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尚,王澤藝,孫炳明,陳旭
基于感質層次的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設計研究
劉維尚,王澤藝,孫炳明,陳旭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為了喚醒群眾對地域紅色文化的深層次共鳴,將感質理論引入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設計中,探究感質理論應用于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的設計策略。根據感質的內涵與特征,創(chuàng)構感質理論的三個層次。以傳承紅色文化、彰顯地域特色、滿足受眾情感需求為出發(fā)點,針對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設計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將感質理論融入其中,從感質意象要素提取、敘事場景營造、個體情感喚醒三個層次進行設計策略的探索。最后以河北省樂亭縣紅色人物李大釗為例進行設計實踐,對該設計策略進行實踐與佐證。將感質理論運用于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設計中,使之成為歷史情境和受眾情感的紐帶,能夠增加紅色文化的互動性,促成IP產品的人格化溝通,有效喚起群眾的深層次情感體驗與共鳴,從而承載地域文化,傳遞紅色精神。
感質理論;紅色文化;地域文化;IP;文創(chuàng)產品
2021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要把革命文化以及黨和人民在奮斗過程中形成的偉大精神融入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發(fā)展特色產業(yè),傳承紅色文化[1]。隨著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人們精神需求層次的提升,紅色文化成為我國提升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撐[2]。文化IP產品作為傳播紅色文化的載體,對其需求已不是單純地尋求功能性,而是更加注重文化認同感和情感體驗。許多地區(qū)選擇一些與當地紅色文化關聯甚小的物品進行無意義的復制模仿,這些同質化的文創(chuàng)產品不能吸引消費者的興趣,難以起到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意義。如何將地域紅色文化符號打造出一種有較高辨識度,能夠喚起群眾深層次情感體驗的產品,是紅色精神傳承過程中亟待思考的問題。本文通過創(chuàng)構感質理論的層次,探究感質理論融入地域紅色文化IP的設計策略,以IP產品為載體,為傳播地域紅色文化提供新思路。
地域紅色文化是在特定區(qū)域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沉淀形成的先進又厚重的紅色文化,以及優(yōu)秀共產黨人在該地域創(chuàng)造的對人民有深刻影響的優(yōu)秀文化。我國許多地域都有其獨到的紅色文化背景,都是極具發(fā)展?jié)撡|的文化IP。它們既存在共同的資政育人、承載歷史的特性,又存在獨特的區(qū)域文化差異性。不同地域的地理特點、思維、行為模式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烙印。有顯性的、有形的物質文化;也有隱性的、無形的經過長期情感積淀的非物質文化[3]。其中顯性層面是指物質文化的外觀層面,包括建筑文物、人物故里、革命舊址等方面。比如上海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樣建筑、延安寶塔山、北京陶然亭等,這使地域紅色文化更具獨特性和辨識度。隱性層面是指非物質文化的行為層面,包括歷史事件、紅色故事、相關人物的飲食風俗習慣等;精神層面,包括人格風范、紅色信仰、文化思想等方面。
“文化IP”是指一種存在于文化產品之間的鏈接融合,是具有高流量和高辨識度的文化符號[4]。我們正處于一個文化IP產業(yè)化盛行的時代,如何借助文化IP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情感價值來更好地設計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是設計師的一大挑戰(zhàn)[5]。文創(chuàng)產品作為文化IP的物質性載體,便于消費者深入地了解文化符號,使文化符號產出更高的附加值。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梁町將文創(chuàng)產品分為三個層次:物質層次,如色彩、肌理、造型等;行為層次,如功能、操作等因素;精神層次,如情感性、文化特質等[6]。其中物質層和行為層為可視化層次,內在層為文化IP價值的核心,要與當今的價值觀相融合,使由該文化IP衍生的文創(chuàng)產品具備靈魂和深度,達到與用戶的深層次情感共鳴。
