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國福
牙周炎為臨床上常見的口腔病變,大部分患者是由于局部的因素致使牙周支持的組織發(fā)生炎癥情況。牙周炎主要是因細菌或其產物長期對牙周組織進行作用所導致的疾病,主要特征是形成牙周袋、牙槽骨吸收,臨床上>95%的患者屬于慢性牙周炎[1]。如不及時進行治療或者治療不當,會使牙齦炎擴散到牙骨質、牙周膜、牙槽骨。目前,伴隨醫(yī)療技術不斷進步,口腔種植的材料、技術也越來越好。牙周炎會導致患者牙齒出現(xiàn)缺損,給予患者種植修復技術進行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該技術具有較強的支撐力、較高的舒適度[2]。本文選取到本院診治的120 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采取種植修復技術治療對咀嚼功能、抵抗素水平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經醫(yī)學倫理會批準,選取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到本院診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2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每組6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齡22~56 歲,平均年齡(38.98±3.75)歲。研究組患者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齡23~57 歲,平均年齡(39.95±3.9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確診為慢性牙周炎者,簽署知情相關同意書,資料完整者。②排除標準:其他口腔疾病者,手術禁忌證者,肝腎功能疾病者,心理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修復方法治療。研究組患者進行種植修復技術治療:選擇美國的AEPTICO-227 種植機,Siloc 金屬活化機、Unixs 強力聚合機、德國ARTGlass 樹脂、法國烤瓷機、高頻鑄造機。進行治療之前需將術前的相關準備工作做好,比如檢查患者的口腔、常規(guī)的化驗等,且提取出分析模型,幫助患者進行全景數(shù)字化的X 線片拍攝。對骨骼的解剖結構和周邊牙周的情況綜合評判,再依照患者具體情況、種植義齒的修復原則對種植修復的方案進行制定。具體的操作過程需嚴格根據(jù)無菌操作的流程進行:采取3%的過氧化氫溶液清洗患者的牙周,且進行齦下刮治、齦上潔治,結束后再次進行清洗,使患者口腔的細菌水平降低。然后給予患者局部麻醉、消毒,在牙列缺少位置和牙槽嵴頂作一個切口,且在四周的牙齦溝作切口,分離骨膜和壓齦,再逐級擴大處理種植床,微創(chuàng)拔牙之后清洗牙窩,然后植入合適的種植體,上愈合帽,檢查植入體的領口和骨緣是否平齊,平齊后對位縫合粘骨膜瓣牙齦,將創(chuàng)口關閉。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種植成功情況:修復后6 個月、1 年和2 年,檢查種植體沒有感染、疼痛,種植體比較牢固、使用的功能良好表示種植成功,若反之為種植失?。?]。②比較兩組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牙周指標:修復后6 個月,通過自制的調查表對患者的咀嚼功能進行評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咀嚼功能也越好;牙周指標包括牙齦指數(shù)、近遠中骨吸收量。③比較兩組患者的抵抗素水平:于修復后1、3、6 個月檢測兩組患者的抵抗素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種植成功情況比較 修復后6 個月、1 年、2 年,研究組患者的種植成功率分別為93.33%、90.00%、8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75.00%、7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種植成功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牙周指標比較 修復后6 個月,研究組患者的咀嚼功能評分(1.24±0.35)分、牙齦指數(shù)(0.97±0.33)、近遠中骨吸收量(1.29±0.34)mm均大于對照組的(1.01±0.26)分、(0.56±0.24)、(0.62±0.17)mm,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牙周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牙周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的抵抗素水平比較 修復后1、3 個月,兩組患者的抵抗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6 個月,研究組患者的抵抗素水平(5.32±1.51)ng/ml 高于對照組的(3.16±0.28)ng/m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抵抗素水平比較(,ng/ml)
表3 兩組患者的抵抗素水平比較(,n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慢性牙周炎主要由微生物、病菌感染所致。慢性牙周炎疾病會損害患者牙周的組織,致使牙齒松動、脫落,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咀嚼功能。臨床通常給予慢性牙周炎患者種植修復技術進行治療,該技術具有舒適、穩(wěn)固、美觀等優(yōu)點,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臨床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修復后6 個月、1 年、2 年,研究組患者的種植成功率分別為93.33%、90.00%、8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75.00%、7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慢性牙周炎患者采取種植修復技術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種植成功率。究其原因,可能是種植修復技術和傳統(tǒng)的修復方法相比可確?;颊叩氖孢m性,且患者牙齒外觀較為完整,能有效減少損傷鄰牙的幾率,還有良好固位效果。以往的研究中認為慢性牙周炎會導致牙齒松動和牙槽骨吸收,進而會影響患者牙齒修復的效果。目前,伴隨口腔醫(yī)學的研究不斷進步,各種種植材料、技術的改進,使種植修復效果得到了提升[4]。且本研究結果中表明:修復后6 個月,研究組患者的咀嚼功能評分(1.24±0.35)分、牙齦指數(shù)(0.97±0.33)、近遠中骨吸收量(1.29±0.34)mm均大于對照組的(1.01±0.26)分、(0.56±0.24)、(0.62±0.17)mm,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種植修復技術可幫助患者有效改善咀嚼功能,且該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可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5]。慢性牙周炎的臨床特征是牙菌斑,與其他的原因影響致使牙周發(fā)生慢性的感染,從而易出現(xiàn)牙槽骨吸收的情況[6],臨床需給予重視。采取種植修復技術可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改善,加強患牙的美觀度、穩(wěn)固性、舒適度,有效修復患牙,進而改善患者牙齦指數(shù)、咀嚼功能[7]。對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炎癥進行有效控制后可使牙周的支持力增強,從而減少牙齒松動程度,加強牙齒的穩(wěn)定性,降低下頜運行位移,進而使患者的咀嚼功能得到改善,提升牙種植的修復效果[8,9]。同時,本研究結果還表明:修復后1、3 個月,兩組患者的抵抗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6 個月,研究組患者的抵抗素水平(5.32±1.51)ng/ml 高于對照組的(3.16±0.28)ng/m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因牙周炎癥刺激,會導致患者血液中單核細胞逐漸向牙周的組織遷移且分化成巨噬細胞,而單核細胞分化為巨噬細胞時牙周病變位置的抵抗素會隨著增加。牙周炎癥發(fā)展過程中患者的牙周病變位置會出現(xiàn)過量的炎性因子,而這些炎性因子會使牙周組織破壞加重,且還能使抵抗素上升[10]。牙周抵抗素增加會使破骨細胞出現(xiàn)分化,進而使骨質破壞速度加快,增加細胞間的粘附分子,進而使牙周局部炎癥情況加重,對牙周組織造成嚴重損害[11,12]。因此,種植修復技術治療慢性牙周炎遠期炎癥出現(xiàn)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治療過程中需給予足夠的重視。
總之,慢性牙周炎患者給予種植修復技術治療的效果較好,可增強患者牙齦健康的程度,使患者的咀嚼功能得到改善,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與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