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修禊圖》(局部)
酒是人類最早的物質文明之一,在華夏土地落地生根后,成為幾千年來華人社交、藝術以至文化發(fā)展之重要載體。從釀造到飲酌,無處不體現(xiàn)古人的智慧,古人可涌文思造藝事,遠非今人胡吃海喝可比擬。本期,我們穿越至清初,一赴水繪園與王士禛的文士朋友圈宴飲,傾聽悠揚的樂音,再至紅橋游賞山光水色、亭榭園林……關于中國飲酌文化與藝術,拍賣行邦瀚斯中國古董藝術部董事唐冶帶領我們古往今來,共同延續(xù)更多微醺“話題”。
除了暢游江南的名山古剎,和文士故交的宴飲雅集也是王士禛閑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康熙三四年的紅橋修禊和水繪園修禊,更成為王士禛五年仕宦生涯中值得特別銘志的重大事件。修禊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經常舉行的文人聚會,不僅因為它是偶一為之的盛事,同時也因為它營造出一種情境,讓酬酢、宴飲和其他的藝文活動,能以一種更精粹而密集的方式,紛然并陳。參與者或是因為活動的規(guī)模,或是因為活動的強度,好像真的經歷了一次洗禮,留下畢生難忘的經驗。而透過文字的記敘、傳頌和后人的追憶、渲染,這些文人雅集的意義,又從個人生活中的高峰擴展成清初文化史上的盛事。
水繪園是冒辟疆在揚州府如皋縣長期經營的祖?zhèn)鲌@林,地富水竹,入其中者如游深林大壑。在王士禛的記敘中,美酒、佳肴,共絲竹管弦、山光水色,讓這一次告別江南的盛宴蕩漾無限狂歡的色彩。雖然這八首詩像是一句一典的奧義之書,將所有不諳符碼規(guī)則或經典傳統(tǒng)的外邦人摒除在門墻之外,但透過像惠棟這樣淵博的考據(jù)學者的導引,我們卻仍然能夠穿越華麗、炫耀的文字迷宮,進入清初士大夫極度雅致的文化世界之堂奧。重重屏障的符碼一旦破解,三百多年前的歡愉立刻毫無窒礙地躍涌而出。在對詩作的時空背景作了簡單的交代后(“今來三月青春深,浯溪窈窕桃花林”),王士禛毫不遮掩地引用明儒楊慎酒后“胡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諸妓捧觴,游行城市”的典故,為暮春三月的這場狂歡定了基調。而這種痛飲狂歌的少年之游,必定會在眾人各奔前程之后,留下鮮明的記憶:“春衣明歲杜陵游,憶汝狂歌拓金戟?!?/p>
水繪園中雖然吃不到洛陽的羊肉、奶酪,卻有南方初春的時鮮菜蔬:“未傳洛下羊酪法,且醉淮南櫻筍廚”,更重要的,有著新造的醇酒佳釀:
暮春三月為水嬉,棠梨葉大山禽啼。
田家社酒壓缸面,雪白橙香玉練槌。
夜聽醡頭滴春雨,曉報提壺如潑乳。
醉鄉(xiāng)大戶百分空,起喚花奴自撾鼓。
《蘭亭修禊圖》(局部)
對王士禛來說,至此而不醉,那簡直辜負了滿園的春光。而賓主展卷靜觀之際,千年前王羲之蘭亭修禊的場景,仿佛在水繪園中再度展演:
煙際鸕鶿一只飛,吳歌水調欲沾衣。
風光如此不成醉,帽影鞭絲何處歸。
回溪綠凈不可唾,碧蘿蔭中棹船過。
落花游絲春晝閑,獨許先生此高臥。
劇憐風物共披襟,蕭然絲竹皆清音。
永和三日今千載,坐使清風滿竹林。
(時出文衡山《蘭亭卷》同觀。)
從詩后的自注中,我們知道主客一行在園中觀賞了以蘭亭修禊為主題的畫作。收藏這幅作品的冒辟疆在《水繪庵修禊記》中,則有更進一步的描述:“枕煙亭幾上有文待詔《蘭亭修禊圖記》一卷,卷素朱黮碧隱,茂林修竹,羃娟,展玩如與王、庾諸子弟捉塵面談。”
茂林修竹、山水清音和寬廣的園庭,為士大夫的雅致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時空氛圍。不過在雅靜的藝術鑒賞和蕭然絲竹外,悠揚的樂音——不論是吳歌水調或銀箏、琵琶伴奏的戲曲演出——同樣是水繪園雅集的要素。冒辟疆對水上泛舟時的清吹數(shù)部和在園內寒碧堂中的戲曲演出,都有詳細的記敘:
登舟,泛洗缽池。明窗盡開,水云一色。一小蜻蛉載清吹數(shù)部尾其后,歌絲為水聲所咽,繚繞久之。時日已將暝,乃開寒碧堂,爰命歌兒演《紫王釵》《牡丹亭》數(shù)劇,差復諧暢。漏下二鼓,以紅碧琉璃數(shù)十枚,或置山顛,或置水涯,高下低昂,晶瑩閃爍,與人影相凌亂。橫吹聲與管弦拉雜,忽從山上起,棲鴉簌簌不定。阮亭曰:“此何異羅星斗而聽緱笙也?”