綜合地域紅色文化和文化IP產品二者的特性及層次,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設計也可分為表層結構、中層結構和深層結構。地域紅色文化與文化IP層次結構融合圖形化解析,見圖1。表層部分指產品的具體意象,即文化IP的可視化因素。如紅色人物形象、景觀舊址、建筑文物的造型、色彩等[7],直觀可見、最先被感知是其主要特點。通過簡化和提煉可直接用于產品造型中,從而觸發(fā)消費者感質體驗的更深層次,激發(fā)消費者的聯想和共鳴。中層結構是指產品通過搭建敘事情境所傳達的情感,通過消費者的操作或互動,達到產品的功能性,實現產品所表達的紅色事跡的故事性。深層結構是指產品的紅色文化內涵及革命情懷的價值觀表達,是消費者通過產品表達出來的情感,以及對自我價值觀進行的反思。如消費者通過購買紅色人物的詩詞著作等相關產品,進而產生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情感。只有進行深層次的反思,才能深度發(fā)掘IP產品的內涵,建立深層次的文化凝聚力和紅色愛國情懷[8]。
圖1 地域紅色文化與文化IP層次結構融合解析
“感質”是最先出現于美國哲學的一個藝術用詞,皮爾士(C. S. Peirce)和劉易斯(C. I. Lewis)都有對“感質”的闡述。他們將感質的概念概括了四個特征:一是,當“感質”一詞用于視覺經驗時,指對象對經驗者而言所呈現出來的客觀屬性,即事物的外觀性質;二是,感質不僅僅包括簡單或復雜的感官經驗,還包括非感官經驗;三是,通過個人的行為經驗,親身體會到的直接經驗;四是,感質與人的意識經驗關聯,有主觀性和個人性。第一、第三、第四個特征在感質理論的使用中為大多數人所采用,一直沿用至今[9]。SONY前執(zhí)行長出井伸之將其引入產品設計領域中。他認為感質即用戶通過自身感官感受產品,進而得到的喜悅之感。這種無形的感覺需要用有形的產品表達出來[10]。而在文化IP的衍生設計產品中,感質理論的應用比其他類型的產品設計更加注重情感體驗。
結合皮爾士對感質理論特征的描述,可知感質理論具有多層次的結構。感質特征通過視覺體驗、行為體驗和意識體驗實現IP產品與用戶更有效的雙向互動。筆者將感知理論歸納為三個層次,以更好地達到IP衍生產品設計的情感化表達。感質理論特性與感質理論層次轉化解析見圖2。
圖2 感質理論特性與感質理論層次轉化解析
設計師在設計文化IP衍生產品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考慮用戶對設計物的感質體驗來確定其表現意義,所以分清感質理論的層次是滿足用戶情感需求、了解用戶對產品認知體驗的關鍵途徑。
2.2.1 表層結構
感質理論的表層結構是對于物體本身性質的再現,是指體驗者對設計產品的初次認知,是體驗者最先感質的物化媒介。將物體對用戶經過視覺經驗所呈現出來的樣子轉化為物體自身的客觀屬性,如材質、造型、紋理、色彩等。在視覺感質特性的指導下,表現產品的外觀審美品味,構建出有視覺吸引力的設計符號,激發(fā)用戶對產品的了解欲望。外部物理性特征的表達是感質意象的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深入,才能創(chuàng)造出感質意象的更深層次。
2.2.2 中層結構
感質理論的中層結構是感質意象形成的主要階段。將物象、事象與情景相融合,賦予物象以活力,搭建產品的敘事情景,刺激用戶的感官系統[11]。通過用戶的行為體驗,進行情景的視覺轉譯,在物象、事象與情景的相互作用下,使產品富有獨特的美感和互動感;使用戶擁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情感體驗。
2.2.3 深層結構
感質理論的深層結構是感質體驗要表達的核心層,是無形的文化內涵、人文情懷、思想情感的承載層,基于人們自身意識經驗的性質可以突破表層和中層的象外之象。主要通過用戶的聯想、推測等意識活動產生深層次的感質體驗[12]。該層次的體驗具有較強的主觀性,根據用戶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積淀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共鳴,是用戶人格、品味、境界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現。
