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
古崖州建制沿革,遠的不說,單從宋代說起,北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改唐時振州為崖州。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降崖州為珠崖軍。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改珠崖軍為吉陽軍,元朝因之。直至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吉陽軍為崖州。
崖州在北宋以前無城池,僅以木柵備寇。到了南宋時才開始用木板攔土夯實筑成土城(板筑)。南宋慶元四年戊午(公元1198年),始砌磚,創(chuàng)女墻(又叫女兒墻,是在城墻上筑起的呈凹凸形的墻垛,它是古代城墻必備的傳統(tǒng)防御建筑)。從崖州地名沿革和崖州古城“始砌磚,創(chuàng)女墻”的時間來考證,崖州古城吉書磚的“吉”字源出吉陽軍的“吉”字,這為我們把吉書磚定為吉陽軍的地名磚提供了依據(jù)。
自宋以降,元、明、清對古城的增建、甃石、加磚石、重修等多達十多次。按照建筑學(xué)觀點,后代加高城墻的磚不會比開墻始砌的磚大。據(jù)調(diào)查,目前崖州城發(fā)現(xiàn)不同型號大小的古城磚六種,其中以“吉”書磚為最大:長45厘來、寬20厘米、厚12厘米,寬端厚面范制陰文“吉”字,字大6厘米(見文末圖片)。其余的城磚逐漸縮小。因而,把“吉”書磚定為南宋慶元四年的始砌磚是無疑的。后來,隨著制磚技術(shù)和建筑業(yè)的發(fā)展,磚也是從笨重的大塊向小塊演變,崖州古城磚也是遵循了這一演變規(guī)律。
由于是崖州城的首次砌磚,南宋崖州官府也是非常重視這一守土安民的重大工程,立馬在州城附近開設(shè)三處窯址取土燒磚。它們分別是:
儒學(xué)塘窯址:在州城南門(文明門)西南城西儒學(xué)塘北岸邊水下,三座,磚砌,形如饅頭,長期被水淹沒;窯塘窯址:位于崖城北樓后,距崖城糧所北500米的窯塘西岸水下,水淹,久廢;官溝窯址:在今崖城磚瓦廠東邊的官溝旁,已改造為今使用。
雖然時過近千年,但每當我們面對“吉”書磚的遺存,我們依舊透過它冰冷的表面,穿越千年時空,看見那火熱的制磚場面:挖土的、挑土的、制磚坯的、在磚坯上戳“吉”字官印的、燒窯的、搬磚的,眾人干得汗流浹背,不亦樂乎。正所謂“窯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朗明月夜,歌曲動寒川。”他們的辛勤付出沒有白費,他們給我們后人留下了一個方正的、透露出威嚴的大“吉”字。它似乎無聲地告訴后人:崖州城的創(chuàng)建,首功屬于我們!我們雖然早已湮沒于歷史長河,但我們不朽的“吉”字,會讓你們銘記我們曾經(jīng)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