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娜貝蘇
作家畢淑敏,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及中年。
她說,中年階段的自己,不再豆蔻年華人面桃花,不能無憂無慮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即便躊躇迷茫,畢淑敏說:“思前想后,我依然懇請延長我的中年階段,因為這是我最勇敢的時刻?!?/p>
人到了中年,扛得起責任,也依舊有所追求。于歲月中將自己打磨成一塊溫潤的玉,沒有棱角,卻有光芒。
曾看過一個叫做《秋田》的電影,英文名字叫“T h e Fall”。它把人生分為四個季節(jié),而中年,是秋。
秋,是安靜,是收獲。中年的我們,褪去青澀,收起莽撞,來到了人生中最成熟的時刻。
而“Fall”在英文里,還有個意思是“下墜”。
人生走到三四十歲,精力、體力都在逐漸減退,往前時躊躇,往后沒有退路,難免進退失據(jù)。
作家連岳有位讀者,說自己多年來一直從事沒有什么技術(shù)含量的工作——在工地上做過工,當過廠子里的保管員,做過工程公司的采購員。如今年過四十,依舊不上不下,看不到前途。讀者為此陷入了抑郁,憎惡自己平庸,內(nèi)疚沒給妻兒更好的生活。
但連岳卻為這個故事做出了不一樣的解讀。
他說,像你一樣按部就班、踏實生活,也是人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澳芰亢艽螅p松完成人生任務,的確令人羨慕;但許多能量不大的人,艱難困苦地完成人生任務,才更令人感動?!?/p>
人到中年才明白,普通人的勝利是夾雜著艱難的戰(zhàn)勝。
于生活,中年人慢慢從寬闊的平原,走進了人生的小徑。不再能無事一身輕,但卻有了永遠的羈絆和奮斗的理由。
于家庭,中年人是父母的堅強后盾,也是孩子的守護神。中年人最大的勇敢,是櫛風沐雨,以平凡之軀撐起一方煙火;中年人的歲月靜好,是父母尚在,稚子年幼,一切可期。
所以,延長中年就是延長我們最能奉獻,亦最能享受的 時光。
此時,只有相聚相守,沒有離別的哀愁。此時,當我們歸家卸下一身風雪,依舊能有幸福與溫暖迎面相應。
導演王潮歌曾說:“12年是一個輪回。到了36歲,家庭、工作、生活都趨于穩(wěn)定,人也截然分為兩種:一種是重復36歲,另一種就是開始尋找新的人生。
“有些人‘死’于36歲,不是肉體的死,是倦怠、焦慮、沉默,對于生活沒有熱望?!?/p>
我有位朋友,傳媒專業(yè)碩士畢業(yè),經(jīng)過層層選拔,進入一家知名報社當記者。每次聚會,朋友都會難以遏制地流露出驕傲的神色。
五年過去了,朋友守著舊崗位,渾噩度日,從未想過更新自己的思維與能力。結(jié)果,當新媒體風潮刮過來,朋友所在的報社倒閉,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依托,到了40多歲,生活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人到了一定年紀,越來越少兩樣東西:一是時間,二是 勇氣。
許多人以“時間不夠”“年紀太大”為由,放棄了自我提升,也逐漸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他們覺得人到了中年,只能被壓在現(xiàn)實的大山下,因而學會了對生活俯首稱臣。
而有些人,卻一直心懷勇氣,所向披靡,不斷刷新著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
張涵予44歲前一直飾演一些無名小角色,到了不惑之年,依舊寂寂無名。
旁人笑他:“都這把年紀了,還做什么夢?”他也笑笑:“唐僧取經(jīng),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終能修成正果。”
終于,他等到了《集結(jié)號》中的谷子地一角,一炮而紅,多年逐夢,最終如愿。
作家馮唐,做過醫(yī)生,當過企業(yè)高管,寫過詩,出過書。旁人羨慕他光鮮的履歷與頭銜,他卻說只是因為自己從未放棄過對生活的追求與熱望。
很喜歡這么一句話:變老并不是一件悲慘的事,心老了才是走下坡路的開始。
想要生命有更多可能,就要留住自己的好奇心,保持自己的求知欲。人生后半程,更要經(jīng)營好自己的技能,拓寬自己的思維和眼界。
只有不斷更新、重啟,才能不斷增強生命的韌性,迎來嶄新的自己。
中年人生,有孤獨無助,但相比即將到來的老年,依舊是生命最豐饒的階段。
前半生,我們行路、讀書、閱世,為生命積蓄能量;人生后半程,要繼續(xù)投資自己,延長最有價值的中年階段。
無論歲月如何流逝,花在自己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才是前行路上最大的底氣。
《呂氏春秋》里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被钏L流所以不腐朽,門軸常轉(zhuǎn)所以不被蟲蛀。
到了中年,身體各項機能都在走下坡路,尤其要保持運動的習慣。無論是瑜伽、跑步還是有氧操,一定要動起來,才能把身心都調(diào)試到最佳狀態(tài)。
有句話說,“你必須精力飽滿,才能經(jīng)得住世事刁難”。中年以后,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一切美好才能有后續(xù)。
人們常說,摧毀一個中年人,實在太容易了: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一個生病的老人,和一地的雞毛蒜皮。
中年以后,人生似乎進入了“困難模式”,人的脾氣往往也隨著壓力變大而逐漸增加。
但生活越是兵荒馬亂,越是要擁有平靜面對的能力。要知道再棘手的問題,靜下心來自會有答案;解決不了的事情,時間自會做出安排。
控制情緒,養(yǎng)好心態(tài),就是在延長生命。心無掛礙,平靜如水,生活自會許你清歡與靜謐。
賈平凹曾在書中寫道:“人的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沒有月輝。”中年人生,平淡而無趣,我們要為自己的靈魂尋到一塊棲息地。
葉嘉瑩先生一生醉心詩歌,詩詞的韻律,幫她過濾掉人世間的風霜;楊絳先生終生不離閱讀寫作,文字的瑰麗,助她走過人生的苦難。
內(nèi)心豐盈、靈魂飽滿的人,自然無懼歲月風霜,亦不會囿于繁瑣的生活日常。任憑外界如何喧囂,自足自在的人,才能得到生命最溫柔的饋贈。
梁實秋曾寫過這么一段話:“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卣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折子戲,只因到中年才能真正懂得戲的內(nèi)容。”
人生半坡的中年人,看過千般風景,閱盡世間百態(tài)。一路走來,認過慫也服過輸,最終也一步步活成了萬能的自己。
不再有奢望,卻始終有承擔;心有所憂,卻始終勇敢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