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彬,張濤,錢伊默,鄭勇
(云南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昆明 650041)
隨著云南高速公路的不斷建設,為了降低路線縱坡、改善公路線形、優(yōu)化車輛行駛條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隧道在山區(qū)公路建設中的出場率越來越高,不同規(guī)模、不同形式的隧道在云南的山嶺中得以不斷實踐。在長隧道、特長隧道在路線方案中占比越來越大的同時,通過體量不大的“小山包”時連拱隧道方案與路塹方案的比較也越來越多。
連拱隧道作為山嶺隧道的一種重要形式,兩端接線對地形要求不高,布線方便,接線工程小,線形順暢,與路塹方案相比具有明顯優(yōu)勢,避免了高邊坡的出現(xiàn),同時也減少了土石方開挖,減小對既有地表環(huán)境的破壞。在云南公路建設中,連拱隧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種構筑物[1]。
云南省地形地質條件復雜,連拱隧道的線位常常服從總體路線的選擇,隧洞穿過小埡口、雞爪地形的情況屢見不鮮,此時,隧道在沖溝進洞不可避免。如何保證連拱隧道在沖溝安全進洞,解決淺埋、偏壓等問題,是連拱隧道設計、施工中常常要面對的問題[2-3]。
陳家沖隧道位于楚雄至大姚高速公路,隧道全長425 m。隧道所在路段為雙向4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00 km/h,汽車荷載等級為公路-Ⅰ級,抗震設防烈度Ⅶ度,隧道凈寬10.75 m,凈高5 m。
隧址區(qū)位于云貴高原西南側,氣候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四季如春”之稱,年平均氣溫15.3℃,最高33℃,最低-5℃。多年平均降雨量814.4 mm,最大1 132.5 mm,最小638.9 mm,集中于6~10月,旱、雨季節(jié)分明。偶見高山有少量降雪,災害性氣候不突出。
項目所在區(qū)域屬于滇西紅層地區(qū),隧道出口圍巖為Ⅴ1級。隧道圍巖以第四系坡殘積粉質黏土及侏羅系上統(tǒng)妥甸組泥巖為主,局部夾鈣質泥巖條帶。粉質黏土呈硬塑狀,鈣質泥巖、泥巖呈強風化,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破碎呈碎塊狀碎裂結構。泥巖富水性較弱,雨季開挖時可能存在較小量的滴水現(xiàn)象,旱季基本無水。仰坡有表層覆蓋層,巖層產狀對仰坡穩(wěn)定有利,電阻率一般小于80Ω·m。
隧道出口K10+125~K10+170段右洞位于一自然沖溝內,受沖溝影響,隧道局部地段外露,地形偏壓嚴重,隧道洞口左右幅埋深差異,進洞位置不同一,進洞困難,洞口橫斷地面線見圖1。
圖1 洞口典型橫斷地面線
結合實際地形、地質情況,提出了進洞3種方案:明挖進洞方案、交錯進洞方案及局部蓋挖進洞方案。
明挖進洞是常見的隧道進洞方法,即對隧道洞口埋深較淺的地段進行明挖處理,在地表埋深高于隧道約1.5~3 m時確定明暗交界樁號,打設套拱、管棚,對臨時邊仰坡進行防護,施作明洞結構后進行回填。明挖法施作簡單,施工人員對機械操作熟練。
本方案存在以下缺點。
1)本隧道地形偏壓較大,左右洞合適進洞的位置相差較多,若按右幅地形選擇合適整體進洞位置,則左幅邊仰坡較高,不利于長期安全。
2)臨時邊仰坡防護范圍大,暴露時間過長,不利于隧道施工安全。
3)土石方開挖較大,對原有地表植被破壞較大,不利于環(huán)境保護。
交錯進洞將洞口樁號交錯布置,左右洞分別進洞,交錯段兩洞之間設置擋墻,交錯段一半隧道一半路基。本方案能夠解決左右洞進洞位置不一致帶來的問題,減少了不必要的開挖。本方案存在以下幾個缺點。
