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和我們所熟悉的一線城市環(huán)境不同,下沉市場的馬路上常見的不僅有自行車和私家車,摩托車、三輪車也是主流,年輕人上班通常不過十幾分鐘路程。街道兩旁的店面以夫妻店為主,少見連鎖門店和中大型超市,而路邊攤隨處可見……
在這片希望之地,圍繞著10億人迥異的思想、認知、生活方式、作息習慣,傳統(tǒng)的商業(yè)模式都值得被重構(gòu),再造而出一個新的世界。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眲?chuàng)業(yè)維艱,下沉市場的創(chuàng)業(yè)更是一場持久戰(zhàn)。
真正的中國,藏在下沉市場里。我國三線以下城市人口占總?cè)丝诘?0%,在300個地級市,2800個縣城,4萬個鄉(xiāng)鎮(zhèn)和66萬個村莊的土地上,大約有10億人,在這里消費、生長。
這么多下沉市場里的“隱形冠軍”浮出水面,也有這么多下沉市場的研究報告發(fā)布,但直到今天我們對這片廣袤的土地,依然有很深的誤解。
比如,很多互聯(lián)網(wǎng)APP在向投資人或客戶“秀肌肉”時,依然在強調(diào)它的一、二線人群份額占比。比如,很多人創(chuàng)業(yè)之初,依然喜歡先錨定一、二線市場,再試圖向下沉市場滲透。
在我看來,這都是錯誤的思路。從創(chuàng)業(yè)第一天起,如果能錨定更廣袤的市場,就不要只盯著所謂的高凈值市場。如果你能錨定10億人的心智,就不要只惦記著一小部分人的口袋。
我覺得,做好下沉市場的前提是:不要再用“下沉市場”這四個字,定義下沉市場。因為下沉市場是一個非常粗糙的概念,地級市、縣城、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南方、北方、沿海、內(nèi)陸,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習慣、消費習慣有著巨大的差異。而地域差異也不僅僅只有南方、北方的差異。
下沉市場的真正叫法應該是“分級市場”。做好下沉市場的根本,是要千域千面、因地制宜地設計營銷策略。
我的這篇文章,是在尊重差異的同時,嘗試梳理出下沉市場的共性,找到下沉市場里的“最大公約數(shù)”。
很多人以為,殺入下沉市場最大的障礙是價格問題。帶著這種想法的企業(yè),往往鎩羽而歸。比如喜茶的喜小茶、京東的京喜拼拼。
很多在一、二線城市以質(zhì)優(yōu)價廉打開市場的品牌能拿到低價,是因為在一、二線市場擁有大量的客流量。
一些在一線市場拿到投資的創(chuàng)業(yè)者,他們殺入一個行業(yè)時的共性方法是依賴用戶補貼、低價快速獲客,瞬間產(chǎn)生很大的訂單量。而這個訂單量會反向降低供應鏈生產(chǎn)成本。對于工廠而言,單子越多,成本越低。成本越低,賣得越便宜。賣得越便宜,越容易贏得更大的市場,最終形成生意的正循環(huán)。
但在小城鎮(zhèn)里,很多店沒有那么大的客流量,大品牌沒辦法用這種方法拿到足夠低的價格。而且,很多主打性價比的一線品牌,它們的便宜是建立在品牌溢價基礎上的。
比如優(yōu)衣庫,是一個國際大品牌,找陳坤、倪妮這樣的大明星代言,門店又開在市中心最奢華的商場里,所以69元一條打底褲,在一、二線城市的人們看來,才顯得格外便宜。
但在下沉市場,優(yōu)衣庫的知名度遠不如海瀾之家和七匹狼,69元一條打底褲不是便宜,而是宰客。
不僅如此,就連大品牌引以為傲的品質(zhì)感,在下沉市場,往往也趕不上“地頭蛇”。
很多連鎖餐廳進入下沉市場常常會吃癟,就是打不過夫妻店。夫妻店的菜很可能是老板他三叔從鄉(xiāng)下運來的,用的雞肉是鄉(xiāng)下老家散養(yǎng)的,不僅新鮮,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一切主打性價比模式的品牌進入下沉市場后,殺傷力立刻減半。便宜只是進入下沉市場的入場券,絕不是撒手锏。而且,下沉市場每個地域本身就存在不同的消費分層。這里面是有大量富人的,這群人才是下沉市場的高消費主力,只不過他們和一、二線城市的白領、金領和老板們的消費觀念不太一樣。
你去縣城街上看,就會發(fā)現(xiàn)奔馳、寶馬、凱迪拉克并不少,有人會喝一兩千元一斤的茶葉,有人在美容店一次充1萬元的會員卡。
