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靜
時隔近10年,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都昌水域重現(xiàn)“神秘物種”鳤;以“長江三鮮”聞名的刀鱭,單網次平均捕獲量呈幾何倍數(shù)增長;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江豚,20多年后頻現(xiàn)種群嬉戲場景……
這些看似沒有關聯(lián)的消息,實則都在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出臺僅一年,長江、鄱陽湖就出現(xiàn)了多年未見的美景: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改善,漁業(yè)資源有效恢復,多樣性水平逐步提升。
很難用言語表達我從江西九江市禁捕辦獲悉瀕危物種“鳤”回歸時的心情。因為,這是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后,生物多樣性有效恢復的又一力證。此前,我已單獨對江豚群頻現(xiàn)和刀鱭資源增長做過報道,內心一直期待瀕危物種回歸的消息。沒成想,僅一年多時間,就被我等到了,發(fā)自內心為長江歡呼、為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點贊。由此,我采寫的《十年禁漁讓九江再現(xiàn)江湖美景》一稿,經江西《九江日報》發(fā)表后反響強烈,獲得第32屆中國新聞獎通訊類三等獎。
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孕育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被譽為“水生生物的樂園、淡水漁業(yè)的搖籃”。我生在長江邊、長在鄱陽湖畔,對長江、鄱陽湖的感情尤為深刻。
還記得小時候,總愛坐在長江邊看過往的船只和時而跳出水面的魚兒。2010年參加工作,我成為一名記者??偸窃谕獠稍L,每每經過小時候去過的長江岸邊,發(fā)現(xiàn)已不復當年的“多魚”,心中不免惆悵。
程靜(左)在長江九江段采訪長江“十年禁漁”成效
資源越捕越少、生態(tài)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這句話是長江禁捕前的惡性循環(huán)。一組數(shù)據(jù):長江漁業(yè)天然捕撈產量曾在1954年接近43萬噸,到20世紀90年代已下降至10萬噸左右,而且呈逐年下降趨勢。近年來,即便采取大規(guī)模增殖放流,長江每年的捕撈量也不足10萬噸,而長江“四大家魚”資源較20世紀50年代已經減少了90%以上,這是長江“無魚”的直觀數(shù)據(jù)。更令人心痛的是,長江的珍稀動物,像白鱘和白暨豚已經功能性滅絕,多年不見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是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他在接受采訪時說,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余種。但是目前長江每年的天然魚類捕撈量已經不足10萬噸,而我國每年淡水魚品的產量是3000多萬噸。這表明,一方面,長江里的魚兒數(shù)量岌岌可危,另一方面,長江“十年禁漁”不會對老百姓的餐桌產生大的影響。因此,把保護和修復長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放在壓倒性位置,長江“十年禁漁”將是重要舉措之一。
為了保護長江漁業(yè)資源,2003年以來,長江流域曾實行每年3至4個月的禁漁期。但每年短暫的休漁時間,可謂杯水車薪。每年7月1日開捕后,當年的繁殖成果很快被捕撈殆盡,魚類種群難以繁衍壯大。讓長江休養(yǎng)生息,讓長江“無漁”,迫在眉睫。
2020年1月,農業(yè)農村部在其官網發(fā)布關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范圍和時間的通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通告稱,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qū)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qū)以外的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yè)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看到這則通告后,我第一時間前往九江市農業(yè)農村局進行相關采訪并在媒體上做了政策解讀。工作十余年的我意識到,這將會是我今后采訪的重點。因為,九江是江西省唯一瀕臨長江城市,獨擁長江江西段152公里岸線,并擁有鄱陽湖三分之二的水面和湖岸線,是長江眾多珍稀水生生物通江達湖的重要廊道,是江西省落實長江重大生態(tài)修復工程的首要之地。
也就是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在九江意義重大。這不僅關系到上岸的漁船、退捕的漁民,還關系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方針在九江的貫徹落實情況。
于是,我積極主動聯(lián)系了九江市禁捕辦,跟隨他們的工作腳步,記錄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在九江落地的點點滴滴。
長江“十年禁漁”政策落地后,為妥善解決禁捕退捕后漁民生計問題,濂溪區(qū)在九江率先出臺了《重點水域漁民退捕補償及養(yǎng)老保障轉產轉業(yè)實施辦法》。按照“禁得住、退得出、能小康”的總體目標,濂溪區(qū)積極幫助漁民轉崗轉業(yè),還聘用漁民成立“護漁員”隊伍。
這一政策,讓王第友從老漁民“變身”成為“護漁員”。2020年4月,我驅車趕往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的姑塘鎮(zhèn)雨霖港,見到了50多歲的王第友。昔日的“老漁民”將自己的一條漁船改造成為巡護船,和同村的鐘祥志、楊發(fā)云、楊法林組建了九江市第一支由老漁民組成的護漁隊,讓他們幾十年的下江經驗又派上了用場。王第友說:“雖然還是開船,還是與江為伴,但任務已大不同?!?/p>
王第友是九江沿江沿湖1.8萬名漁民中的一員,也是我采訪的眾多“洗腳上岸”漁民中的代表,他還獲得了“國際巡護員獎”。和過去捕魚相比,現(xiàn)在的他雖然下江次數(shù)更多更辛苦,但內心卻很踏實。這讓我看到,老漁民們?yōu)樽岄L江生態(tài)更好,他們愿意上岸,愿意轉行,更愿意當“護漁員”。只有這樣,長江漁業(yè)資源才能得到有效恢復,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才會更好。
