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全
第一節(jié) 點的形態(tài)與書寫方法
永字八法中稱“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側是傾斜之意,因此寫“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峻而雄踞。歐陽詢《八訣》稱“點如高峰之墜石”,這些說明點的筆法和筆勢頗為險峻。
《李思訓碑》中點的形態(tài)有其自身特點以及豐富變化,歸納起來有側點、豎點、撇點、提點、長點,還有與點相關的筆法組合單元等。下面我們逐一解析它們的基本形態(tài)和具體書寫方法。
一、側點
行書的側點也稱為“斜點”,簡稱為“點”。側點是《李思訓碑》中常用的點法之一,我們取“亢”字右上點放大說明側點的書寫筆法要點。
“亢”字側點的書寫筆法要領:
①順勢入筆
②加大鋪毫
側點
亢
③向右下按
④回鋒收筆,并空中駐鋒
以上是側點的一種形態(tài)及其書寫方法。側點的形態(tài)與寫法極其豐富多變。大家在臨寫時必須通過單鉤摹和雙鉤摹加以分析并掌握它們的筆法特征與形態(tài)變化,以達到對側點筆法正確書寫的目的。
側點的形態(tài)隨字而變,但其書寫的基本筆法規(guī)則不會改變。點不論在哪個字、哪個結構或哪個部位之中,筆法上都必須取側勢,而且要有起有收、有按有提、有頓有挫、有轉有折,使點在形態(tài)上有頭有尾、有腹有背,做到起止分明而完整。為此,點的筆法可以歸納為“入(起)、轉、頓、挫、折、回(收)”之法則。寫側點可以按這一法則進行。
(一)側點字摹寫舉例
我們選一個帶側點的“亢”字,解析單鉤摹、雙鉤摹以及整個字的筆畫順序。
例1:單鉤摹
宣紙蒙在字上單鉤摹
單鉤摹效果
例2:雙鉤摹
宣紙蒙在字上雙鉤摹
雙鉤摹效果
單鉤摹、雙鉤摹效果
例3:解析整個字的筆畫順序,四筆完成帶側點的“亢”字
第一筆
第二筆
第三筆
第四筆
(二)側點字摹寫舉例
將下列帶側點的字進行單鉤摹、雙鉤摹,并在此基礎上臨寫,注意每個側點的筆法和形態(tài)變化。
府
麾
變
謚
之
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