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2019年的《新文創(chuàng)消費趨勢報告》顯示,IP衍生產品的主流消費人群為90后。對90后青年來說,他們相對缺乏對以往革命時代感同身受的情緒,需要以優(yōu)秀的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為傳播途徑,激發(fā)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13]。為了探索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的現狀及其對于感質理論的需求,筆者制作了一份以90后為主要調查年齡群體的調查問卷。在110份問卷中,有85.45%的受訪者表示在購買某地紅色文化IP衍生產品后愿意去了解它們所代表的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優(yōu)秀的IP產品設計能夠有力地傳播地域紅色文化。但綜合問卷調查以及市場上地域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分類調研顯示,現有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存在諸多問題:缺乏設計創(chuàng)意、實用功能不強、文化內涵不足、缺乏地域特色、價格偏高等。地域紅色文化產品現有問題見表1。
表1 地域紅色文化產品現有問題
Tab.1 Existing problems in regional red cultural product
為解決以上問題,了解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消費人群的消費動機,筆者以焦點小組的方法,邀請20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討論。最終歸納收集出九個可能會影響消費動機的因素,隨后以此設計問卷,進行深度調查。受訪者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消費動機調查情況見圖3。經過對調查數據的整理分析,選取所占比重最大的六個因素進行整合分類,可知受訪者的消費動機大體分為三個方面,均與感質理論層次相吻合。一為產品的外觀屬性:62.73%的受訪者選擇“造型具有創(chuàng)意”、70%的受訪者選擇“色彩具有美感”為主要消費動機,與感質理論中具有視覺感質特征的表層結構相吻合。二為產品的敘事屬性:56.36%的受訪者選擇“與產品有互動感”、50.91%的受訪者選擇“體驗到紅色故事”為主要消費動機,與感質理論中具有行為感質特征的中層結構相吻合。三為產品的情感屬性:75.45%的受訪者選擇“文化認同感”、49.09%的受訪者選擇“滿足個人情懷”為主要消費動機,與感質理論中具有意識感質特征的深層結構相吻合。感質理論與調查人群的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消費動機契合度解析見圖4。
圖3 受訪者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消費動機調查情況
由此可見,在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的設計中,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與感質理論層次有較高的契合度,即捕捉產品的造型色彩元素、加入敘事互動、豐富情感屬性是設計師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以感質理論為指導對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進行設計,是契合消費者動機、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有效方法。
圖4 感質理論與調查人群的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消費動機契合度解析
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能滿足用戶對當今生活方式的個性追求和對前人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緬懷,承載了用戶的記憶與情感。感質理論的三個層次可分別與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的表層結構、中層結構、深層結構一一對應融合。感質理論結構層次和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層次對比見圖5。設計師通過對地域紅色文化的深度理解,根據感質理論三層次提取感質意象要素,將紅色精神融入產品中,結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旨在傳承紅色文化,再塑地域本身的精神風貌和紅色氣質,為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設計提供優(yōu)質可行的設計策略。感質理論融入地域紅色文化與IP產品的設計策略見圖6。