這說明,真正的高消費,在下沉市場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并不是個案。只是下沉市場的高消費階層是誰,他們會被什么打動,是你并不了解的事情。
如果你在縣城的商業(yè)街上逛,你很可能時不時就能看到一些仿牌。他們抄襲一、二線大牌的品牌名、包裝風格,甚至連產(chǎn)品和服務幾乎都一樣,只是價格更便宜。即便明知這些門店是仿牌,顧客依然不少。
基于這些現(xiàn)象,很多人認為下沉市場的人們是不太看重品牌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下沉市場的人們也注重品牌,但他們對品牌的理解和一、二線城市人們對品牌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我認為,越下沉的市場,品牌越等同于大牌。對有些下沉市場的消費者而言,品牌代表了身份、可靠。但對一、二線城市用戶而言,品牌不等于大牌,品牌是一種個性和品位的表達、是某種價值觀的取舍。
對于下沉市場的居民而言,他們買了海瀾之家而沒有買無印良品,很可能是覺得海瀾之家質(zhì)量更好。但對于高線城市的居民而言,他們買無印良品而沒買海瀾之家,是因為無印良品代表了他們的生活哲學。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是因為下沉市場是一個熟人社會,彼此之間的影響更深,大家的消費觀念會趨同。而在一、二線城市,消費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是多元的,很多時候沒有所謂的最好,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在北京,前幾年特別流行“加拿大鵝”這個羽絨服品牌,但當穿這個品牌的人四處撞衫時,大家就開始自覺地把自己的大鵝塞到衣柜里落灰。但如果在縣城,情況可能完全相反。如果小區(qū)里幾個科長夫人穿了一件亮眼的名牌大衣,那么整個小區(qū)里的女士都想入手一件。因為如果別人都有你沒有,往往意味著你低人一等。
在北上廣,大家追求的是“人無我有”。在小城鎮(zhèn),大家往往追求的是“你有我也得有”。
在縣城,一個人可能開著六七十萬元的寶馬,卻穿著19.9元的家居服;在2萬元的書桌上,很可能擺著一盒叫心相印的紙巾。
下沉市場的用戶不是不看重品牌,他們是對某些品類更在意品牌,某些品類不在意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家具品類,下沉市場的人格外重視品牌。北上廣這樣的城市是生人社會,你的家里很少來外人,家對你來說是一個私密場所,你的裝修布置更多是為了悅己。
而下沉市場是熟人社會,家里經(jīng)常會來客人,這里生活的人,更可能為了面子需求而裝點自己的家??蛷d里電視的尺寸、沙發(fā)的品牌、書架,這些是他們尤其看重的東西。
想讓下沉市場的用戶甘愿為品牌付出高溢價,你要研究這里的“面子生意”。
一些報告說,小鎮(zhèn)青年是下沉市場未來的消費主體。在我看來,這是個偽命題。
下沉市場人口外流嚴重,縣城、小鎮(zhèn)、村里的青年,大多散布在各大一、二線城市,或是在外務工,或是在外上學。
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一個工薪家庭誕生的小鎮(zhèn)青年,很可能是北上廣寫字樓里的Mike,或是宿舍里的老三,只有過年那幾天回老家時,他才會變成親人口中的大鵬。即便那一個小鎮(zhèn)青年學業(yè)倒數(shù),考不上大學,擠不進大公司,他可能也選擇了外出務工,如富士康工廠、一線城市的外賣員。
常年留在下沉市場的人,大部分其實是中老年人和孩子。青年人,只是下沉市場里的“游子”。
真正留在老家的小鎮(zhèn)青年,極度兩極分化:
一種是家里有些背景,可以進入當?shù)伢w制內(nèi)的人。他們在外地上完大學后,一般回老家進了銀行、電力局、學校,或是接手家里的生意,屬于當?shù)氐摹案欢比后w。
另一種年輕人是鄉(xiāng)村娃,他們往往中途輟學、沒法靠學業(yè)謀一份未來,但是靠著技術(shù)或一身體力,打拼到了城里。對于他們而言,這已經(jīng)算是一種人生的勝利了。