1)洞口交錯進洞,對洞口美觀有一定影響。
2)連拱隧道左右洞中間空間較小,中間設置偏壓擋墻難度較大。
3)一側隧道一側路基,對于路基側而言,隧道側上部的邊坡為永久結構,需加強隧道頂部的防護。
局部蓋挖進洞,對于外露部分隧道,在開挖整平后設置套拱,將套拱拱腳設置于沖溝兩側基巖,套拱施作完成后對用碎石土進行回填反壓,緩解左洞隧道的偏壓情況,同時在右洞隧道頂部形成“保護蓋”,洞身采用暗挖施工。采用局部蓋挖進洞方案開挖最小,對原地表破壞最小。
本方案存在以下幾個缺點:(1)施工工藝相對煩瑣,施工工序多;(2)施工質量要求較高,套拱拱腳部位需進行重點加固。
對3個進洞方案優(yōu)缺點的對比分析,見表1。
表1 進洞方案比選表
由表1可以看出,局部蓋挖進洞方案與其余兩個方案相比在對環(huán)境影響、工程安全、洞口美觀等多個方面有明顯的優(yōu)勢,故最終選用局部蓋挖進洞方案作為進洞方案。
1)選擇右幅隧道合適的進暗洞位置,確定局部蓋挖段落。局部開挖,對沖溝覆蓋層進行清除,并對局部沖溝進行填充。
2)平整套拱施工平臺,對臨時邊坡進行防護,見圖2。
圖2 平臺開挖圖
3)施作套拱,對套拱拱腳處用小導管注漿加強;先架設套拱工字鋼,采用I18工字鋼;完成后采用小模板澆筑混凝土套拱,混凝土套拱采用60 cm的C20混凝土,見圖3。套拱設置時考慮后期下部隧道結構施作時造成套拱沉降,在套拱與下部隧道襯砌之間設置10 cm預留變形量。套拱施作的范圍可結合地形和覆蓋層地表覆蓋層厚度進行調整。套拱的施作順序由明暗交界處向洞口進行,在臨近暗洞的2 m套拱中預埋導向管并打設大管棚,保證后續(xù)暗洞段施作時的安全。
圖3 套拱施作圖
在整段套拱完全施作完成后,進行頂部反壓回填,消減沖溝地形帶來的偏壓,為保證回填質量,回填材料采用夯填水泥穩(wěn)定土,摻加少量水泥,待回填完成后再回填層表面設置防水層,并做截排水溝。
至此,局部蓋挖段套拱施作完畢。
結合本隧道的特點,選擇右幅隧道作為先行洞,待上述上部結構完成后先進行右洞的施工,右洞施作完成后方才進行左洞施工,結構斷面見圖4,施工過程中先后行洞需拉開距離,盡可能減小相互之間的施工干擾,同時加強監(jiān)控量測工作。
右幅隧道下部結構在套拱的保護下進行暗挖施作,襯砌采用暗洞襯砌形式,先施作初支,取消拱頂套拱范圍內的徑向錨桿,再施作二襯。
圖4 結構斷面圖
局部蓋挖及回填的施作對既有沖溝地形進行了改變,為避免雨季沖溝流水對洞口造成沖刷影響,需對沖溝進行改溝處理,在反壓回填層上設置水溝與既有沖溝相連,并引排至隧道范圍外。
結構、回填、改溝都施作完畢后,應對洞口開挖段洞頂回填區(qū)域進行地表植被恢復,減少人工擾動的痕跡。
連拱隧道由于其特殊的結構特點,左右洞相互影響,在洞口處理時受限因素較多,當連拱隧道位于沖溝進洞時,常常面對著一側淺埋甚至出露、另一側偏壓的情況,兩洞進洞不同步。此時,采用局部蓋挖方案進行進洞,施作套拱反壓回填,一方面解決了沖溝段淺埋、出露的問題,另一方面能夠減緩偏壓。
陳家沖隧道出口是連拱隧道沖溝進洞的典型案例,在設計施工方案確定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各個不利因素,對不同方案的優(yōu)缺點進行比選,最終確定局部蓋挖方案。蓋挖施工應充分考慮沖溝水的因素,盡可能選擇在旱季進洞施工,降低施工難度和施工風險。蓋挖的范圍由地形和地質確定,一方面避免過高臨時邊坡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套拱的拱腳應落在基巖位置,避免套拱產生過大沉降。
陳家沖隧道已于2020年施工完畢并通車,到目前為止隧道運營正常,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陳家沖隧道的進洞方案可以為今后類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