圖5 感質理論結構層次和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層次對比
圖6 感質理論融入地域紅色文化與IP產品的設計策略
從地域的紅色文化中提取元素,是設計師用設計語言建立紅色意象的常見方式。了解文化的意象是設計師對產品進行情感化轉化的關鍵,也是用戶認知和體驗產品的關鍵?;诩t色文化自身所包含的政治基因賦予其獨特的權威性,需要設計師在對該地域紅色精神的理解之上保持尊重,對感質意象具有情感上的共鳴,既要注意對紅色文化的態(tài)度問題,不戲謔、不低俗,不“端”不“裝”[14],也需要對IP產品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地域紅色文化的意象元素可從代表紅色文化的“人”“物”“事”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挖掘,將這些感質意象融入IP產品設計中,根據其顯、隱性層次進行分析處理,通過感質理論的視覺經驗,為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設計提供深厚的文化內涵。
4.1.1 地域紅色文化的顯性意象元素獲取
提煉該地域紅色文化的顯性特征,有助于形成含有地域文化特性因子的IP產品呈現,使消費者通過有形的物質文化意象元素產生對紅色文化的聯想。挖掘該地域代表性的紅色文化符號是一切文化IP衍生產品設計開發(fā)的基礎,通過該符號促使消費者對有形的物質元素展開無形文化的聯想。從“人”的角度看,是指在紅色文化發(fā)展的歷程中,為歷史做出貢獻的人物,例如河北省的李大釗、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等英雄人物,都是有代表性的地域紅色文化符號。提到他們,便會令人想起與之相關的紅色精神和紅色文化。從“物”的角度看,是指在紅色歷史時期人們使用過的物件或居住過的地方。例如河北省樂亭縣李大釗故居、西柏坡毛澤東用過的茶杯、作戰(zhàn)方針電報手稿等。
通過感質理論的融入,提取地域紅色文化符號中“人”的相關事跡、經典著裝、面部特征等,結合歷史遺留的視覺圖像、后人演繹的造型進行形象重塑和元素提取[15]。根據該地區(qū)“物”的紅色遺址、紀念館、遺留物件、文字記載等文化元素,圍繞地域文化傳承和文化符號選擇符合描述的顯性意象,加以色彩、造型、材質、紋飾等處理,構建出顯性的物質文化層次。
4.1.2 地域紅色文化的隱性意象元素轉化
在提取與轉譯意象元素時,既要根據意象創(chuàng)構產品,又要注重產品和所選意象的貼合。提取紅色文化符號的隱性元素即從“事”的角度挖掘紅色文化,是指挖掘紅色文化的行為及精神層面,如在特殊歷史時期發(fā)生過的能體現紅色文化精神的事情,例如西柏坡發(fā)生的七屆二中全會、全國土地會議等,還包括紅色人物的口頭禪、語言特色、生平經歷,以及該地域的相關民俗、傳說、飲食習慣、工藝等非物質文化。將這些隱性元素進行物質符號的轉譯,重新塑造與組合,將抽象之物具象化,最終取得更適合應用的感性意象元素。通過重塑使紅色精神文化與地域精神文化相融合,促進消費者對該地域紅色文化內涵的重新認知,激發(fā)消費者的文化歸屬感。
隨著文化環(huán)境的改善和產品品質的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消費者對IP產品敘事性的注意力也隨之增加。中層結構作為感質意象形成的主要階段,該結構中事象屬性的敘事場景營造既要落腳于表層結構中產品的物象屬性,又要兼顧深層結構中產品的情感屬性。表層的感質意象通過消費者的感官審美活動,達到產品敘事場景的核心,只有設計師在深入體察該地域紅色文化的基礎上,明確設計意圖和感質設計的源流,才能夠通過產品敘事的創(chuàng)構喚醒消費者基于個人體驗的深層次聯想和回憶,激發(fā)消費者的使用欲[16]。在具體的產品設計中,單純的紅色遺址、紀念館的形態(tài)材質等要素,難以引起消費者的心理共鳴。設計師要把紅色人物的紅色事跡等相關情節(jié)轉化為具象的設計語言,將富有鮮明紅色文化的故事情節(jié)揉進IP產品中,進行場景渲染,通過操作互動使用戶有更加鮮明的感質體驗過程。優(yōu)質的產品是需要“語境”的,在保證產品功能、符合IP自身精神的前提下,符合語境的敘事感產品,才能使消費者獲得相應的沉浸感,與IP達到精神上的共鳴[17]。
