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霍曉宏 王超華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為了更好地支撐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委頒布了《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從國家層面為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皬妿熡媱潯敝刑岢龅氖鍡l具體措施,可以有效激發(fā)教師的內生動力。我們通過學習,有幾點體會和大家共享。
進入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人民群眾對更高教育質量的期盼,迫切需要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需要一大批專業(yè)化、創(chuàng)新型的教師。2022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師范大學“優(yōu)師計劃”師范生的回信中提出:“希望你們繼續(xù)秉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珍惜時光,刻苦學習,砥礪品格,增長傳道授業(yè)解惑本領,畢業(yè)后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绷暯娇倳浀膰谕袑V大師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也為所有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進方向。
既然選擇做教師,就要有角色認同。做教師就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只有這樣,教書育人才會成為一種自覺的追求,才會升華到為民族復興而教,我將無我為人民服務的境界。就像作家劉墉在其作品《方向》中寫到的:“你可以一輩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總往高處爬,它使你總有個奮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頭,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p>
每個人都有追求成功、實現自身價值的欲望,更有追求個人幸福、自由的權利。人生的目標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共產黨員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個人的理想和追求。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碑斘覀儼炎非蟆敖虝恕弊鳛樽约旱娜松繕藭r,就需要不斷地修煉,以達到德才兼?zhèn)洹?/p>
站在“立德樹人”的角度,就會在更高層次上理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為象征意義的教師精神。以思想政治建設為引領,師德師風建設就尋得了根本。師德的形成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再到自覺的過程,是由表面、淺層到內在、深層逐漸發(fā)展的。因此,在初為人師時,外在的約束是必需的,在約束的同時需要不斷喚醒“學為人師”的初衷和“行為世范”的意識,不斷用目標引領、榜樣感召、體驗幸福的方式將師德轉化成自律意識、責任意識,乃至到達師德修養(yǎng)的更高境界——自覺。達到自覺的師德是幸福的,當我們能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時,就實現了由他律向自律、由自律向自覺的轉變。
師德師風建設是一個擴散的過程,它首先要為周圍人所了解、認同,再通過各種渠道向外輻射并作用于他人。師德師風建設應從大處著眼,堅定理想信念;從小處著手,做好每件事情。從而形成一種內在動力,不依賴外在約束,是內心良知的自然表露。
教師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不斷成長的職業(yè)。目前,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是教師入職的門檻,即不管考生之前的受教育背景及過程如何,只需滿足條件通過規(guī)定的考試即可獲得證書。而師范生和非師范生的教育價值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師范教育的價值體現在以不同類型的課程修習過程來養(yǎng)成教師應具備的各種素質,其關鍵特征體現在“養(yǎng)成性”上。除學科專業(yè)能力外,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教師的專業(yè)認同、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不是考試可以衡量的,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是需要時間來養(yǎng)成的。教師入職后,標志著他們的職業(yè)生涯剛剛起步,后續(xù)需要長期不斷地進行實踐和學習,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
從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出發(fā),教師的成長不是各種知識與技能的簡單集合,教師的發(fā)展并不是預先設定的,而是內在生成的。教師不是“先驗預成”的,而是在教育的“生活世界”中走向無限可能的,是在學校的真實場景中不斷實現發(fā)展的“共可能”過程。從這個角度看,教師素質的養(yǎng)成是一個過程,不但要注重高端,而且應體現普惠和精準幫扶。精準幫扶就是針對每位新入職教師的具體情況,通過在崗培訓、教研活動、行動研究等方式,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師實際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綜合能力。在名師名校長的引領下,讓每位教師都成為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這是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基礎和保障。應支持在職教師具備一定工作經驗后進一步學習深造,從本科到碩士甚至是博士,不斷提升學歷層次的過程,也是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行的在職教師繼續(xù)教育制度,是普適性的在職教師提升手段,雖然做到了有序且規(guī)范,但是個性化略顯不足。從內容到形式,大一統(tǒng)的要求降低了不同層次教師的需求愿望,難以保障繼續(xù)教育的實施效果。建議在職教師繼續(xù)教育進一步完善“必修十選修”的自主選課機制,以菜單式課程供不同層次教師選擇,實行彈性學制。建立教師個人培訓經費賬戶,培訓經費按周期分配到每位教師的個人賬戶,周期結束后進行考核。