在這樣一個管弦拉雜的狂歡之夜,難怪王士禛要發(fā)出痛飲十石的豪語。相較于水繪園修禊更具士大夫精英色彩的雅致、考究,以揚州為背景的紅橋修禊,則除了旖旎的春光,還多了一份對城市生活的描繪。紅橋修禊先后舉辦過兩次??滴踉?,王士禛和陳其年等人修禊紅橋,并將酬唱詩文編成《紅橋唱和集》。康熙四年,再次舉行同樣的聚會,王士禛并賦成《冶春詩》二十首。在這些詩作中,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將三月的春光點綴得無限柔媚的桃花和垂楊:
今年東風太狡獪,弄晴作雨遣春來。
江梅一夜落紅雪,便有夭桃無數(shù)開。
野外桃花紅近人,秾華簇簇照青春。
一枝低亞隋皇墓,且可當杯酒入唇。
三月韶光畫不成,尋春步屧可憐生。
青蕪不見隋宮殿,一種垂楊萬古情。
同樣是隋宮和帝冢,在鄭板橋的詩作中呈現(xiàn)的是荒蕪衰敗的景象;在王士禛的筆下,卻用來為千古名城不變的春光,做了文化和歷史的裝點。在青春似火的桃紅外,如錦繡般盛開的海棠,更讓他不可自抑地在花前痛飲:
海棠一樹淡胭脂,開時不讓錦城姿。
花前痛飲情難盡,歸臥屏山看折枝。
明《程氏墨苑·修禊圖》,參見明文震亨著,海軍、田君注釋:《長物志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第103頁
春秋 青銅龍紋鋪首波曲紋壺 拍賣行:Bonhams邦瀚斯
戰(zhàn)國至西漢早期 漆繪雙龍鳥紋耳杯 拍賣行:Bonhams邦瀚斯
李孝悌《戀戀紅塵: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年10月
《蘭亭修禊圖》(局部)
此卷為明代畫家錢榖繪。畫作題材取自東晉王羲之《蘭亭序》,描繪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等人在浙江山陰的蘭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觴之會的故事,卷前有王榖祥題“蘭亭修禊”,卷后有錢榖書《蘭亭序》及集詩。此卷現(xiàn)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在與世隔絕的水繪園中,王士禛和遺老、名士把玩名畫,撩撥管弦,一幅晚明士大夫的頹廢景象?!兑贝涸姟穭t在韶光春色中勾勒出紅男綠女的身影,讓我們據(jù)以想象清初揚州的城市風情:
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闌干九曲紅。
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
揚州少年臂支紅,桃花馬上柘枝弓。
風前雉雊雕翎響,走馬春郊如卷蓬。
而市井中小販叫賣蜜糖的景象,也一定會像江城花事一樣,長留在回憶中:“東風花事到江城,早有人家喚賣餳。他日相思忘不得,平山堂下五清明。”紅橋富于山光水色、亭榭園林,原本就是一般游客必定造訪的勝景:“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陸,徑必出紅橋下?!蓖跏慷G也幾度登臨,哀喜莫名:“予數(shù)往來北郭,必過紅橋,顧而樂之。登橋四望,忽復徘徊感嘆。當哀樂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倍涍^兩次紅橋修禊和文士唱和,不但紅橋聲譽鵲起,成為象征揚州的名勝景觀,王士禛個人的姿容、才情,更被渲染成足以踵武前賢的傳奇。
《年譜》中對康熙元年第一次紅橋修禊后造成的轟動有如下的記敘:“山人作《浣溪沙》三闋,所謂‘綠楊城郭是揚州’是也。和者自茶村而下數(shù)君,江南北頗流傳之?;蛴欣L為圖畫者,于是過揚州者多問紅橋矣。”
王士禛的哥哥王士祿在第二次紅橋修禊后所作的評論,不僅對王士禛傳奇的出現(xiàn)有著動人的描述,事實上也是形塑這項傳奇的一環(huán):
西樵先生云:“貽上蚤負夙惠,神姿清徹,如瓊林玉樹,朗然照人。為揚州法曹日,集諸名士于蜀岡、紅橋間,擊缽賦詩。香清茶熟,絹素橫飛,故陽羨陳其年有‘兩行小吏艷神仙,爭羨君侯斷腸句’之詠。至今過廣陵者,道其遺事,仿佛歐、蘇,不徒憶樊川之夢也。”