感質體驗旨在觸動受眾群體內心最深層次的情感。深層結構作為感質理論融入地域紅色文化的核心層,是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所帶來的深層次文化意義,是建立在消費者心理和精神層面上的意識形態(tài)結構。對地域紅色文化產品來說,會受到當時歷史文化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變化、人民認知水平等時代因素的影響。設計師結合時代背景、紅色精神、地域文化等,同時了解紅色人物事跡或創(chuàng)作的背景,將從地域紅色文化中凝練的紅色精神融入產品中,消費者通過感質的意識經驗起到主客共鳴、酌古沿今的效果。使消費者產生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體驗,讓紅色文創(chuàng)在當今生活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或面向對紅色文化有特殊情懷的群體,達到精神和心理層面上的高度滿足。
例如采用紅色文化與本土地域品牌聯名的模式。這種模式既保證了感質意象元素的結構化體現,化又保證了紅色文的敘事性,增加了消費者與產品的互動感,還保證了對消費者的個體情感喚醒。讓消費者產生橫向的基于地域文化的親切和熟悉之感,又產生了縱向的跨越時空的基于紅色文化的崇敬和身臨其境之感,二者有機統一,更能發(fā)揮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設計的感染力。
基于上述感質理論層次的設計策略,以河北省樂亭縣獨有的地域文化為依托,借助“李大釗故居”強勢紅色IP,通過不斷整合地域文化資源,打造IP品牌,設計衍生產品,實現樂亭縣紅色文化IP產品設計的價值引領與感質情感引領。李大釗故居的文創(chuàng)產品大多產品設計粗糙,缺乏特色。例如筆記本類紀念品多以寫實人物為設計封面,缺乏文化內涵且造型和色彩缺乏設計美感;印有皮影人物的T恤衫,將地域文化與紅色文化割裂,與消費者無互動感。以上產品直接將人物形象“復制”到生活用品中,老套單一的形式難以吸引如今消費者的興趣,更無法激起消費者對李大釗精神及相關紅色文化的共鳴。鑒于此,打造一套符合當代流行風尚、滿足消費者情感需求的IP產品勢在必行。
大釗故居IP產品設計是人們跨越時空觀念與革命先驅進行情感互動、感受特殊時期環(huán)境氛圍、體驗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李大釗故居于河北和北京各有一處,但大釗故里則特指大釗先生的家鄉(xiāng)河北省樂亭縣。以李大釗發(fā)表于《新青年》中的《青春》一文為靈感,打造“大釗故里”紅色文化品牌,將IP與新時代青年相結合。以“大釗不朽,青春永恒”為品牌標語,承古流今,使當代青年有更深的情感共鳴。通過“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調研問卷”分析得出,青年消費者傾向于購買的產品種類多為鑰匙扣、盲盒等娛樂類和文具類,故而將設計品牌定位為以文具類、娛樂類衍生產品為主。將感質理論的意象層次融入“大釗故里”衍生產品設計中,具體的實踐步驟如下。
為了最大程度使產品兼具“流量”與“質量”的特質,在設計上既需要外觀層面上的吸引,又需要具有濃烈的紅色底蘊。需要讓人們通過產品聽到歷史的回響,在內心創(chuàng)建出一個熠熠閃光的精神世界,產生時代共鳴感,獲得深層次的感質體驗。
5.2.1 表層結構中感質意象的視覺轉譯
首先從表層結構入手,“大釗故里”品牌LOGO設計要提取IP人物相關的感質意象,由于LOGO的簡單易識別性,對感質意象元素進行提煉,最終歸納為以下三種顏色?!按筢摴世铩盠OGO色彩元素提取見表2。李大釗先生為黨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在顏色上提取黨旗的紅色,命名為“黨旗紅”;李大釗先生為《新青年》撰寫的《青春》一文,喚醒了時代,更喚醒了無數青年,所以提取《青春》稿件泛黃的舊紙頁的顏色,命名為“青春黃”;最后提取樂亭縣特有的冀東農村莊戶典型風格的李大釗故居舊磚瓦的黑棕色,命名為“故居黑”。
衍生產品設計亦要從表層結構入手,提取與IP人物相關的視覺感質意象,包括顯性元素和隱性元素。其中顯性“人”象元素是根據李大釗先生歷史留存的照片肖像等,提取個人外貌形象:八字胡、平頭、橢圓形無框眼鏡、灰色長衫等。“物”象元素如大釗先生寫下的《青春》原稿、《新青年》雜志、《學習筆記》等。而隱性“事”象元素包括李大釗先生為人父時的慈愛和對工人演講時的堅定神情,以及他領導工人運動時振奮地揮舞拳頭等為大眾所熟知的行為習慣,以這些原型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出李大釗先生的插畫,將這些感質意象轉化為衍生產品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圖形,從而衍生出受眾范圍廣的鑰匙扣、書簽、貼紙等產品?!按筢摴世铩碑a品表層結構中感質意象的視覺轉譯見圖7。