兩年多時間里,我多次登上護漁船、執(zhí)法船、科考船,前往長江(九江段)、鄱陽湖水域,靜心聆聽老漁民講述30多年打魚史,跟隨漁政執(zhí)法人員打擊非法捕撈,關注九江市農業(yè)科學院關于鄱陽湖刀鱭重要棲息地識別與保護應用項目……江面風大、湖面浪急,但這都沒有阻擋我采訪的腳步。因為我明白,新聞工作者只有眼往下看,腳往下跑,走進新聞第一現(xiàn)場,才能得到真實素材,體驗其中情感,把握社會脈搏的律動,寫出具有感動力、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新聞作品。
《九江日報》關于長江“十年禁漁”的報道
還記得采訪長江(彭澤段)生態(tài)管護員湯繼虎時,被他的大愛精神所感動;還記得采訪增殖放流時,看到千萬尾魚苗“游”進長江時的滿懷期待;還記得查明了鄱陽湖刀鱭時空分布特征、識別刀鱭產卵場時,激動無比的心情;還記得清理鄱陽湖水域非法網具時,發(fā)現(xiàn)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胭脂魚的驚喜之情;還記得集中銷毀萬余件非法捕撈漁具、釣具時的酣暢痛快;還記得漁政AI預警處置系統(tǒng)投入使用并迅速獲取禁捕區(qū)域違釣信息時的連連稱贊……
我的筆下,記錄了九江市打好轉產就業(yè)、社保兜底等政策組合拳,讓退捕的漁民“洗腳上岸”后有了幸福生活。記錄了九江市按照“一張網、一平臺、一張圖”目標要求,構建“人巡+船巡+車巡+視頻巡查+無人機巡查”的“空天水岸”立體執(zhí)法監(jiān)管體系,讓生命長江再現(xiàn)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象。
盡管這個過程讓我經常加班,但看到“人防+技防”筑起的一道道生態(tài)防線,看到成群結隊的“微笑天使”江豚,看到鄱陽湖都昌松門山水域重現(xiàn)“鳤”,感覺就一個字,值!
長江九江段退捕漁民轉行護漁員
為什么要一禁十年?這個問題是我在一線采訪長江“十年禁漁”時聽到最多的問題。
農業(yè)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jiān)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從兩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過解答。一方面,長江最常見的魚類,如青草鰱鳙“四大家魚”,通常需要生長3~4年才能成熟,如果禁漁十年,這些魚類可以完成2到3個世代的繁衍。這樣,它們的種群數(shù)量有望顯著增加,最終實現(xiàn)生物完整性指數(shù)有效改善;另一方面,整個長江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是個長期過程,十年禁漁為整個水生生物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為保持長江流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提供重要保障。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先鋒也說過,禁漁不僅僅是為了救魚,更是為了救人,為了修復長江生態(tài),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資源。
正是因為明白這些,所以在獲悉“神秘物種”鳤回歸鄱陽湖時我有了難以言說的激動心情。九江市水產高級工程師黃金球告訴過我,鳤原來在鄱陽湖很多,它喜歡到長江里面去,屬于河湖洄游魚類。但因工程、水質、過度捕撈等原因,種群大幅度下降,鄱陽湖已有將近10年沒看到。因鳤資源量嚴重衰退,種群近乎瀕危,難以獲得樣本,在2016年修訂的《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中,鳤的保護等級已上升為極度瀕危。
極度瀕危的物種在長江“十年禁漁”一年多時間回歸,意味著長江、鄱陽湖水質改善,棲息環(huán)境逐漸變好。通過瀕危物種鳤重現(xiàn)、“長江三鮮”刀鱭增長、長江“微笑天使”江豚頻出,反映出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是扭轉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趨勢的關鍵之策。
用“小切口”反映國家政策“大利好”,這個創(chuàng)作思路立馬在我腦海里顯現(xiàn)。一時間,我采訪過的人、事、物一股腦浮現(xiàn)在眼前。為了進一步印證長江“十年禁漁”的成效,我又來到了九江市農業(yè)農村局,采訪了九江如何將長江“十年禁漁”及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生境修復作為“共抓長江大保護”標志性工程緊抓不放,如何實現(xiàn)禁捕江湖安瀾水清,退捕的漁民安心上岸,長江江豚安全回家,“十年禁漁”安好開局。
這篇通訊,思路清晰,由點及面,見人見事。雖只有2188個字,但以九江一域之變化展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治理開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治本良方的意義和成效。
稿件提交后,刊發(fā)在2021年6月8日《九江日報》頭版頭條,并在掌中九江、九江新聞網等新媒體同步推送。九江發(fā)布第一時間轉發(fā),得到市民廣泛關注。不僅如此,這篇反映長江“十年禁漁”工作成效的通訊稿還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收錄,知網閱讀也將此文納入文獻資料保存,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積極的宣傳意義,讓更多人關注瀕危物種,關注長江、鄱陽湖生物多樣性恢復。
如今,長江“十年禁漁”已取得階段性成效,退捕漁民轉產安置迎來了新生活。忙碌的我,依然喜歡在天氣晴好的傍晚,坐在長江邊看過往船只。過去“江煙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魚”的畫面已經消失,長江生態(tài)保護事業(yè)的大幕卻在更好開啟。希望長江“十年禁漁”后,魚更多、水更好,大家都能看到長江江豚的微笑,中華鱘、長江鱘能夠很正常地自然繁殖,“四大家魚”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
回顧這篇通訊的創(chuàng)作過程,我覺得就是一名全媒體記者不斷踐行新聞“四力”的過程。時代在不斷發(fā)展,也對新聞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練好腳力,讓新聞接地氣;要練好眼力,讓新聞有故事;要練好腦力,讓新聞有立場;要練好筆力,讓新聞有溫度。要做到及時跟進社會發(fā)展重點和時代熱點,傳播好黨的方針政策,及時反映群眾所關注的事,挖掘群眾身邊的故事,才能創(chuàng)作出使群眾產生共鳴的、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