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鑫
(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兒內(nèi)科,江蘇 鹽城 224000)
EB病毒(EBV)屬于人類皰疹病毒4型,主要通過唾液傳播,也可經(jīng)輸血傳染,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EBV感染是導致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重要因素之一,好發(fā)于兒童群體,患兒常見發(fā)熱、咽峽炎、頸部淋巴結(jié)腫大等癥狀,若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威脅患兒生命安全。對于此癥,臨床上主要進行退熱、抗感染、護肝等對癥治療,但效果不明顯[1]。更昔洛韋為臨床常用抗病毒藥,對于因免疫功能缺陷而感染巨細胞病毒的患兒治療效果較好,但該藥具有細胞毒性,且對于EBV相關(guān)性傳熱性單核細胞增多癥(EBV-IM)患兒的抗病毒作用無法達到理想效果[2]。阿糖腺苷為抗病毒藥,主要通過抑制病毒DNA多聚酶活性,以阻斷病毒DNA的合成,對多種病毒的殺滅作用較強[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阿糖腺苷治療EBV-IM患兒后,其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的變化,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4例EBV-IM患兒,并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7例,對照組中男患兒15例,女患兒12例;年齡3~13歲,平均(8.00±1.21)歲;病程6~13 d,平均(9.50±1.02) d。觀察組中男患兒16例,女患兒11例;年齡2~13歲,平均(8.00±1.23)歲;病程5~14 d,平均(9.50±1.05) 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版)》[4]中關(guān)于 EBV-IM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有發(fā)熱、咽峽炎、肝臟腫大、脾臟腫大等癥狀者;EB病毒DNA(EBV-DNA)陽性、EB病毒早期抗原免疫球蛋白G抗體(EBV-EA-IgG)及EB病毒衣殼抗原免疫球蛋白M抗體(EBV-VCA-IgM)等EBV特異性抗體陽性等。排除標準:有心肌炎、重癥基礎性疾病者;有全身感染性疾病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等。本研究已通過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法定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行退熱、抗感染、護肝等對癥治療后,加以10 mg/kg體質(zhì)量注射用更昔洛韋(湖北科益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189,規(guī)格:50 mg/支)靜脈滴注,2次/d,治療1周后劑量變更為5 mg/kg體質(zhì)量,1次/d,并繼續(xù)持續(xù)給藥1周。觀察組患兒對癥治療后,加以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瑞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333,規(guī)格:0.1 g/支)靜脈滴注,10 mg/kg體質(zhì)量,1次/d,持續(xù)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①對患兒臨床療效進行判定,分為顯效(用藥5 d內(nèi)體溫開始下降,7 d內(nèi)恢復正常,肝臟、脾臟體積縮小,咽峽炎好轉(zhuǎn),異型淋巴細胞比例恢復正常)、有效(用藥7 d內(nèi)體溫開始下降,10 d內(nèi)恢復正常,肝臟、脾臟體積縮小,咽峽炎好轉(zhuǎn),異型淋巴細胞比例下降但未恢復正常)、無效(用藥治療10 d內(nèi)體溫仍未恢復正常水平,肝臟、脾臟體積等均未見明顯縮小,異型淋巴細胞比例未見明顯改變)[4]??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統(tǒng)計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恢復時間(退熱、咽峽炎改善、淋巴結(jié)腫大消退、肝臟回縮至正常、脾臟回縮至正常)。③于治療1、2周后采集患兒靜脈血5 mL,抽取其中2 mL,加入淋巴細胞分離液2 mL,以2000 r/min的轉(zhuǎn)速,離心10 min,吸取白細胞層,然后以12000 r/min離心5 min,去除上清液,在沉淀中加入DNA提取液,應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擴增法檢測EBV-DNA(陽性:擴增曲線呈S形,且EBV-DNA>1×103copies/mL);另取3 mL樣本,以3000 r/min離心5 min后采集上層血清,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EBV-EA-IgG(陽性:標本吸光度/標準品吸光度>0.50)、EBV-VCA-IgM(陽性:標本吸光度/標準品吸光度≥0.80)。④血樣采集方法同③,隨后采用流式細胞儀對患兒CD3+、CD4+、CD8+百分比進行檢測,并對 CD4+/CD8+比值進行計算。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經(jīng)K-S檢驗證實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96.30%(26/27)]相比于對照組[70.37%(19/27)]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臨床癥狀恢復時間相比于對照組均縮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比較(d,±s)
