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罡
小時候在公園玩,最喜歡照哈哈鏡,在不同的鏡子里能看到高矮胖瘦的自己;時裝店的鏡子有玄機,照出來的人會偏瘦一點兒,以吸引人買衣服;青春期的孩子喜歡泡洗手間,理由是自己在洗手間的鏡子里更好看。
鏡子是個奇妙的東西。
經(jīng)常有家長問我們,怎么樣才能當好父母?這樣的問題,也許用一輩子的時間也不一定能說清楚,也許用一句話就能說清楚。
這句話就是:當父母的,眼中要有光。
心理學家科胡特說:“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喜悅的雙親愉快且贊許地注視著,當父母這樣注視孩子的時候,眼中會放射出‘光芒,在這樣的‘光芒的照射下,孩子會感到安全、放松、興奮,會敢于展示自己并以此為傲?!?/p>
換句話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在照鏡子的時候,都熱切地希望自己的樣子是被肯定和認可的,是被接受和欣賞的。
孩子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自我的雛形以及健康人格的基礎(chǔ),都是由此而來。
這是孩子心理發(fā)育必經(jīng)的一個過程,一個無比重要的過程,科胡特稱這個過程為“鏡映”。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幸遇到一面好鏡子,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關(guān)鍵的年齡完成一個高質(zhì)量的“鏡映”過程。
一個成功的鏡映過程,先是孩子通過父母的眼睛總是看到自己好的特質(zhì);再是父母通過自己眼中的“光”把孩子照成自信自尊的人;最終父母和孩子互為鏡子,彼此都活成自己喜歡,別人也不討厭的人。
這就是所謂的“無條件的愛”。
父母會讓孩子感覺到:我愛的是你這個人,不管你長相如何,成績好壞,聽話與否,我一看到你,眼睛就發(fā)光;我一想到你,臉上就帶笑。
你值得我愛,也值得其他人愛。愛你,是因為我首先愛自己這張當父母的臉,愛自己當父母的這個身份。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是相看兩不厭,越看越喜歡。
一個失敗的鏡映過程,先是孩子通過父母的眼睛總是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再是父母通過自己眼中的“刺”把孩子變成一無是處的人;最終父母和孩子互為鏡子,彼此都活成自己不喜歡,別人也討厭的人。
這就是所謂的“有條件的愛”,父母讓孩子感覺到:我愛的是你的某個“優(yōu)點”——長相、成績、才藝、聽話等,而不是你這個人。如果你不能達到我心中的某個標準,就是不可愛的。
一看到你,我就先看到你的缺陷;一想到你,我就先想到你和別人的差距。你如果不符合標準,不但不值得我愛,也不值得其他人愛。
之所以用這種方式愛你,是因為我需要用你是否達到某個標準,來判斷我是否是個合格的父親或母親。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是相看兩生厭,越看越心煩。
不同的鏡子,會照出不同的孩子。
古話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p>
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一面鏡子,是其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鏡子。
以父母為鏡,可以照亮孩子成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