王士禛在揚州推官任內的政績,固然為日后近四十年亨通的仕途奠下重要的基石,但在陳其年的回憶中,王為人艷羨不已的聲名,其實是在繁花盛開,充滿了頹廢氣息的詩酒流連中建立起來的:
官舫銀鐙賦冶春,廉夫才調更無倫。
玉山筵上頹唐甚,意氣公然籠罩人。
酒是人類最早的物質文明之一,在華夏土地落地生根后,成為幾千年來華人社交、藝術以至文化發(fā)展之重要載體,演化成異彩紛陳的精神面貌。據(jù)說,酒很有可能出自偶然:糧食被水打濕或浸泡一段時間后,發(fā)酵出酒精,先民食用后酩酊陶醉,狀態(tài)有如神啟,打通人神邊界,故此最初大量飲酒的群體應當是巫覡階層,其次便是貴族,再延展至士族乃至庶民。器以載道,酒器亦隨時代推崇之理念及功用而變,從猙獰肅穆的祭祀禮器,演變成金堆玉砌的上流之物,進而因文人雅士,又成重意趣而輕材質的各式珍玩。
香港邦瀚斯此前舉行“將進酒—中國飲酌文化與藝術”拍賣,帶來逾40件與酒文化相關之古董器物,跨越商、春秋、戰(zhàn)國、西漢、唐、宋、元、明至清代洋洋三千多年歷史,讓藏家以至大眾以器知禮,管窺酒藝在華夏文化之長足發(fā)展。
商人嗜酒,從大量巨大而華美的青銅酒器可見一斑。周人克殷后,認為酒是商朝亡國禍首,周公發(fā)布《酒誥》勸戒后世,《詩經》也多有商人因酒喪國之句。然而,周人并無禁酒,而是將飲酒規(guī)范起來,寫進禮制,是以后世儒釋道乃至民間信仰,都將酒納入儀式,用以與天地神明和祖先溝通。同時,青銅禮器中酒器變少,裝飾亦日趨樸素。周禮消亡之時,酒便走上世俗化之路,不但種類變多,產量增加,飲酒的階層亦從頂層貴族延展到士族乃至庶民,酒器從禮器變成生活用具,更加多元,材質不局限于青銅牙角,器型也不止于尊、爵、角、觶之屬。漢代以降,金玉漆便是高級酒器的首選材料。
世俗化后,酒更能激發(fā)文學創(chuàng)作,尤以曹魏至東晉為爆發(fā)期,其時文學作品乃至活動,均與之密不可分:曹操“對酒當歌”,竹林七賢“天生劉伶,以酒為名”,王羲之蘭亭修禊“一觴一詠,暢敘幽情”;及至唐宋,則有李白斗酒詩百篇,蘇軾「料峭春風吹酒醒」等。唐詩宋詞中,酒的存在可謂汗牛充棟,而這些文學典故,后來又成為明、清藝術之創(chuàng)作題材,“蘭亭雅集”、“太白醉酒”等屢見不鮮。中國釀酒歷史悠久,產地亦多元。元代引入蒸餾酒,令先前的釀造酒幾乎都成為了文學詞匯,如“綠蟻”,“金波”,“黃封”等,當中唯紹興黃酒獨當至今,明清宮廷亦主要飲用黃酒,而后來茅臺青云直上,已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于飲酒成為一種職場活動,還要等到近幾十年之事。
古人飲酌,可通神明,可涌文思,可造藝事,
遠非今人胡吃海喝可比擬。
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角 拍賣行:Bonhams邦瀚斯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執(zhí)壺 拍賣行:Bonhams邦瀚斯
策劃一場專題是一個團隊的合作,并非我一人可為。邦瀚斯的團隊小而精,每個人有不同的長處,在討論新主題時每個人各抒己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火花。至于我個人需要做的功課主要是從過往展覽和專題研究中找靈感。
文人相關的主題拍賣其實很多其他拍賣行已經做過,但是過往的專拍往往是注重器物本身而非背后的文化,所以我們在做專場拍賣的時候,征集物件主要考慮的是每件東西背后的文化線索。因此除了尋找靈感,具體還需要找出一個專題拍賣的文化線索。比如文房在古美術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數(shù)量如此之多,交織的文化線索也十分復雜,選取一個既有特殊的文化意義又有足夠的商業(yè)價值并不容易。
我們第一次做“八音克諧:中國音樂藝術片羽錄”的時候,最早收到三張古琴,如果只是把三張琴和一些文房放在一起做一個所謂文人生活的拍賣,那便同乎流俗了。后來在翻看文獻資料和過往展覽拍賣時留意到,香港乃至中國大陸在過往都沒有一個展覽系統(tǒng)介紹中國音樂,反倒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很多年前做過一次,那么我們才有了以上這個專場,是香港公私博物館乃至拍賣行都未曾涉獵的領域。