5.2.2 中層結構中敘事場景的視覺轉譯
中層結構需要立足紅色故事提取視覺要素,將李大釗先生在樂亭縣生活的18年中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進行歸納,刪繁就簡,保留能引起消費者聯想的故事進行創(chuàng)作。主要選取四個重要敘事場景進行設計呈現。第一個場景為他兒時在家中小方桌下努力研習功課。李大釗幼年時目睹祖國罹難,被祖父告誡要成為正直愛國之人,這成為他日后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yè)的根苗。第二個場景為他在東渡日本留學前,面對現實的黑暗,在五峰山上盟誓報國,并寫出“愿中原健兒,勿忘此彌天之恥”。第三個場景是他改革報刊,在輿論界進行大量的宣傳工作,努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擴大新思潮新文化陣營的力量。第四個場景為他用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領導唐山礦工運動,揭露礦工們的悲慘命運,喚醒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不再麻木,反抗壓迫。根據中層結構的敘事屬性,應用于日歷、筆記本內頁等衍生產品中。通過消費者翻閱日歷的行為體驗喚醒使用者的記憶,證明翻過的日子是如今鮮活的證據,場景氛圍的塑造更是提醒使用者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對過往革命先驅披荊斬棘的傳承,讓使用者的印象更加深刻?!按筢摴世铩碑a品中層結構中敘事場景的視覺轉譯見圖8。
表2 “大釗故里”LOGO色彩元素提取
Tab.2 Color element extraction from "Dazhao Hometown" LOGO
圖7 “大釗故里”產品表層結構中感質意象的視覺轉譯
5.2.3 深層結構中主客共鳴的情感表達
在感質理論中,斯特森認為某個圖形或句子以及突然間喚醒的記憶,都有特別的感受。在深層結構中,力求消費者在使用衍生產品時能夠由物質化的文具、生活用品聯想到前輩們上下求索的革命精神。將品牌標語“大釗不朽,青春永恒”進行組合,植入筆記本封面、手提袋等產品中。用大面積的“黨旗紅”搭配“青春黃”紋飾,綴以《青春》語錄,暗藏大釗故鄉(xiāng)——樂亭人民典型的敢為人先、不畏艱險的個性,使消費者在使用時聯想到大釗先生寬厚的人格,以及即使自己衣食無憂卻仍然致力于工人階級解放運動的責任感[18]。通過IP產品喚醒青年人之自覺,大到投身建設青春中國的情懷,小到愛崗敬業(yè)、修身齊家的擔當,加深當代青年人與偉大先驅的羈絆。“大釗故里”產品深層結構中主客共鳴的情感表達解析見圖9。
從表層感質意象要素的提取至中層敘事場景的視覺轉譯再到深層主客共鳴的情感表達的視覺轉譯流程,最終呈現為以李大釗為IP的《大釗故里》紅色文化品牌產品設計。“大釗故里”產品設計效果圖見圖10—11。
圖8 “大釗故里”產品中層結構中敘事場景的視覺轉譯
圖9 “大釗故里”產品深層結構中主客共鳴的情感表達
圖10 “大釗故里”產品設計效果圖(1)
圖11 “大釗故里”產品設計效果圖(2)
為證實“大釗故里”紅色文化品牌產品設計是否滿足消費者感質需求的三層次,將該產品以圖片形式進行展示,以100位受調查者為被測樣本,發(fā)放調查問卷。以NPS數值為評價標準,對該文創(chuàng)設計進行滿意度測評。調查者用1~10分來表達自己對該產品某個測評項的滿意程度。根據調查者的打分情況,調查者可分為三類:0~6分為貶損批評者,是對該產品不滿意的人;7~8分為被動滿意者,是對產品保持中立態(tài)度的人;9~10分為推薦支持者,是對產品滿意度很高,并樂于向身邊人推薦的用戶。進而可得出NPS分值,即支持者的比例減去貶損者的比例。
調研結果顯示,調查者對該文創(chuàng)在感質需求表層結構的NPS值為83%,中層結構為64%,深層結構為77%。對該產品總體滿意情況的NPS值為79%,表示該產品符合用戶的感質需求且口碑優(yōu)良。“大釗故里”產品滿意度測評數據見表3。
表3 “大釗故里”產品滿意度測評數據
Tab.3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data of "Dazhao Hometown" product
