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彬
《蠟梅山禽圖》引詩入畫,是現(xiàn)存最早的詩、書、 畫“三藝”結合的作品之一。
請看,右頁圖即是這幅畫??瓷先ギ嬅鎯热荼容^簡單,是不是?但實際上,一點都不簡單?;ㄊ鞘裁椿ǎ肥鞘裁疵?,都還是未解之謎。
畫中有一株樹、兩株花和兩只鳥、一只蜂。
先說這株樹。
這是什么樹呢?此畫名為《蠟梅山禽圖》,按說這主角之一就是“蠟梅樹”。是不是呢?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專家說,不是。這不是蠟梅,而是白梅花,是“復瓣1的白梅”。這種說法很令人吃驚。如果主角都弄錯了,詩意還怎么談?
下面我們學學宋人的格物精神,研究一下蠟梅和梅花的區(qū)別。
有不少人認為蠟梅就是梅花,這是不對的。其實,蠟梅與梅花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蠟梅是灌木,常叢生,而梅花是喬木,有主干,高可達十米;蠟梅花以蠟黃為主,而梅花有白、粉、深紅、紫紅等色;蠟梅一般在農歷臘月開放并延續(xù)至次年三月,而梅花的開放要晚大約兩個月。
還有人以為,蠟梅是在臘月開,所以“蠟梅”也叫 “臘梅”。這也是不對的。古人2早就指出,蠟梅不是因為在臘月開放而得名,更不是因為“臘”與“蠟”諧音而把臘月開的梅花叫“蠟梅”。之所以叫“蠟”梅,有兩個原因:一是花色如蜜蠟之黃,二是與梅類有近似處。
實際上,追根溯源,蠟梅之名跟臘月無關,卻跟蘇軾有一點關系。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寫了一首詩,題名為《黃梅花》。后來他補記道,這首詩是在熙寧五年寫的,那時這種花還未定名,因此只題為《黃梅花》。到了宋哲宗元祐年間( 1086—1094 年),蘇軾、黃庭堅在朝時,才定名為蠟梅。蘇、黃是名人,且元祐時舊黨當政,憑借文化與政治的雙重影響力,蠟梅之名得以推廣。
好了,現(xiàn)在我們回頭來看畫。畫中的花色確實不是蜜蠟黃,而是接近白色,花瓣也確是多層,再結合宋詞中描寫蠟梅花朵形狀時,常用小鐘來比方,所以,不是蠟梅的可能性的確很大。那么,如果它是梅花,到底是哪一種呢?梅花品種很多,與常見梅花對照,都不像。最后,我在南宋名臣、著名詩人范成大的《范村梅譜》中找到了線索:這不是普通梅花,而是梅中奇品“重葉梅”。重葉梅“葉重數(shù)層,盛開如小白蓮”,你看,顏色、形狀都符合。此外,范成大還寫到,蠟梅雖然比梅花還香一點,但一開始詩人們覺得它不夠高貴,因此不愿意用詩歌頌揚它。范成大的看法應該有代表性。當然,人們的看法也在轉變,以至于范成大在《范村梅譜》最后不得不寫到蠟梅。但是回到這幅畫,宋徽宗會畫有貴族范兒的梅中奇品“重葉梅”呢,還是畫當時還不大入流的蠟梅呢?答案顯而易見。
可是,一個問題來了:既然畫的不是蠟梅,為什么叫《蠟梅山禽圖》呢?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專家解釋說,極有可能是這樣的:原畫名為《香梅山白頭》,后來原畫名失傳了,后人誤標為《蠟梅山禽》。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畫名是錯的。
現(xiàn)在我們把視線從花朵上拉開,看看這株梅樹的形態(tài)。它的造型很有意思,請從根部往上看,它先是在中段向左彎曲,而后又有枝條向上伸展。請你勾勒一下它的曲線,是不是和 S 形很像?這種 S 形構圖使畫面既有動感又不失衡,很有趣味。
下面,我們繼續(xù)解決另一個謎:梅樹根部的這兩株花是什么花?有人說是山礬,有人說是水仙,還有人說是萱草。
先說山礬。山礬本來叫“鄭”或“椗”,改叫“山礬”與黃庭堅有關。在《戲詠高節(jié)亭邊山礬花二首》詩序中他寫道:“江南野中,有一種小白花,木高數(shù)尺,春開極香,野人謂之鄭花。王荊公嘗欲作詩,而陋其名。予請名山礬。野人采鄭花葉染黃,不借礬而成色,故名山礬?!边@幾句話信息量比較大,提要如下:第一,山礬樹高數(shù)尺,開的是“小白花”。第二,山礬生長在山野溪谷,俗名鄙陋不堪,甚至不能被雅士用來作詩。從以上兩點來看,山礬與圖中花,外形既不像,品位又不高,徽宗在梅樹下畫山礬的可能性有多大呢?不過,雖然山礬的審美意義不大,實用價值卻高。在宋代,人們不僅用它的莖葉作為直接染料來染黃,還將山礬葉燒成灰用做媒染材料,染出宋代非常流行的黝紫色。3黝紫,又稱黑紫,近于深黑,而微有紫紅,其色調深厚,莊重優(yōu)美,因而成為宋服的流行色。
那是不是萱草呢?