我們這行十分看緣分,從來不敢說有任何東西操控于手中。對于過去的梳理總結是一個技術問題,中國古董的未來則充滿了未知和挑戰(zhàn)。對過去的梳理包括對過往拍賣的梳理以及對文化的梳理。我想所有拍賣行專家都需要對過往的拍賣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這是我們定價和定位主要的參考。對文化的梳理便不是所有專家和拍賣行都愿意花時間去做的了,畢竟現(xiàn)在每年拍賣林林總總應接不暇,流轉太快,而且這也需要一定的學術背景,這是邦瀚斯團隊的強項。至于未來如何,除了整體市場走向之外,也取決于我們能夠給觀眾和參與者提供什么。
前面的問題里我已經提到過我們這行很看緣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即是藏家之間,藏家與藏品之間,藏品與藏品之間的關系都是很看緣分的。緣分雖然重要,但是能動性也很重要?!妒酚洝酚涊d鄒陽對梁孝王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一個藏家收藏一個門類,如果他天天等著東西上門,或者自己不深入了解這個門類,好東西再有緣分也會失之交臂。藝術世界是流動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春秋青銅器和清代仿青銅玉器是一種審美的流動,他們現(xiàn)在換了主人是歸宿的流動,拍賣熱點的轉換是市場的流動。緣分便是一種流動的連接,接不接的上還得看自己有沒有足夠的眼力、魄力和財力。
亞非學院顧名思義是研究亞洲與非洲的院校,成立之初便以研究亞洲非洲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為強項。以第三者眼光來看待本國的藝術,并且能夠平等看待中國周邊文化相因相成的歷史事實,是我研究生時期獲得的最寶貴的思考方式。中國的文化藝術從誕生之初便與周邊地區(qū),乃至歐亞大陸更遠的一端便有互動,這些互動在我們傳世的藝術品中常有體現(xiàn)。商周冶煉技術或許也得益于歐陸草原地區(qū)冶金技術的東傳;唐代藝術則是五胡亂華以來各民族文化藝術交融的結晶;清代黑漆描金器皿則反師日本。這些縱向及橫向的思維可以將我們的專題拍賣組合得更加有趣,也將我們的拍品闡述得更加立體。
古人之夢皇帝也會做:乾隆皇帝曾命宮廷畫師作一幅畫,親題曰“是一是二,不即不離”,畫面中乾隆身著漢袍,坐于鼎彝清翫之間。這幅畫以宋人繪人物圖為本,原本人物坐于琴棋書畫陳設之中,乾隆的《是一是二圖》便是他遐想的古人生活吧。我自己并無古代之夢,但是嚮往古人的性情。古代中國三十年一治三十年一亂,承平年代并不長久,哪怕在極其動亂的魏晉南北朝,先民任然創(chuàng)造出如此璀璨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明,而且今天我們仍然能夠觸碰,說明古人的確有一種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默默耕耘用雙手創(chuàng)造,樂觀而知天命,這是浮躁的當下缺失的。
其實我們在準備每一場主題拍賣的時候,征集每一件拍品都很難。古董從數(shù)量上來講其實不少,可以拿來拍的也很多,但是要集合一批符合主題又有市場的就不容易。比如拍品118清代乾隆的白玉仿古龍鳳呈祥觥已經不是酒器,在清代宮廷肯定是一個陳列物,如何跟拍品105春秋時期青銅龍紋鋪首波曲紋壺聯(lián)系起來呢?這件玉觥是乾隆時期以青銅器為范本制作的仿古作品,為什么要以先秦青銅器為范本呢?世人嘲笑乾隆帝的農家樂審美,然而我們觀察這件作品,同時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乾隆帝本人應該更喜歡高古肅穆的風格,他本人對花里胡哨的東西也是很反感的,所以他曾下令禁止—特別是在玉器上—進行過分的雕琢,并且強調與古為徒。
這就是我們把這兩件東西放到一起的初衷,也讓觀眾了解中國的藝術品在幾千年的時間里都是可以相互對話的。拍賣市場每年有特別的項目會比較出色,像三代青銅器和明清玉器這兩個門類屬于傳統(tǒng)穩(wěn)定的項目,這兩件作品成交的結果在我們專業(yè)判斷之內,而其文化價值卻是我們無法用價格去估量的。
P:《將進酒—中國飲酌文化與藝術》的策劃,是否也吸引了哪些新的收藏家群體?