組別 例數(shù) 退熱時間 咽峽炎改善時間 淋巴結(jié)腫大消退時間 肝臟回縮至正常時間 脾臟回縮至正常時間對照組 27 4.98±0.60 5.27±0.67 10.87±2.12 7.23±0.81 10.65±1.73觀察組 27 3.65±0.45 4.13±0.48 7.49±2.03 6.21±0.76 7.23±1.68 t值 9.215 7.187 5.984 4.772 7.36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兒各項抗體陰轉(zhuǎn)率比較 治療1、2周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EBV-DNA、EBV-EA-IgG及EBV-VCA-IgM陰轉(zhuǎn)率均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各項抗體陰轉(zhuǎn)率比較[ 例(%)]
2.4 兩組患兒T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相較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兒CD3+、CD8+百分比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s)
表4 兩組患兒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CD3+(%)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對照組 27 62.32±2.89 60.21±3.60* 22.91±5.78 30.21±5.87* 39.27±11.98 29.33±2.67* 0.42±0.14 1.06±0.28*觀察組 27 63.02±2.91 58.30±3.21* 22.95±5.80 34.10±6.10* 39.30±12.01 24.10±2.58* 0.43±0.15 1.42±0.26*t值 0.887 2.058 0.025 2.388 0.009 7.319 0.253 4.89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IM主要是一種由EBV引起的、以侵犯淋巴系統(tǒng)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因 EBV-IM 為免疫病理學疾病,其病理特征是EBV感染下的CD8+T淋巴細胞被過度激活,產(chǎn)生大量細胞因子,引起相關(guān)臟器損害。臨床治療分為對癥治療、抗病毒治療兩部分,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兒癥狀,但單一治療效果不佳[5]。更昔洛韋是目前臨床治療EBV-IM使用率較高的抗病毒藥物,通過競爭性抑制脫氧鳥苷三價磷酸鹽與DNA聚合酶的結(jié)合,起到抗病毒效應,但其不良反應較多,導致患兒耐藥性較差,進而影響療效[6]。
阿糖腺苷的代謝產(chǎn)物可通過作用于病毒DNA多聚酶表達,阻斷病毒DNA的復制,抗病毒作用顯著,可促進患兒疾病的有效改善,其作用機制與更昔洛韋類似,但阿糖腺苷在停藥后血漿濃度會快速降低,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從而避免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影響患兒依從性,導致治療效果不佳[7]。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各項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均縮短,治療總有效率升高,提示阿糖腺苷治療EBV-IM患兒,可有效縮短臨床癥狀恢復時間,療效顯著。
EBV不僅會感染B淋巴細胞,還會對NK細胞、T淋巴細胞亞群等其他細胞產(chǎn)生感染,使患兒免疫功能受到損傷,抵抗病毒功能的能力下降,且無法清除感染病毒的免疫細胞,刺激淋巴細胞釋放大量的細胞因子,降低患兒機體免疫力,不利于病情恢復[8]。本研究中,治療1、2周后,觀察組患兒EBV-DNA、EBV-EA-IgG及EBV-VCA-IgM陰轉(zhuǎn)率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阿糖腺苷可清除EBV,糾正免疫紊亂,作用明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阿糖腺苷為嘌呤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其通過抑制病毒信使RNA(mRNA)和轉(zhuǎn)移RNA(tRNA)的甲基化,發(fā)揮抗病毒作用,同時阿糖腺苷作為病毒DNA聚合酶活性抑制劑和病毒核苷酸還原酶活性劑,具有雙倍的抑制病毒復制能力,相比于更昔洛韋(病毒DNA聚合酶活性抑制劑)的抗病毒效果 更好[9]。
EBV進入B淋巴細胞循環(huán)后,會造成全身性感染,導致T淋巴細胞出現(xiàn)強烈的免疫應答,并轉(zhuǎn)化為病毒性T淋巴細胞,對周圍器官組織造成損害[10]。本研究中,治療2周后觀察組患兒CD3+、CD8+均低于對照組,CD4+、CD4+/CD8+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阿糖腺苷可有效增強EBV-IM患兒機體T淋巴細胞亞群活力,改善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提高患兒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促進病情恢復。分析原因可能為,更昔洛韋的半衰期為2.9 h,相比于阿糖腺苷3.5 h的半衰期更短,雖然能通過發(fā)揮抗病毒作用來改善免疫功能,但維持時間短,因此整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而阿糖腺苷水溶性好、起效快,在進入細胞后,磷酸化為阿糖腺苷二磷酸和阿糖腺苷三磷酸,抗病毒活性主要由三磷酸所引起,通過競爭性地結(jié)合病毒DNA上的結(jié)合位點,抑制病毒DNA上的轉(zhuǎn)移酶活性,滲入病毒并與DNA鏈末端位置進行連接,抑制病毒DNA的繼續(xù)合成,進而改善機體狀態(tài),減輕EBV對免疫功能的損傷,調(diào)節(jié)T淋巴細胞,增強患兒免疫力[11]。
綜上,阿糖腺苷治療EBV-IM患兒,可有效清除EBV,糾正免疫紊亂,調(diào)節(jié)T淋巴細胞,從而縮短臨床癥狀恢復時間,且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