萱草早在《詩經》中就被賦予了忘憂的含義,因此萱草也被稱為忘憂草。后來,為了表達希望母親不要過于擔憂的愿望,游子遠行前會在母親堂前種萱草。比如唐朝詩人孟郊就用萱草表達深沉的母子之情,在《游子》中他寫道:“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見萱草花?!贝饶杆寄钣巫?,對堂前的萱草視而不見,是因為憂思太重啊。經過詩人們的書寫,萱草從解憂草演變成了母親花。進而,古人用萱草代表母親,椿樹代表父親,借此含蓄而深沉地表達對父母的愛。明代畫家沈周有《椿萱圖》,主題是祝愿父母長壽。可知,如果選一種樹與萱草搭配,一定是偉岸勁健的樹?;兆诋嫷拿窐浼毷輳澢?,從文化含義的角度說,下面是萱草的可能性不大。
實際上,在傳統(tǒng)文化中,梅花象征高潔的君子,寄寓堅定而不俗的情意。而水仙呢,超凡脫俗,清潔自信,富有女神氣質。4梅花與水仙,正是最佳組合。然而比照宋人畫《水仙圖》、明代仇英的《水仙蠟梅圖》以及后文《歲朝圖》中的水仙,本幅中的梅下花雖與之相似卻不盡相同。所以,盡管從象征意義上,梅下花若是水仙,則與兩只山禽以及御題詩主旨相呼應,然而,卻還不能下定論。
下面我們來看圖中的山禽。
這兩只山禽非常可愛,不勞人猜謎,它們是一對白頭鵯。識別依據(jù)除了外貌特征,還有宋徽宗的御題詩。
我們以前在黃筌的《寫生珍禽圖》中見過白頭鵯。
比起黃筌畫的白頭鵯,這兩只白頭鵯大概是因為過冬的需要胖一些,多了幾分憨態(tài),使人覺得親切可愛。這時,它們正安靜地棲止在梅樹枝頭,親密相依,頭朝同一方向,給人默契之感。
從構圖角度說,這兩只白頭鵯有一個作用:它們讓梅樹枝條的彎曲有了理由:它們胖乎乎的,很有分量感,樹枝是因它們而彎。如果沒有它們在那里壓著,梅樹的彎彎曲曲,就顯得刻意為之、矯揉造作了。
再請你注意白頭鵯的眼睛,特別是右邊那只的眼睛,有光,是不是?據(jù)說,徽宗畫鳥用生漆來點睛,使眼睛像一粒小豆子微凸于絹上,因為生漆會有一點反光,這樣,鳥的眼睛又黑又亮,質感很強,更能表現(xiàn)靈性和情意。
不是說圖中還有一只小蜂?它在哪里?它正在花枝間飛舞??吹竭@只蜜蜂,我們感受到花香撲面而來。
仔細看過了畫中的物象,現(xiàn)在我們來讀題畫詩。
這是一首宋徽宗用他獨創(chuàng)的瘦金書題寫的五言絕句:“山禽矜逸態(tài),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這首詩表面比較平常,其實卻極精妙。精妙處主要集中在“矜”和“弄”這兩個字上。
“矜”這個字的本義是儀仗矛。儀仗矛雖然是一種武器,但無刃,不可用于殺傷敵人。但是用于迎接國家貴賓,又有一種不可冒犯的氣勢。所以,“矜”這種武器,一方面沒用,另一方面又有用。
弄明白了“矜”字,我們就能體會“山禽矜逸態(tài)”的豐富意味了。概要地說就是:別看它們此刻收起翅膀,但只是暫時收斂了它們放逸的天性;有善飛的翅膀,終究還是要飛的?!榜妗弊钟迷谶@里,一字千金,很有張力。
宋徽宗酷愛藝術,卻“不幸”當了皇帝,他曾跟人說:“朕在理政之余,別無他好,只是愛好繪畫而已?!?所以,宋徽宗寫山禽“矜逸態(tài)”,會不會是在說他自己呢?一個 “矜”字,既寫出了善飛而未飛的微妙狀態(tài),還帶著一點自嘲的味道。
“梅粉弄輕柔”的“弄”字用得也很妙。