邦瀚斯開始推出專題拍賣以來,我們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較為年輕的群體開始參與,并且很多來自不同的收藏領域。
喜歡。喝酒吃飯都很能看出一個人修養(yǎng)。聽山東朋友說,當?shù)赜幸涣曀祝信嗪?,女方家人初次見面常把男方灌醉以察酒品,酒品不好,人品固然會有問題。至于能不能飲出文化修養(yǎng),那就不苛求現(xiàn)代人了,固然飲酒和詩的傳統(tǒng)大多已失傳,現(xiàn)在只要不灌酒,不酒后亂性便是好修養(yǎng)。
目前知道的古代飲酒活動在最早時候,比如商周,是有濃厚的宗教和禮制意味的。那時候酒自然是最高級的飲品,只有巫覡及高等級貴族才能享用。漢代士族文學興起之后,酒與文學便聯(lián)系緊密起來,此時飲酒自帶漢魏風骨。文人活動和飲酒也差不多是這個時期開始有了大量記載,最著名者便是東晉永和九年的蘭亭雅集:一群高官、高知在青山綠水間席地而坐,杯盞溪前流過,飲者留詩,在今日是個敏感群體的飲酒聚會,因為文學和書法的成果,成就一座高山,最高級莫過于此。
以前做過的主題專場因為反響很好,或許會從中選擇一二做第二場,可以更深入、豐富地探討某些主題。拍賣行是個古老的行業(yè),如今市場瞬息萬變,挑戰(zhàn)天天有,新的嘗試難能可貴。我認為嘗試不同的形式與內容在今天非常必要。拍賣行面對的客戶群體在互聯(lián)網時代更加多元,我覺得這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我個人對此十分樂見。目前世界上的知名老牌拍賣行都是在十八世紀拍書起家的,如今我們涉獵的范圍之廣闊在兩百年前無法想象。正是兩百多年不斷嘗試、應對挑戰(zhàn),才有今日所見。
我的靈感主要來自于書籍和展覽。這兩個媒介都需要一個很清楚的主線才能把諸多材料合理地串聯(lián)起來,帶給觀眾新的認知。另外和團隊討論也是靈感的重要來源。最近在看李碩所著《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這本書敘述引人入勝,將很多史實用通俗語言講述出來,雖然學界對個中觀點或許有不同意見,但不失心裁。
"我們這行十分看緣分,從來不敢說有任何東西操控于手中。對于過去的梳理總結是一個技術問題,中國古董的未來則充滿了未知和挑戰(zhàn)。"
策劃一場專題是一個團隊的合作,并非我一人可為。邦瀚斯的團隊小而精,每個人有不同的長處,在討論新主題時每個人各抒己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火花。至于我個人需要做的功課主要是從過往展覽和專題研究中找靈感。
文人相關的主題拍賣其實很多其他拍賣行已經做過,但是過往的專拍往往是注重器物本身而非背后的文化,所以我們在做專場拍賣的時候,征集物件主要考慮的是每件東西背后的文化線索。因此除了尋找靈感,具體還需要找出一個專題拍賣的文化線索。比如文房在古美術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數(shù)量如此之多,交織的文化線索也十分復雜,選取一個既有特殊的文化意義又有足夠的商業(yè)價值并不容易。
我們第一次做“八音克諧:中國音樂藝術片羽錄”的時候,最早收到三張古琴,如果只是把三張琴和一些文房放在一起做一個所謂文人生活的拍賣,那便同乎流俗了。后來在翻看文獻資料和過往展覽拍賣時留意到,香港乃至中國大陸在過往都沒有一個展覽系統(tǒng)介紹中國音樂,反倒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很多年前做過一次,那么我們才有了以上這個專場,是香港公私博物館乃至拍賣行都未曾涉獵的領域。
我們這行十分看緣分,從來不敢說有任何東西操控于手中。對于過去的梳理總結是一個技術問題,中國古董的未來則充滿了未知和挑戰(zhàn)。對過去的梳理包括對過往拍賣的梳理以及對文化的梳理。我想所有拍賣行專家都需要對過往的拍賣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這是我們定價和定位主要的參考。對文化的梳理便不是所有專家和拍賣行都愿意花時間去做的了,畢竟現(xiàn)在每年拍賣林林總總應接不暇,流轉太快,而且這也需要一定的學術背景,這是邦瀚斯團隊的強項。至于未來如何,除了整體市場走向之外,也取決于我們能夠給觀眾和參與者提供什么。
