他的志向,雜交水稻事業(yè)才能不斷邁向新的高峰,他的人生的詩意正來自他宏大的志向。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薄娨?,來源于奉獻(xiàn)。
院士——多么令人崇敬的稱呼。可見過袁隆平樸實的居所,你實在無法將這稱號與這居所聯(lián)系起來。有人曾拍到過一個瘦小的老人走進(jìn)超市觀察米價和米質(zhì),直到滿意地點點頭后才佝僂著身子走出來。多么令人泣下的一幕啊!他將青春奉獻(xiàn)給事業(yè),將財富奉獻(xiàn)給國家,將精力奉獻(xiàn)給人民。不論他的身形多瘦弱,他永遠(yuǎn)都是我們的巨人,他的人生詩意,正來自他的無私奉獻(xiàn)。
仔細(xì)品味,袁隆平正如神農(nóng)再世,他的人生詩意無窮。我們能從這部詩篇中學(xué)習(xí)到如何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如何去創(chuàng)造價值。都說時間會洗滌去很多東西,但這部詩篇,我堅信它會永世流傳。幾十年或是上萬年后,它仍然啟迪人心。
“袁神農(nóng)”已溘然仙逝了,可他會如一道豐碑,矗立在每個人的心中,碑文正是他動人的人生詩篇。
點評:
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人物評論,緊緊圍繞袁隆平院士的詩意人生行文。文題“人生如詩‘袁神農(nóng)’”就點出了詩意。開頭“秋高氣爽,風(fēng)吹麥浪,禾稻地里遍金黃;五谷豐登,喜笑顏開,粒粒大米盡傳香”,這樣的整句亦頗有詩情畫意;主體部分從3個方面具體展示袁院士的詩意人生,每一部分皆由詩來引入,文章便覺得詩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