蘇軾的《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中有這樣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沒有舞伴,只是在月下跟自己的影子一同起舞……這個“弄”字,既有自憐的意思,也有自嘲的意味?!懊贩叟p柔”的情味也與之相似。沒有風幫助梅花擴散香氣,梅花也會自己輕柔地播弄清香。
后面兩句是向自己所愛的對象表白:“已有丹青 6約, 千秋指白頭。”其中,“丹青”既指繪畫,也比喻堅貞;“白頭”既指畫中的白頭鵯,也比喻時間長久。大意是:既然已經有了堅貞不渝的約定,那么白頭到老、永生永世也不會改變。
宋徽宗熱愛繪畫,對他來說,丹青就像另一只白頭鵯,就像梅樹下的花。雖然人們指責他沒有做好皇帝,可是沒人質疑他對藝術深摯的熱愛。正是由于心中有超越功利的熱愛,花鳥魚蟲這些小生靈才得以表現(xiàn)出最美的詩意。
最后,我們再來看一組花鳥畫。通過看北宋趙昌的《歲朝圖》、南宋李嵩的《花籃圖》,你會發(fā)現(xiàn)花鳥畫不只有《蠟梅山禽圖》這樣的清淡、內斂,也有重彩和繁復,讓人感到生氣蓬勃。
通過《芙蓉錦雞圖》和《錦春圖》的比較,我們能感受到,失去了詩意和熱愛之后,畫家筆下的小生命變得越來越拘謹和呆板,淪落為功利世俗的裝飾品。于是我們知道,沒有自發(fā)的熱愛,就不會義無反顧地追求極致,沒有追求極致的精神,就無法成就古典美的黃金時代——宋代。
1、花瓣類型有單瓣、重瓣與復瓣之別。 所謂單瓣,是指花瓣只有一層或兩 層(多為一層),花蕊正常,容易結種子;所謂重瓣,是指花瓣有多層(兩層以上),花蕊也變成了花瓣,這樣一來,花瓣數(shù)量增加,花型豐富多樣,增加了花朵的觀賞性,但也導致難以或不能結種子;所謂復瓣,花瓣也有多層,但花蕊正常,容易結種子。花蕊變成花瓣,在植物學上稱為“瓣化”。
2、明代王世懋( mào )《學圃雜疏·花 疏》:“蠟梅是寒花絕品,人言臘時開,故以蠟名,非也,為色正似黃蠟耳。”
3、中國傳統(tǒng)染色工藝的特點是用植物做染料,很多時候需要借助明礬或草木灰等來助染。山礬既能直接染色,又能助染,無須明礬,因此黃庭堅名之為山礬。
4、黃庭堅在《王充道送水仙五十枝》中把水仙比作洛水女神。洛神的形象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洛神賦》,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曾因之作畫,即《洛神賦圖》,再現(xiàn)了曹植與女神相戀而不能相聚的故事。原畫已無存,現(xiàn)存多個摹本。
5、南宋鄧椿《畫繼·卷一·圣藝·徽宗皇帝》:“徽宗皇帝,天縱將圣,藝極于神。即位未幾,因公宰奉清 閑之宴,顧謂之曰:‘朕萬幾余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
6、丹指丹砂,青指青雘( huò ),本是兩種可作顏料的礦物。因為我國古 代繪畫常用朱紅色和青色兩種顏色, 丹青成為中國繪畫藝術的代稱。由于“丹青”不易褪色,所以也被用來比喻堅貞,如“丹青不渝”。阮籍有《詠懷》詩:“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