前面的問題里我已經提到過我們這行很看緣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即是藏家之間,藏家與藏品之間,藏品與藏品之間的關系都是很看緣分的。緣分雖然重要,但是能動性也很重要?!妒酚洝酚涊d鄒陽對梁孝王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一個藏家收藏一個門類,如果他天天等著東西上門,或者自己不深入了解這個門類,好東西再有緣分也會失之交臂。藝術世界是流動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春秋青銅器和清代仿青銅玉器是一種審美的流動,他們現(xiàn)在換了主人是歸宿的流動,拍賣熱點的轉換是市場的流動。緣分便是一種流動的連接,接不接的上還得看自己有沒有足夠的眼力、魄力和財力。
亞非學院顧名思義是研究亞洲與非洲的院校,成立之初便以研究亞洲非洲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為強項。以第三者眼光來看待本國的藝術,并且能夠平等看待中國周邊文化相因相成的歷史事實,是我研究生時期獲得的最寶貴的思考方式。中國的文化藝術從誕生之初便與周邊地區(qū),乃至歐亞大陸更遠的一端便有互動,這些互動在我們傳世的藝術品中常有體現(xiàn)。商周冶煉技術或許也得益于歐陸草原地區(qū)冶金技術的東傳;唐代藝術則是五胡亂華以來各民族文化藝術交融的結晶;清代黑漆描金器皿則反師日本。這些縱向及橫向的思維可以將我們的專題拍賣組合得更加有趣,也將我們的拍品闡述得更加立體。
古人之夢皇帝也會做:乾隆皇帝曾命宮廷畫師作一幅畫,親題曰“是一是二,不即不離”,畫面中乾隆身著漢袍,坐于鼎彝清翫之間。這幅畫以宋人繪人物圖為本,原本人物坐于琴棋書畫陳設之中,乾隆的《是一是二圖》便是他遐想的古人生活吧。我自己并無古代之夢,但是嚮往古人的性情。古代中國三十年一治三十年一亂,承平年代并不長久,哪怕在極其動亂的魏晉南北朝,先民任然創(chuàng)造出如此璀璨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明,而且今天我們仍然能夠觸碰,說明古人的確有一種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默默耕耘用雙手創(chuàng)造,樂觀而知天命,這是浮躁的當下缺失的。
其實我們在準備每一場主題拍賣的時候,征集每一件拍品都很難。古董從數(shù)量上來講其實不少,可以拿來拍的也很多,但是要集合一批符合主題又有市場的就不容易。比如拍品118清代乾隆的白玉仿古龍鳳呈祥觥已經不是酒器,在清代宮廷肯定是一個陳列物,如何跟拍品105春秋時期青銅龍紋鋪首波曲紋壺聯(lián)系起來呢?這件玉觥是乾隆時期以青銅器為范本制作的仿古作品,為什么要以先秦青銅器為范本呢?世人嘲笑乾隆帝的農家樂審美,然而我們觀察這件作品,同時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乾隆帝本人應該更喜歡高古肅穆的風格,他本人對花里胡哨的東西也是很反感的,所以他曾下令禁止—特別是在玉器上—進行過分的雕琢,并且強調與古為徒。
這就是我們把這兩件東西放到一起的初衷,也讓觀眾了解中國的藝術品在幾千年的時間里都是可以相互對話的。拍賣市場每年有特別的項目會比較出色,像三代青銅器和明清玉器這兩個門類屬于傳統(tǒng)穩(wěn)定的項目,這兩件作品成交的結果在我們專業(yè)判斷之內,而其文化價值卻是我們無法用價格去估量的。
邦瀚斯開始推出專題拍賣以來,我們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較為年輕的群體開始參與,并且很多來自不同的收藏領域。
喜歡。喝酒吃飯都很能看出一個人修養(yǎng)。聽山東朋友說,當?shù)赜幸涣曀?,男女相好,女方家人初次見面常把男方灌醉以察酒品,酒品不好,人品固然會有問題。至于能不能飲出文化修養(yǎng),那就不苛求現(xiàn)代人了,固然飲酒和詩的傳統(tǒng)大多已失傳,現(xiàn)在只要不灌酒,不酒后亂性便是好修養(yǎng)。
目前知道的古代飲酒活動在最早時候,比如商周,是有濃厚的宗教和禮制意味的。那時候酒自然是最高級的飲品,只有巫覡及高等級貴族才能享用。漢代士族文學興起之后,酒與文學便聯(lián)系緊密起來,此時飲酒自帶漢魏風骨。文人活動和飲酒也差不多是這個時期開始有了大量記載,最著名者便是東晉永和九年的蘭亭雅集:一群高官、高知在青山綠水間席地而坐,杯盞溪前流過,飲者留詩,在今日是個敏感群體的飲酒聚會,因為文學和書法的成果,成就一座高山,最高級莫過于此。
以前做過的主題專場因為反響很好,或許會從中選擇一二做第二場,可以更深入、豐富地探討某些主題。拍賣行是個古老的行業(yè),如今市場瞬息萬變,挑戰(zhàn)天天有,新的嘗試難能可貴。我認為嘗試不同的形式與內容在今天非常必要。拍賣行面對的客戶群體在互聯(lián)網時代更加多元,我覺得這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我個人對此十分樂見。目前世界上的知名老牌拍賣行都是在十八世紀拍書起家的,如今我們涉獵的范圍之廣闊在兩百年前無法想象。正是兩百多年不斷嘗試、應對挑戰(zhàn),才有今日所見。
