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 祁
黨的二十大報告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專章部署法治建設,明確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此為指引,探索“小切口”“小快靈”的立法實踐,堅持針對問題立法、立法解決問題的原則,聚焦人民群眾關心關切,以良法促善治。通過立法對紅色文化資源有效保護利用,是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舉措,也是堅定文化自信、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治途徑。
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地方立法是各省或設區(qū)的市依據上位法,在“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原則下,立足當地實際,有針對性、實效性開展試驗性立法。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有助于促進地方歷史文物保護利用領域立法實踐,有助于建立健全地方文化領域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法律體系,更有助于強化紅色文化在革命、建設、改革等歷史時期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鮮明特征,對國家文化領域立法發(fā)揮“拾遺補缺”的作用,真正打通文化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通過立法使紅色文化資源和其中蘊含的精神能量,成為增進當地民生福祉、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新引擎,這既與國家文化領域立法體制改革方向相契合,又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民主法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地方立法是部分文化大省普遍采取的成功做法。例如,我國最早的市級地方紅色立法始于2001年6月通過的《延安革命遺址保護條例》,隨著保護范圍的擴大、保護管理措施的完善、利用傳承的發(fā)展,該條例歷經兩次修正、修訂。省級地方紅色立法則始于2019 年10 月1 日起施行的《山西省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條例》,該條例確定紅色文化遺址分級保護制度,并確立紅色遺址實行保護責任人制度。隨后,山東、上海、河北、四川、湖南、貴州、河南、陜西、重慶、福建等地施行紅色立法。這些立法各有側重,有的側重紅色資源的保護傳承,有的側重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有的側重紅色精神遺產傳承,有的側重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展。
黑龍江是一方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紅色沃土,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紅色精神振奮人心。不僅包括物質文化層面的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場所設施、紅色文物文獻,還包括非物質文化層面的黑龍江“四大精神”等。這些紅色資源的保護傳承需要通過法治得以“保駕護航”。近年來,七臺河、牡丹江、哈爾濱三市先后開展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立法工作,在學習借鑒國內其他地區(qū)紅色法規(guī)條例結構、內容基礎上,設計出切合本地實際的法律文本,成為服務當地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發(fā)展的重要支撐。
2019 年8 月1 日起施行的《七臺河市東北抗聯文化遺存保護利用條例》是全國首部東北抗聯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地方性法規(guī)。該《條例》按照有效管用、突出特色、堅持問題導向原則,明確了保護范圍,新建、修繕、維護東北抗聯文化遺址和紀念設施應履行的報批手續(xù),東北抗聯文化遺存日常管理責任人等。重點回應東北抗聯文化遺存認定責任等社會關切?!稐l例》的實施現已納入當地人大執(zhí)法檢查的議題,成為依法履行監(jiān)督職責的有力準繩。
2021 年3 月1 日起施行的《牡丹江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條例》為該市保護紅色文化資源、擦亮紅色文化品牌、促進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法律依據。該《條例》規(guī)定的主體職責完整、分工明晰,既有政府主體,又設有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這一輔助主體,為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工作提供咨詢、論證、評審意見;還確定保護責任人這一直接責任主體;兼有多元職責主體的優(yōu)勢。另外,從多方面規(guī)定鼓勵對當地紅色文化遺存進行合理利用。
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哈爾濱市東北抗聯文化保護傳承條例》將立法重點放在東北抗聯文化和抗聯精神保護、傳承上。這部法規(guī)打破固有紅色文化保護立法框架體系,將東北抗聯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作為重要內容納入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考核評價體系。對東北抗聯革命文物名錄及其范圍進行規(guī)定,同時對該名錄建議名單提出、核定公布等程序予以明確。從意識形態(tài)方面對相關從業(yè)人員進行規(guī)定,明確抗聯文化宣傳、教育、展示路徑及要求。
堅持黨的領導,堅定正確政治方向。黑龍江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立法的重難點問題涉及體制機制。因此應在立法中堅持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新時代立法工作格局,健全和完善立法機制,扎實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應依法立法,提高紅色立法質量,充分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為全省振興發(fā)展提供法治保障。
實施開門立法,匯聚各方聲音意見。七臺河、牡丹江、哈爾濱三地先后出臺的紅色立法是統(tǒng)籌紅色文化資源的保存與保護、東北抗聯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是國內較早以紅色遺址、紅色精神資源保護與傳承為主題的地方性法規(guī)。這將為省級層面紅色文化立法提供有效參考。如《七臺河市東北抗聯文化遺存保護利用條例》在發(fā)布實施前,先后于2018 年12 月、2019 年3 月在哈爾濱、七臺河兩地啟動立法專家論證會或座談會,在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形成條例草案。立法走出立法機關大門,開到基層和群眾身邊,體現了七臺河市人大常委會對民主立法,開門立法的重視,也確保了抗聯文化遺存立法的“小切口、立得住、真管用”。
加強法律實施,用好用活紅色資源。紅色文化保護法規(guī)的制定和完善,要明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職責。在落實經費保障前提下,使負責紅色資源梳理認定、保護管理、展示宣傳、科學研究、文藝創(chuàng)作、旅游開發(fā)等部門相互配合協(xié)調,形成有序分工,讓法律、法規(guī)、條例在實踐中發(fā)揮效能。加強紅色文化司法工作,依法審理各類涉及紅色文化資源的案件,嚴懲盜竊、盜掘、損毀、倒賣、走私革命文物犯罪,嚴懲侵占、破壞、污損革命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犯罪,依法追究侵害、歪曲、丑化英烈行為人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以生動案例加大釋法普法力度,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讓每個人都成為紅色基因傳承與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