真正長期在下沉市場生活的,其實就是中老年人和孩子。小鎮(zhèn)青年只是很小一部分,很難成為下沉市場的消費主體。主要消費力也不可能是老年人,雖然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在逐漸加劇,但目前大多數(shù)中國老人依然是不舍得給自己花錢的。
下沉市場真正的主力消費群體其實是35—50歲的群體。這群人大多是當?shù)氐闹袌匀后w,他們的錢主要用于社會交際、子女教育、孝敬老人、生活用度,抓住了他們其實就等于抓住了下沉市場的半壁江山。
這些中年人里,往往男士負責掙錢,女士負責花錢。除了買車、購房這些大宗開銷,女士幾乎掌握了所有家庭收入的支配權(quán)。她們把大部分錢花在子女教育、日常生活以及讓自己變美這件事上,偶爾心情好了才會給老公買條皮帶。而男士的大幅花銷,主要圍繞社交,比如商務宴請、日常的禮尚往來上。
想要做好下沉市場的生意,你一定要搞清楚,是誰拿捏了下沉市場的消費主動權(quán)。籠絡好他們,你才有可能在下沉市場把生意做大。
地緣性套利理論,最早是俄羅斯一個投資機構(gòu)D S T的合伙人Alexander Tamas提出來的,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不同地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獲取利益。
這個理論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常用。百度最初學習的是Google、阿里看到eBay火了復刻出了淘寶。這讓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以為,一、二線市場驗證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方式,可以經(jīng)過簡單改良,在下沉市場不斷復制。
很多一、二線市場剛火起來的項目,大家覺得成熟了,但復刻到下沉市場卻慘敗。比如,劇本殺、貓咖、盲盒、呷哺呷哺……
尤其是呷哺呷哺,你可能覺得它很適合下沉市場業(yè)態(tài)。因為它的客單價很低,主要靠產(chǎn)品驅(qū)動,不重服務,整個模式非常輕。呷哺呷哺能在一線火,因為一線居民的生活方式是注重效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疏離。在沒有打擾的環(huán)境下,產(chǎn)品又很便宜,顧客反而覺得很自在。所以,“一人食”的餐飲場景是成立的。但在低線城市,大家所謂的“下館子”還是一種社交行為,那里幾乎是不存在“一人食”場景的。
下沉市場的人們跟一線城市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審美,甚至是對于同一件事的認知都是迥異的。你想把一線城市成熟的業(yè)態(tài),直接復刻到低線城市,往往難以成功。這是地緣性套利不好用的第一個原因。
地緣性套利不好用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信息差依然存在。
當一個大品牌在一、二線市場獲得成功,想進軍低線市場時,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品牌力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強。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上,地域與地域之間的信息差,遠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我有一個朋友,要選一套高端品牌家具裝修別墅。在我們內(nèi)心中,能配得上別墅的家具品牌,至少是華意空間、銳馳這樣的。但我朋友跟他在黑龍江一個縣級市的家人聊天時,他的哥哥很詫異地問:“為什么不買索菲亞?”
在一線市場用戶眼里,索菲亞是一個偏中低端的品牌。但他哥哥認為索菲亞是高端品牌。因為索菲亞在哈爾濱有一個特別大的旗艦店。在哈爾濱人民眼中,高端家具品牌就等于索菲亞。
所以,我想對所有進軍下沉市場的高線品牌說一句:不要把地緣性套利當捷徑,常懷敬畏之心,你才有可能讀懂下沉市場。
想要開辟下沉市場,最重要的是理解下沉市場的人情社會。這點高線城市和低線城市有很大的差異。
比如,北上廣工作的人很少給領導送禮。因為北上廣的職場人跳槽頻繁,一年后不是你離職就是你的直屬領導離職。