我的靈感主要來自于書籍和展覽。這兩個媒介都需要一個很清楚的主線才能把諸多材料合理地串聯(lián)起來,帶給觀眾新的認知。另外和團隊討論也是靈感的重要來源。最近在看李碩所著《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這本書敘述引人入勝,將很多史實用通俗語言講述出來,雖然學界對個中觀點或許有不同意見,但不失心裁。
“一個藏家收藏一個門類,如果他天天等著東西上門,或者自己不深入了解這個門類,好東西再有緣分也會失之交臂。”
"如今我們涉獵的范圍之廣闊在兩百年前無法想象。正是兩百多年不斷嘗試、應對挑戰(zhàn),才有今日所見。"
策劃一場專題是一個團隊的合作,并非我一人可為。邦瀚斯的團隊小而精,每個人有不同的長處,在討論新主題時每個人各抒己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火花。至于我個人需要做的功課主要是從過往展覽和專題研究中找靈感。
文人相關的主題拍賣其實很多其他拍賣行已經做過,但是過往的專拍往往是注重器物本身而非背后的文化,所以我們在做專場拍賣的時候,征集物件主要考慮的是每件東西背后的文化線索。因此除了尋找靈感,具體還需要找出一個專題拍賣的文化線索。比如文房在古美術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數(shù)量如此之多,交織的文化線索也十分復雜,選取一個既有特殊的文化意義又有足夠的商業(yè)價值并不容易。
我們第一次做“八音克諧:中國音樂藝術片羽錄”的時候,最早收到三張古琴,如果只是把三張琴和一些文房放在一起做一個所謂文人生活的拍賣,那便同乎流俗了。后來在翻看文獻資料和過往展覽拍賣時留意到,香港乃至中國大陸在過往都沒有一個展覽系統(tǒng)介紹中國音樂,反倒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很多年前做過一次,那么我們才有了以上這個專場,是香港公私博物館乃至拍賣行都未曾涉獵的領域。
我們這行十分看緣分,從來不敢說有任何東西操控于手中。對于過去的梳理總結是一個技術問題,中國古董的未來則充滿了未知和挑戰(zhàn)。對過去的梳理包括對過往拍賣的梳理以及對文化的梳理。我想所有拍賣行專家都需要對過往的拍賣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這是我們定價和定位主要的參考。對文化的梳理便不是所有專家和拍賣行都愿意花時間去做的了,畢竟現(xiàn)在每年拍賣林林總總應接不暇,流轉太快,而且這也需要一定的學術背景,這是邦瀚斯團隊的強項。至于未來如何,除了整體市場走向之外,也取決于我們能夠給觀眾和參與者提供什么。
前面的問題里我已經提到過我們這行很看緣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即是藏家之間,藏家與藏品之間,藏品與藏品之間的關系都是很看緣分的。緣分雖然重要,但是能動性也很重要?!妒酚洝酚涊d鄒陽對梁孝王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一個藏家收藏一個門類,如果他天天等著東西上門,或者自己不深入了解這個門類,好東西再有緣分也會失之交臂。藝術世界是流動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春秋青銅器和清代仿青銅玉器是一種審美的流動,他們現(xiàn)在換了主人是歸宿的流動,拍賣熱點的轉換是市場的流動。緣分便是一種流動的連接,接不接的上還得看自己有沒有足夠的眼力、魄力和財力。
亞非學院顧名思義是研究亞洲與非洲的院校,成立之初便以研究亞洲非洲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為強項。以第三者眼光來看待本國的藝術,并且能夠平等看待中國周邊文化相因相成的歷史事實,是我研究生時期獲得的最寶貴的思考方式。中國的文化藝術從誕生之初便與周邊地區(qū),乃至歐亞大陸更遠的一端便有互動,這些互動在我們傳世的藝術品中常有體現(xiàn)。商周冶煉技術或許也得益于歐陸草原地區(qū)冶金技術的東傳;唐代藝術則是五胡亂華以來各民族文化藝術交融的結晶;清代黑漆描金器皿則反師日本。這些縱向及橫向的思維可以將我們的專題拍賣組合得更加有趣,也將我們的拍品闡述得更加立體。