這樣,就可以讓教師們根據個人成長和教育實踐的需要選擇適切的學習內容,使在職教師繼續(xù)教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教育資源配置是指如何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在各級各類教育之間、各地區(qū)之間和各學校之間進行分配,以保證投入的教育資源能夠充分、有效地使用。其中教師資源配置是教育資源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資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既是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的基礎,又是高中教育多樣化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優(yōu)化教師資源配置,構建優(yōu)質資源共享共用的良好教育生態(tài),需要用政策激勵,制度管理,不能流于形式。過去,一部分新入職教師要先到邊遠地區(qū)、薄弱校進行鍛煉,逐步成熟優(yōu)秀后有可能選拔到優(yōu)質校。這樣的做法帶來了兩個弊?。阂皇窃诮處熧Y源配備上造成更大的不均衡,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二是不利于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建議新入職教師先進入優(yōu)質學校,工作一段時間基本成熟后再流動到邊遠校、薄弱校,給這些學校帶來青春活力、帶來優(yōu)質教育。
要加快推進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建設,實現區(qū)域內中小學校特色發(fā)展。科學推進義務教育教師“區(qū)管校聘”,以交流、輪崗、走教等多種形式,讓城鎮(zhèn)優(yōu)秀校長、優(yōu)秀教師向鄉(xiāng)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利用國家財政支持實施的“特崗計劃”“優(yōu)師計劃”等重大項目和政策,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教育的短板和弱項。
應盡快補充體育、美術、音樂、勞動、心理、信息技術等緊缺學科教師。我們通過調研發(fā)現,以上學科在義務教育階段仍屬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實現五育并舉的短板。國家層面連續(xù)下發(fā)相關文件,推動學校提高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質量,由于有些學科的師資嚴重不足,直接影響了相關政策的落實。對有些特殊學科要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來得了”和“留得住”的問題,把樂教、適教、善教的特殊人才引進教師隊伍。也可以在師資暫時不足的情況下,鼓勵教師區(qū)域內多校執(zhí)教,多勞多得。還可以和高校、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機構建立聯動機制,采用專兼職相結合的辦法解決特殊學科教師不足的問題。
內生成長動力是指因組織內部生存發(fā)展需要而產生的自發(fā)動力。教師內生成長動力是否活躍直接影響著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辦學聲望以及辦學前景。教師職業(yè)的特點決定了教師“人品+本領”的發(fā)展方向。激發(fā)教師內生成長動力,首要是修煉師德品行,保證教師的“正品率”;同時要不斷精進教學能力。教學能力不僅是指過硬的教學基本功,而且是體現在情感育人和言傳身教方面,這是現代及未來教師的必備素養(yǎng),也是教師不可替代的現實需求。
要做有職業(yè)幸福感的教師。幸福感是一種心理上得到滿足的感覺,是精神上的享受,并非短暫的情緒體驗。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來自對職業(yè)角色的認同、自我成長目標的實現和克服困難后的成功體驗。教師的成長具有強烈的實踐性,教師智慧的提升,是以教學實踐為歸納對象,對蘊含在教育教學行為中的經驗進行定性、歸類與提煉,從而形成典型經驗甚至升華為理論。這些經驗或理論反過來給教育實踐者提供指導、增長智慧。教學是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藝術當然是個性化的,即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當教師在備課、上課、作業(yè)、輔導、考試中周而復始,在平淡的循環(huán)中不斷創(chuàng)新,感受智慧的形成和藝術的美感時,幸福感必然隨之而來。這種職業(yè)幸福感正是引發(fā)教師內生成長動力的不竭源泉。
要做善于研究的教師。教育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存在不同理論或學說是正常的。從聯結學習理論到認知學習理論,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到社會學習理論……各有成功之處。中小學教師作為教育實踐工作者,需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和洞察力,要善于精細地觀察學生能力的差異,弄清每個學生天性的特殊傾向及學生的心理反應和感受,這是未來教師優(yōu)秀與否的重要標志。一名有智慧的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善于發(fā)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對于有的學生要學會利用延遲滿足、教育留白、自然懲罰等手段,讓學生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體驗。這個過程既是教育的過程又是研究的過程,因材施教的關鍵是識“材”,鑒別出“癥狀”才能對癥下藥。教師在研究中不斷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體驗,能很好地激發(fā)自身的內生成長動力。
要做有良好習慣的教師。教師日常工作中要養(yǎng)成兩個習慣。一是隨手記錄的習慣。把自己的感悟、想法、做法、成功與失敗,別人的經驗、理論,隨時記錄下來?,F在每個人都有智能手機,記在手機“備忘錄”中也很方便,隔一段時間整理一次,看能否形成自己的觀點甚至是理論。二是養(yǎng)成跟蹤教育的習慣。即做好學生的成長記錄,當時是怎樣的學生?學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十年、二十年積攢下來就是一筆可貴的財富。這些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內生成長動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成長要做到心中有理論、手上有實踐。在實踐中,教師依據情景不同、難度不同、需求不同等情況,選擇合適的理論為我所用,把碎片化的教育經驗,上升為系統(tǒng)化的經驗甚至是新的理論,不斷尋找理論與實踐的最適切結合,進而激發(fā)自身內生動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