但在一個低線城市,你畢業(yè)入職的領導可能就是你這輩子的領導。你的工作、生活,你的一切都會跟他產(chǎn)生盤根錯節(jié)的交集。
下沉市場的這種人情社會氛圍,也影響著企業(yè)的經(jīng)營模式。
比如,海底撈這樣的品牌,品牌力強、供應鏈強大、服務極致,進入低線市場會順利嗎?我覺得不會太樂觀。
首先,海底撈最大的優(yōu)勢是服務好,但你回想一下你老家的那些餐廳,老板和客人幾乎都認識,甚至是朋友。他們不僅可以在結(jié)賬時給你抹個零,甚至還能幫你代收快遞,幫你看會兒孩子。海底撈的服務再極致,也無法切斷他們的人情紐帶。
其次,產(chǎn)品品質(zhì)。在小城市,我可以買到剛打出的活魚、大蝦、螃蟹。如果你談性價比,你的價格沒法跟某個餐飲老板他叔農(nóng)場里的羊肉價格比,也沒法跟他二舅菜園里的進貨價比。
在下沉市場里,人情生意不是簡單的情感捆綁,人情不僅可以搞定產(chǎn)品品質(zhì)、搞定成本進貨價,甚至可以實現(xiàn)你意想不到的極致服務。
想要做好服務,你得明白一、二線定義的服務好和下沉市場定義的服務好,不是一種好:一、二線市場定義的服務好,是指在盡量不打擾你的情況下把事辦了,而下沉市場定義的服務好,是你要像幫朋友一樣幫我。
比如,在北京開一家面包店,你經(jīng)營的重點是做好產(chǎn)品,再給服務員一套SOP(標準作業(yè)程序)流程。而在下沉市場里開面包店,你得知道常買面包的顧客叫啥名、他的口味偏好是什么、偶爾幫他預留個面包……做到這些,你的營業(yè)額才會上來。但如果你在一線城市私自這么做,可能會被顧客認為是種騷擾。
出現(xiàn)這樣的差別,是因為下沉市場的地域很小,是一個熟人社會。而一、二線市場,是一個生人社會。
在一、二線城市做生意,你更多的是要尊重別人的隱私,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基礎上,把服務標準化。在下沉市場做生意,不能只追求專業(yè)和標準,還要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人情味,要賦予下沉市場的加盟商、店長、員工更多的權(quán)力。
想在人情社會里做生意,你要迎合人情社會,調(diào)整自己的服務模式。
縣城的人們很少打滴滴,因為大家出門攔車很方便,但城際順風車卻很多。有些小青年從村里去市里逛街,坐的不是大巴車,而是能從家門口就捎上你的順風車。
這些順風車司機很多是專職拉活的,他們在滴滴和哈羅接完單后,會直接把用戶導入自己的微信群里。但在一線城市開順風車的司機,很少有人把業(yè)務做得這么極致。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而是因為高線市場和下沉市場的社會形態(tài)是不同的。
高線市場是生人社會,大家是U盤式關系——用完即拔,人們希望維持在弱關系里。但下沉市場是熟人社會,你說你住哪兒,司機很可能會有家人、親戚跟你住同一個小區(qū),大家默認是鄰里、老鄉(xiāng)關系??邕^平臺做生意,在司機看來是正常又高效的。
下沉市場做私域的好處是: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人們,接觸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間更多,他們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注意力資源,經(jīng)常屏蔽社群和朋友圈。但是,縣城的人們有大量的空閑時間,他們很多時候沒有必要屏蔽誰。大家的關系網(wǎng)比較簡單,能分散注意力的信息比較少,私域的觸達效率就更高。
有意思的是,在下沉市場的企業(yè)做私域,用企業(yè)微信的人并不多,大家更愿意加微信。但你去一些高線城市的大牌門店,比如香奈兒、蘭蔻這樣的門店,導購都會讓你加企業(yè)微信。
這是因為大品牌要做私域的系統(tǒng)化管理,要用到企業(yè)微信的很多功能。尤其是當老員工離職,新員工可以一鍵獲得老員工的客戶。
而且,高線城市的顧客加企業(yè)微信沒有心理障礙,低線城市的人加微信沒有心理障礙。因為高線城市里的人,覺得企業(yè)微信只是一個賬號,而不是一個人,他不會有被窺私的擔憂。而低線城市里的人,不想加一個冷冰冰的還經(jīng)常找不到人的賬號。