古人之夢皇帝也會做:乾隆皇帝曾命宮廷畫師作一幅畫,親題曰“是一是二,不即不離”,畫面中乾隆身著漢袍,坐于鼎彝清翫之間。這幅畫以宋人繪人物圖為本,原本人物坐于琴棋書畫陳設之中,乾隆的《是一是二圖》便是他遐想的古人生活吧。我自己并無古代之夢,但是嚮往古人的性情。古代中國三十年一治三十年一亂,承平年代并不長久,哪怕在極其動亂的魏晉南北朝,先民任然創(chuàng)造出如此璀璨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明,而且今天我們仍然能夠觸碰,說明古人的確有一種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默默耕耘用雙手創(chuàng)造,樂觀而知天命,這是浮躁的當下缺失的。
其實我們在準備每一場主題拍賣的時候,征集每一件拍品都很難。古董從數(shù)量上來講其實不少,可以拿來拍的也很多,但是要集合一批符合主題又有市場的就不容易。比如拍品118清代乾隆的白玉仿古龍鳳呈祥觥已經不是酒器,在清代宮廷肯定是一個陳列物,如何跟拍品105春秋時期青銅龍紋鋪首波曲紋壺聯(lián)系起來呢?這件玉觥是乾隆時期以青銅器為范本制作的仿古作品,為什么要以先秦青銅器為范本呢?世人嘲笑乾隆帝的農家樂審美,然而我們觀察這件作品,同時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乾隆帝本人應該更喜歡高古肅穆的風格,他本人對花里胡哨的東西也是很反感的,所以他曾下令禁止—特別是在玉器上—進行過分的雕琢,并且強調與古為徒。
這就是我們把這兩件東西放到一起的初衷,也讓觀眾了解中國的藝術品在幾千年的時間里都是可以相互對話的。拍賣市場每年有特別的項目會比較出色,像三代青銅器和明清玉器這兩個門類屬于傳統(tǒng)穩(wěn)定的項目,這兩件作品成交的結果在我們專業(yè)判斷之內,而其文化價值卻是我們無法用價格去估量的。
邦瀚斯開始推出專題拍賣以來,我們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較為年輕的群體開始參與,并且很多來自不同的收藏領域。
P:你也喜歡品酒嗎?飲酒是否也能透露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比如酒桌禮儀、飲酒量、分寸感,比清醒時更需“自控力”,所以能把酒飲出“文化修養(yǎng)”,似乎更難。
喜歡。喝酒吃飯都很能看出一個人修養(yǎng)。聽山東朋友說,當?shù)赜幸涣曀?,男女相好,女方家人初次見面常把男方灌醉以察酒品,酒品不好,人品固然會有問題。至于能不能飲出文化修養(yǎng),那就不苛求現(xiàn)代人了,固然飲酒和詩的傳統(tǒng)大多已失傳,現(xiàn)在只要不灌酒,不酒后亂性便是好修養(yǎng)。
目前知道的古代飲酒活動在最早時候,比如商周,是有濃厚的宗教和禮制意味的。那時候酒自然是最高級的飲品,只有巫覡及高等級貴族才能享用。漢代士族文學興起之后,酒與文學便聯(lián)系緊密起來,此時飲酒自帶漢魏風骨。文人活動和飲酒也差不多是這個時期開始有了大量記載,最著名者便是東晉永和九年的蘭亭雅集:一群高官、高知在青山綠水間席地而坐,杯盞溪前流過,飲者留詩,在今日是個敏感群體的飲酒聚會,因為文學和書法的成果,成就一座高山,最高級莫過于此。
拍賣行:Bonhams邦瀚斯
以前做過的主題專場因為反響很好,或許會從中選擇一二做第二場,可以更深入、豐富地探討某些主題。拍賣行是個古老的行業(yè),如今市場瞬息萬變,挑戰(zhàn)天天有,新的嘗試難能可貴。我認為嘗試不同的形式與內容在今天非常必要。拍賣行面對的客戶群體在互聯(lián)網時代更加多元,我覺得這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我個人對此十分樂見。目前世界上的知名老牌拍賣行都是在十八世紀拍書起家的,如今我們涉獵的范圍之廣闊在兩百年前無法想象。正是兩百多年不斷嘗試、應對挑戰(zhàn),才有今日所見。
我的靈感主要來自于書籍和展覽。這兩個媒介都需要一個很清楚的主線才能把諸多材料合理地串聯(lián)起來,帶給觀眾新的認知。另外和團隊討論也是靈感的重要來源。最近在看李碩所著《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這本書敘述引人入勝,將很多史實用通俗語言講述出來,雖然學界對個中觀點或許有不同意見,但不失心裁。
2018年加盟倫敦邦瀚斯,次年調職中國香港,并且?guī)ьI香港團隊于本年五月春拍取得歷史性佳績。唐先生主責深耕大中華地區(qū)重要客戶及古董商關系,專長中國古代青銅器及古琴藝術,旁及漆器及文人雅翫,是邦瀚斯近年主題拍賣之主要策劃人。唐冶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并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考古學及藝術史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