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勇, 黃麗俊, 金曉威, 金惠萍, 宓曉黎, 于瑞莉, 韓瑩瑩
(1.上海纖維儀器有限公司,上海 201818;2.無錫市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江蘇無錫 214412;3.江蘇省菩德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江蘇無錫 214063)
粗纖維(CF)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組成成分,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GB/T 10647-2008,2008),GB 10648-2013《飼料標簽》標準規(guī)定了飼料和飼料原料產(chǎn)品成分分析保證值項目,要求配合飼料、濃縮飼料、精料補充料和飼料原料標示粗纖維,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飼料原料目錄》中有150余種原料被強制性標識粗纖維或中性洗滌纖維項目。從現(xiàn)代動物營養(yǎng)學的觀點來看,飼養(yǎng)動物每天需要攝入一定量的纖維素,一則作為反芻動物的一種必需營養(yǎng)素,以維持瘤胃正常發(fā)酵和胃腸道健康;二則可作為填充物,使家畜禽有飽腹感,同時可刺激腸道黏膜,促進腸胃的蠕動,有利于糞便的排泄;三則可維持動物正常的生產(chǎn)性能及為動物提供大量能量等,但飼糧中過多的粗纖維成分會對動物產(chǎn)生不良影響,如降低采食量及營養(yǎng)物質消化率等(馬紹楠等,2018;歐陽富龍等,2016)。因此,檢測飼料及原料中粗纖維含量對于評價飼料質量、營養(yǎng)價值及指導優(yōu)化飼料產(chǎn)品配方設計均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與粗纖維相關的檢測方法多數(shù)為經(jīng)典的Weend法,涉及飼料、糧食、植物類食品、農(nóng)副產(chǎn)品和茶葉等標準,GB/T 6434-2006和GB/T 5515-2008均等同采用ISO 6865:2000,GB/T 8310-2013修改采用ISO 15598:1999及ISO 5498-1981等,這些方法的共同特點是在特定的實驗條件下,試樣在酸堿消煮、有機溶劑脫脂等過程中,其盛試樣容器與濾器之間多次切換,使之分析時間長,操作繁瑣,試樣易流失。因此,試樣的轉移和過濾成了方法的難點或關注點。首先是改進濾材與濾器,由布氏漏斗、古氏濾堝、垂熔玻璃濾器 到 尼 龍 布 (吳 秋 玨 等,2005;AOAC Official Method 962.09,1982;AOAC Official Method 978.10,1979)、聚酯纖維袋(張晨等,2019;Aocs Standard Procedure Ba 6a-05,2009),尤其是濾袋技術的引入,使過濾更為便捷、順暢。另外通過增加玻璃濾器的高度,實現(xiàn)了不用試樣轉移的在線過濾,由此開發(fā)了依Weend法操作過程設計的第一代粗纖維檢測儀,其半自動操作方法在相關國家標準中已得到認可。盡管簡化了操作步驟,但仍然存在操作步驟繁多、過濾難、分析時間長等問題(蔡小玲,2016;何綺霞,2013)。目前,利用濾袋過濾技術的優(yōu)勢,濾袋代替濾堝,降低了傳統(tǒng)實驗過程中抽濾時試樣易板結、堵塞濾堝的風險,研發(fā)的纖維分析儀倍受關注,并得到了應用(張晨等,2019;AOCS Standard Procedure Ba 6a-05,2009)。
本研究利用濾袋式纖維分析儀,檢驗檢測飼料及原料中粗纖維,旨在建立更為快捷、準確,滿足國家標準技術要求的檢測方法,為濾袋式粗纖維分析儀器化和標準化提供實驗與應用基礎。
1.1 主要儀器與試劑 SLQ-6A濾堝式纖維分析儀(上海纖檢儀器有限公司);XF2800濾袋式纖維分析儀,附聚酯纖維濾袋50 mm×55 mm,25μm(上海纖檢儀器有限公司);SX-4-10箱式電阻爐(上海陽光實驗儀器有限公司);DHG-9245A電熱鼓風干燥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AB104-S/A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