提到口碑營銷,大家會想到小紅書種草、抖音種草,用KOL(關鍵意見領袖)發(fā)布的內(nèi)容來影響消費者的決策,很多一、二線品牌的口碑發(fā)力點是在網(wǎng)上。但在下沉市場,你的口碑發(fā)力點更多要放在線下。
口碑本質(zhì)上是信任關系的變現(xiàn)。而在小城鎮(zhèn),大家相互之間都有點沾親帶故。假如你表哥的同學在縣里開了一家母嬰店,這個店主的帶貨力,可能要遠遠大于線上的KOL。
所以,在下沉市場,店長往往就是當?shù)氐腒OL,所有買過產(chǎn)品的用戶,也更容易變成品牌的KOC(關鍵意見消費者)幫你帶貨。
如果說在一、二線市場做口碑營銷,需要撬動網(wǎng)紅們的粉絲關系,那么在下沉市場做口碑營銷,核心就是驅(qū)動熟人關系,讓這些人通過口口相傳,幫你完成用戶裂變。
在河南豫北地區(qū),有一個叫敬茶品沫茶飲品牌就是靠拉攏縣城里的熟人關系,做用戶裂變。
他們給復購次數(shù)比較多的客戶,單獨建了一個VIP群。VIP顧客可以長期享受第二杯半價優(yōu)惠,如果他帶朋友來買奶茶,只要不超過5個人,每個朋友都可以贈送一杯。這種轉(zhuǎn)介紹活動,不僅讓老顧客很有面子,也讓新顧客免費嘗了鮮,很自然就能形成口碑裂變。
在廣東汕頭的東星村有一家咖啡廳,雖然開在村里,但它最高的日營業(yè)額能達到1萬元,而多數(shù)村鎮(zhèn)的咖啡廳日營業(yè)額不過千元,活不過一年。這家咖啡廳能在村鎮(zhèn)活得這么滋潤,是因為它的經(jīng)營模式跟一線城市的咖啡廳迥然不同。
比如,它的營業(yè)時間是從早上8點到晚上12點,而星巴克最多才開到晚上10點。之所以開那么晚,是因為村鎮(zhèn)里的娛樂場所很少,年輕人夜里想找個地方坐一坐,只能來這里。雖然叫咖啡,但它們不只賣咖啡,還賣鮮奶茶、茗茶、檸檬茶、氣泡水、酒水等。
這家咖啡廳的商業(yè)模式,在專業(yè)做品牌的人看來,定位是非常模糊的。但其實這種做法是符合下沉市場的消費習性的。因為下沉市場的娛樂場所和消費選擇很少,他們的消費需求、娛樂需求是沒有被充分滿足的。這就造成了很多生意業(yè)態(tài)有點混搭。
那些細分的專業(yè)品牌,其實并不一定適合下沉市場。
春節(jié)期間,我的團隊走訪了山西的一個縣級市,發(fā)現(xiàn)蜜雪冰城、益禾堂、滬上阿姨這樣的茶飲店很多都是縱深結(jié)構(gòu),前面點單,后面放置10到20個座位,幾乎每一家店里都坐滿了年輕人。
奶茶和咖啡同理,在低線市場做咖啡生意,你提供的場合和你的咖啡產(chǎn)品一樣重要。在相對貧瘠的消費選擇下,你能提供更多元的產(chǎn)品和服務,你就可以把咖啡的用戶,轉(zhuǎn)換成餐飲用戶、奶茶用戶、酒水用戶。這個用戶的轉(zhuǎn)換成本是相對較低的。
一句話總結(jié):高線城市是一個細分市場,低線城市是一個雜糅市場。
當我們進入下沉市場做生意的時候,我們在找準自身定位的同時,一定要充分考慮,這個生意可能產(chǎn)生的周邊需求都是什么。下沉市場的生意不是非黑即白的,更多可能是灰度的。
河南有一家叫代號7天的便利店,雖然叫便利店,但里面有快遞驛站,還賣蔬菜瓜果一類的生鮮產(chǎn)品。表面上它是一家便利店,實際上它雜糅了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可以算是一個便民綜合體。
低線市場看似龐大,但它被切割到每一個縣城、每一個村鎮(zhèn)之后,市場會非常小,你只做單一的細分品類,很可能支撐不了生意的存續(xù)。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們還做了一些調(diào)查。當我的同事問在縣城生活的親戚,會買什么品牌的服裝、給孩子買什么品牌玩具時,幾位親戚一臉茫然。
當提到購買金銀飾品時,他們立刻就會想到縣城商業(yè)街上老鳳祥。老鳳祥是縣城人們心中的大牌,是很多年輕人結(jié)婚買三金的不二之選。但在高線城市用戶的心中,老鳳祥其實是個有些落伍的品牌。老鳳祥之所以成為當?shù)氐拇笈?,是因為老鳳祥在當?shù)刈畲?、最火的商業(yè)街上,有一個氣派的門店。這個門店讓老鳳祥看起來非常有實力。
高線城市和低線城市人民,對品牌感知渠道有差別。簡單說,高線城市用戶對品牌的認知,更多來自線上的廣告轟炸。而低線城市用戶對品牌的感知,很多時候會被線下的商鋪樣態(tài)影響。
為什么在縣城,線下會比線上有更大的品牌效應呢?