綜上所述,隨著新用戶群體的形成,新需求的不斷提出,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的設計也要隨時代不斷賦予新的設計策略。本文從感質理論特征層次的角度出發(fā),提出基于感質層次的地域紅色文化IP設計策略。通過感質意象要素提取、敘事場景營造、個體情感喚醒促成IP產品的人格化溝通,有效地傳播紅色文化,發(fā)揮地域文化價值。感質理論層次的融入,激發(fā)了紅色文化IP產品的活力,喚起了群眾對革命精神的深層次情感認知與共鳴,開拓了紅色地域文化IP產品的設計思路,使用戶群體獲得地域紅色文化IP產品的深層次體驗,讓地域紅色文化可感可知,實現了紅色基因的傳遞。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Outline of the Long-range Goals for 2035”[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21.
[2] 劉潤為. 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撐[J]. 中華魂, 2019(8): 14-18.
LIU Run-wei. Red 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Support of Cultural Confidence[J]. Zhonghua Hun, 2019(8): 14-18.
[3] 劉維尚, 劉卓, 秦嘉霖. 地域文化與農業(yè)區(qū)域品牌形象IP的融合策略研究[J]. 包裝工程, 2021, 42(18): 262-268.
LIU Wei-shang, LIU Zhuo, QIN Jia-lin.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Agriculture Regional Brand Image IP[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8): 262-268.
[4] 鄭燕. 黃河故事的IP化打造和產業(yè)化開發(fā)策略研究[J]. 東岳論叢, 2021, 42(9): 77-84.
ZHENG Yan. Research on IP-Based Story Build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Yellow River[J]. Dongyue Tribune, 2021, 42(9): 77-84.
[5] 劉瀟, 周欣越. 基于新文創(chuàng)視角的文化IP體系構建[J]. 包裝工程, 2022, 43(10): 183-189.
LIU Xiao, ZHOU Xin-yu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P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ltural Innova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10): 183-189.
[6] 王青. 基于中國古典文學IP的文創(chuàng)產品轉換路徑探究[J]. 包裝工程, 2020, 41(16): 336-343, 352.
WANG Qing. Transformation Pat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IP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6): 336- 343, 352.
[7] 葛暢. 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過程中的需求分析及轉化[J]. 裝飾, 2018(2): 142-143.
GE Chang. Analy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quirement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Cultural Creativity Product[J]. Art & Design, 2018(2): 142-143.
[8] 李娟, 陳香. 地域文化符號融入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策略[J]. 包裝工程, 2020, 41(8): 160-165.
LI Juan, CHEN Xiang. Strategies of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s into the Design of Museum Cultural Creation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8): 160- 165.