飼料中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粗灰分標準物質BW21134(北京譜析標準技術有限公司);硫酸、氫氧化鉀、丙酮、乙醚等(分析純,國藥集團);飼料原料和飼料產(chǎn)品(東方希望動物營養(yǎng)食品有限公司、蚌埠大北農(nóng)農(nóng)牧科技有公司、榆林上河湖羊養(yǎng)殖基地等)。
1.2 檢驗依據(jù)及原理 粗纖維測定方法依據(jù)GB/T 6434-2006《飼料中粗纖維的含量測定 過濾法》。試樣用固定量的酸和堿,在特定條件下消煮,再用醚、丙酮除去醚溶物,經(jīng)高溫灼燒扣除礦物質的量,所余量稱為粗纖維。
1.3 試樣制備 風干試樣粉碎,使其完全通過篩孔為1 mm的篩(16目)。必要時進行脫脂和除碳酸鹽,置干燥器中待測。
1.4 過濾法 用濾堝式纖維分析儀,依GB/T 6434-2006標準步驟分析檢測,按半自動操作方法的分析步驟,以下簡稱過濾法,即國標法。
1.5 濾袋法
1.5.1 操作步驟 稱取約1 g試樣(m),準確到0.1 mg,置濾袋(m1)中,并用封口機封口。將含樣品的濾袋以及空白試驗濾袋置濾袋架中,并放入濾袋式纖維分析儀的反應鍋內。一次最多可以在濾袋架上放24個濾袋。在儀器界面設定酸消煮、堿消煮及水洗滌的時間、溫度、頻次等參數(shù)(表1),同時在試劑桶內分別盛0.13 mol/L硫酸、0.23 mol/L氫氧化鉀和蒸餾水備用。進入自動模式,點擊“啟動”按鈕。消煮結束,打開鍋蓋,將濾袋架從儀器反應鍋中取出,輕擠壓去掉多余的水。脫脂,濾袋放入燒杯中,加丙酮或石油醚至覆沒濾袋,浸泡3~5 min,取出濾袋并輕輕擠壓去除多余的溶劑。干燥,濾袋在105℃干燥箱中至少干燥4 h,冷卻后稱量(m2)?;一?,將濾袋置已知質量坩堝(m3)中,放入馬弗爐中,600℃灰化至恒重,冷卻后稱量(m4)。同時做空白實驗。
表1 儀器參數(shù)設定
1.5.2 粗纖維的計算 試樣中CF含量按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式中:XCF為試樣中CF含量,g/100 g;m為樣品質量,g;m1為濾袋質量,g;m2為儀器處理并烘干后濾袋和樣品的總質量,g;m3為坩堝質量,g;m4為灰化后坩堝和灰分的總質量,g;C為空白濾袋校正系數(shù)(空白濾袋處理后的質量/空白濾袋的質量)。
1.6 數(shù)據(jù)處理 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學分析均采用Microssoft Excel軟件的數(shù)據(jù)分析工具進行。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兩組變量配對t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顯著性判斷標準。
2.1 試樣粉碎粒度對粗纖維含量的影響 分別選擇過1 mm篩、過0.42 mm篩和過0.42 mm上層篩且不過0.15 mm下層篩的顆粒與粉末進行實驗,結果如圖1,試樣的粉碎粒度和分布對粗纖維含量有影響,過1 mm篩試樣的粗纖維含量會略大于過0.42 mm篩;當將粒度控制在0.42~0.15 mm篩間時,與只過0.42 mm篩比較,粗纖維含量明顯升高,因為過0.42~0.15 mm篩的試樣中除去了過細的試樣,粒度均勻分布在一定的區(qū)間。
圖1 試樣粒度對粗纖維含量的影響
飼料經(jīng)過酸、堿處理后剩下的大部分是纖維素、木質素和少量的半纖維素,所以樣品粒度對于測定值有很大影響。試樣粒度大,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可能存在消解不完全,非纖維物質不易被破壞,不易被充分洗去,造成粗纖維測定結果偏高;反之,粒度小,在過濾時會損失粗纖維,結果會偏低;控制粒度區(qū)間結果提示,粉碎時應關注粉碎機的轉速與粉碎時間,不然粒度分布對結果也有影響。有研究表明,不同粉碎方式導致樣品的粒度大小及體積累積分布差異明顯,但總體差異在可接受范圍內(張森等,2015),過濾法也有同樣的粒度問題(郭萍,2004;王仁華等,2000),另外,小粒試樣黏附于抽濾器壁上會致結果反而升高,因此濾袋法結果可能更接近標準理論值。鑒于測粗纖維含量是概略方法,應嚴格執(zhí)行公認方法的操作條件或步驟,所以試樣粒度應與過濾法一致為適,制樣時應選擇1 mm的篩。