因為高線城市通常有多個商業(yè)中心,以北京為例,就有三里屯、國貿(mào)、王府井、中關村等商業(yè)集群地。但縣城通常只有一個大的商業(yè)集群地,當?shù)赜悬c實力的商戶,幾乎都扎堆在這個商業(yè)中心里。
這就給當?shù)厝嗣駧砹艘环N錯覺:商業(yè)中心里的是大牌,商業(yè)中心外的是小牌。如果某個品牌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商業(yè)街上依然是“最靚的仔”,那它多半是大牌中的大牌。
商業(yè)的中心化,會帶來同類品牌的集群化。
比如在一些縣城里,賣電動車的通常會聚集在一條街上,開飯店的會扎堆在一起,賣化肥、種子甚至做婚慶的也是抱團出現(xiàn)的。
這種選址思路,在一些高線城市的企業(yè)看來是有點匪夷所思的。因為高線市場品牌的選址,很多時候要避開激烈的競爭。比如,同一家商場里通常只能有一家喜茶,只能有一家海底撈。
但對于低線城市商家而言,用戶已經(jīng)習慣了到一個地點一次性選到心儀產(chǎn)品。同類型、同品牌商家擠在一起的確會遭遇殘酷的同質(zhì)化競爭,但如果你特立獨行,不在流量的中心地帶,你可能連跟人競爭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的一名編輯春節(jié)回縣城老家時發(fā)現(xiàn),那里的美妝店80%以上都是護膚體驗店。你可以買一套護膚品,把產(chǎn)品寄存在店里,然后免費來店里接受美容護理。
她詢問了幾個店長后得知,一套護膚禮盒的價格基本上在450—500元,客人買一個套盒可以來店里做10次皮膚護理,一次護理至少要40分鐘起步。
從經(jīng)營效率和成本上看,這樣做似乎是不賺錢的。但她采訪的門店,有幾家都經(jīng)營了六七年之久,就算他們變化了地址,老顧客依然會跟著他們。
在很多下沉市場,產(chǎn)品和服務綁定得更緊密。
在高線市場做生意,可能更多地聚焦在打磨好產(chǎn)品上,追求的是盡量讓產(chǎn)品標品化,減少后端的服務,從而降低經(jīng)營成本。
但對于下沉市場而言,你要跟同行扎堆才能抓住縣城中心的流量,品牌之間的價格廝殺和同質(zhì)化競爭往往更加激烈。用戶買你不買別人的理由,很可能是一些更“軟性”的原因。比如,這個柜姐是不是介紹得更細致、是不是足夠親切。
下沉市場的成單率,人的成分會更重一些。對于很多店而言,雖然賺錢的是產(chǎn)品,但贏得客戶的卻是服務。
在下沉市場,經(jīng)營一切帶有服務屬性的品類,商家的服務范圍都可能遠遠大于售后手冊里的條目。
活躍在一線城市的品牌,往往通過線上的廣告轟炸來贏得人們的信任。
但當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營銷導致消費信息大爆炸,用戶已經(jīng)很難識別到底誰好誰壞、誰強誰弱。對在一線城市生活的用戶而言,他們更多會在小紅書這樣的平臺上主動檢索,尋找品牌真相。
相比一、二線城市的用戶,小城鎮(zhèn)的人更相信眼見為實。一個品牌能在最繁華的商業(yè)街上,開一家氣派的門店,往往比你在APP上買三天開屏廣告,更能讓人相信你的實力。
我們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像索菲亞、老鳳祥、海瀾之家這些在下沉市場被認為是高端的品牌,門店都非常大、非常氣派。
但在一、二線城市,地皮很貴,打造大門店的成本太高,很難通過門店來“秀肌肉”,展示品牌實力。小城鎮(zhèn)不僅地皮便宜,而且通常只有一條商業(yè)街,大門店被發(fā)現(xiàn)的成本很低,一個氣派的門店就是最好的廣告牌。
因此,當你變成城市地標的時候,一個小地方的居民很快就會形成共識,你是當?shù)刂?。這種眼見的體感,遠遠比你在央視投20天廣告更能讓他信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