[9] 劉玲. “感受質”概念溯源[J].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3, 35(3): 60-63.
LIU Ling.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Perceptual Quality”[J].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2013, 35(3): 60-63.
[10] 咼智強, 牛路遙. 基于感質體驗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J]. 包裝工程, 2018, 39(10): 96-100.
GUO Zhi-qiang, NIU Lu-yao.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the Qualia Experienc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10): 96-100.
[11] 朱志榮. 論審美意象創(chuàng)構中的“象”[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 52(6): 86-94.
ZHU Zhi-rong. A Study of Image in the Creation of Aesthetic Image[J].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52(6): 86-94.
[12] 劉小路, 吳白云. 基于感質理論的主題性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策略與應用實踐[J]. 包裝工程, 2021, 42(8): 284- 292.
LIU Xiao-lu, WU Bai-yun. Design Strategy and Application of Thematic Cultural Innovation Products Based on Qualia Theor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8): 284-292.
[13] 王俊濤, 劉維峰. 紅色革命精神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開發(fā)研究[J]. 設計, 2021, 34(9): 8-10.
WANG Jun-tao, LIU Wei-feng.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Design, 2021, 34(9): 8-10.
[14] 劉向陽. 新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研究[J]. 學習論壇, 2021, 37(5): 110-114.
LIU Xiang-yang.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Path of Red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J]. Tribune of Study, 2021, 37(5): 110-114.
[15] 劉毅飛. 人物符號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水滸文化紀念品為例[J]. 裝飾, 2021(7): 136-137.
LIU Yi-fei.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haracter Symbols in Tourist Souvenirs Design: Taking Water Margin Cultural Souvenirs as an Example[J]. Art & Design, 2021(7): 136-137.
[16] 張祖耀, 范夢琳, 林效宇. 基于移情到共情的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J]. 包裝工程, 2022, 43(8): 297-303.
ZHANG Zu-yao, FAN Meng-lin, LIN Xiao-yu. Design of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Transference to Empath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8): 297-303.
[17] 王年文, 梁堯堯. 基于中國古代詩詞意境的產品敘事設置步驟探索[J]. 包裝工程, 2019, 40(10): 169-173.
WANG Nian-wen, LIANG Yao-yao. Product Narrative Setting Steps Based on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10): 169-173.
[18] 魏波. 中國現代文明的思想基因探微——以李大釗為例[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 58(5): 97-104.
WEI Bo. A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Gene of Chinese Modern Civilization—Taking Li Dazhao for Example[J].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1, 58(5): 97-104.
Design of Regional Red Cultural IP Product Based on Qualia Theory
LIU Wei-shang, WANG Ze-yi, SUN Bing-ming, CHEN Xu
(Yanshan University, Hebei Qinhuangdao 066000, China)
The work aims to introduce the qualia theory into the design of regional red cultural IP product and explor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qualia theory applied in the regional red cultural IP product, so as to arouse the deep resonance of the masses for regional red culture.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qualia theory, three levels of qualia theory were constructed. Starting from inheriting red culture, highlight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eting emotional needs of the audience, the qualia theory was integrate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design of regional red cultural IP product and the design strategy was explored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qualia image element extraction, narrative scene construction and individual emotion awakening. Finally, taking Li Dazhao, a red figure in Laoti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strategy was practiced and verified. Applying the qualia theory to the design of regional red cultural IP product can make the IP product a link between historical context and audience emotion, increase the interaction of red culture, promote the personalized communication of IP product and effectively arouse the deep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resonance of the masses, thus bearing regional culture and spreading red spirit.
qualia theory; red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IP;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TB472
A
1001-3563(2023)04-0368-11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04.047
2022–09–09
2022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202207073)
劉維尚(1979—),男,教授,主要從事視覺傳達設計的跨界應用研究。
王澤藝(1998—),女,碩士生,主攻視覺傳達設計。
責任編輯:馬夢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