2.2 濾袋因素對粗纖維含量的影響 在檢測粗纖維時,每次要做空白濾袋實驗,采集了19次空白濾袋的校正系數(shù),均值為0.9846±0.0036,RSD為0.37%,大部分在0.98左右,個別在0.97左右。假設空白濾袋的校正系數(shù)為0.9846或1時,粗纖維含量計算結果見表2,相對平均偏差顯示,高含量時,不同校正系數(shù)引入的誤差較小,反之則較大。因此對同一批濾袋,經(jīng)多次檢驗后可確認空白濾袋的校正系數(shù)為一個常數(shù),但不宜忽略。
表2 空白濾袋校正系數(shù)對粗纖維含量的影響
對濾袋法,在分析結果計算中是否引入空白濾袋的校正系數(shù),有引入的(AOCS Standard Procedure Ba 6a-05,2009),也有不引入的(DB12/T 963-2020,2020)。引入空白濾袋的校正系數(shù)概念其目的主要是扣除濾袋灰化或干燥質量變化對結果的影響,同時也可作為選擇濾材的依據(jù),當校正因子C小于1時,校正因子有效,可參與計算,C大于1表示試樣粒子從濾袋中流出浸入空白濾袋中,可能是濾袋孔徑過大或封口不嚴,任何纖維粒子從濾袋中流失可導致錯誤結果??赏ㄟ^提高濾袋的目數(shù)或減小濾袋的孔徑,從而保證實驗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
2.3 精密度實驗 選擇各類飼料及原料,涉及畜禽類、水產(chǎn)類、實驗動物等配合飼料,高纖維和低纖維的飼料原料,分別用濾袋法和過濾法檢測,檢測結果見表3,結果提示,濾袋法的相對標準差在0.65%~6.46%;過濾法的相對標準差在0.09%~3.92%。GB/T 6434-2006標準資料性附錄中所列7種試樣的重復性變異系數(shù)(RSD)在1.3%~4.2%,本實驗濾袋法除1例可能因為含量略低,RSD偏離外,結果重復性滿足國標要求;過濾法采用的是半自動儀器操作方法避免了轉移步驟,也減小了分析誤差。
表3 重復性實驗結果
2.4 準確度實驗 采用已知粗纖維特性值為4.08 g/100 g的飼料質控樣,其特性值區(qū)間為3.36~4.80 g/100 g,用濾袋法和過濾法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見表4,濾袋法和過濾法的回收率分別為93.14%和84.31%,相對標準差為3.66%和1.82%,檢測結果均落在特性值區(qū)間內。濾袋法的回收率高于過濾法。
表4 回收實驗結果
2.5 濾袋法與過濾法比較 濾袋法在飼料粗纖維檢測中應用的標準方法尚未頒布,所以在本實驗研究中均以過濾法為佐證,表3中兩組數(shù)值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選擇0.05,即P<0.05時,差異存在顯著性,結果見表5,t(-0.0720),P(T<=t)=0.9436,濾袋法與過濾法檢測結果差異不顯著;兩組數(shù)值相關系數(shù)為0.9976,濾袋法與過濾法檢測結果關聯(lián)性好。因此,濾袋法適用于相關飼料及原料中粗纖維的檢測。
表5 t-檢驗成對雙樣本均值分析
濾袋技術(FBT)是一種簡便易行、高效準確的分析技術。該項技術目前應用于飼料中粗纖維(CF)、中性洗滌纖維(NDF)和酸性洗滌纖維(ADF)的測定(張麗英等,2001)。本實驗研究提示,濾袋式纖維分析儀檢測粗纖維具有以下特點:(1)分析操作更為簡便、快捷。采用濾袋技術,試樣在濾袋中完成酸堿消煮、洗滌和過濾等步驟,最為關鍵是解決了坩堝過濾試樣易堵塞的痛點,其固體截留在袋內,酸、堿消煮液自由出入,省去了抽濾,簡單壓濾即可。適用于批量檢測,24只濾袋可以同時放入消煮鍋中,同時檢測22份樣品,2份濾袋空白,坩堝式儀器法同時可做4份樣品,2份空白。(2)精密度和準確度高。當采用濾袋技術時,消除了分析人員因操作繁冗、樣品過濾轉移損失等引起的偶然誤差,分析人員稱樣封口后,只需認真按照操作規(guī)程進行,就可一次獲得準確和重復性好分析結果。且其分析結果與標準方法(過濾法)結果相吻合。(3)分析成本低。節(jié)省勞動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樣品處理過程可以無操作人員值守,批量檢測更顯優(yōu)勢,分析每個樣品的勞動力成本可減少50%以上。節(jié)省試劑成本,盡管酸和堿試劑用量增加,一般一個消煮鍋內加試劑2~3 L,但平均到每一樣品中,消耗體積為90~140 mL,則與標準法所耗試劑用量150 mL相當,且無需消泡劑和酸洗硅藻土。
通過實驗,濾袋法與過濾法間的一致性得到充分驗證,并且國際上已有濾袋技術及相關儀器應用于粗纖維的檢測。因此,濾袋式纖維測定法可作為國標法檢測飼料中粗纖維含量,其他適用范圍有待進一步實驗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