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青林
小學期間的一次經(jīng)歷,讓我終生難忘。上世紀80年代,露天電影非常流行,男女老少都樂此不疲。一天晚上,就在我就讀的村小學搭臺放映,可把村民們高興壞了。我與哥哥商量,決定看完之后再回家。后來,散場了,觀眾各自回去。我們事先準備了一盒火柴,再在附近草垛里抓了些稻草,點著了往家走。半路上,稻草燒完了,火柴也用光了。天特別地黑,伸手不見五指。我們手牽著手,用腳探路,一點點往前挪。我的老家在湘南,屬于丘陵地帶,上下學走的都是窄窄的田埂路,一會兒上坡,一會兒下坡。白天還好,可是在黑漆漆的夜晚,沒走幾步就踩到水田里去了。不知道摸索前行了多久,我們都快絕望了,沉沒在無邊無際的黑暗里不知所措。突然,遠遠地,一盞馬燈慢慢過來了。等他走近了,我們發(fā)現(xiàn)是鄰居大伯。他白天在探訪親戚,吃好晚飯,正往回趕呢。兄弟倆如同見了救星,高興至極。大伯問了問情況,就挑燈照路,一行人順順當當?shù)鼗厝チ?。后來,好多次想起童年往事,我忍不住問自己:如果沒有那盞馬燈,我與哥哥能否在那個晚上摸爬到家?過往沒有假設,也就找不到真正的答案。但那盞照亮我回家之路的燈,自此之后一直在我的腦海里亮起,溫暖我一生的記憶。
近年來,我沉迷于歷史文化研究,試著解開一個中國歷史之謎:是什么力量讓中華文化傳承五千年而生生不息?我想剝洋蔥一樣,層層除去外殼,直至發(fā)現(xiàn)精神內核。或許我會流淚,而我終將聽從內心召喚,抵達文化生命中最堅硬的部分。經(jīng)過長期的閱讀與思考,我的眼前再次飄過那盞燈,在無以復加的黑夜里熠熠生輝。如果沒有精神明燈,炎黃子孫怎么可能克服內心恐懼,走過如此漫長的歷史旅程?怎么能夠一次次逢兇化吉、遇難成祥,無數(shù)次跌倒又爬起?又怎么可能在經(jīng)歷高潮與低谷、榮幸與屈辱、繁華與荒蕪之后,淡然一笑繼續(xù)前行?中華文化成型于周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姬昌(周文王)為代表的姬氏家族,正是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仰慕的點燈人。
姬氏家族通過不懈努力,幫助我們系好了中華文化大衫的第一粒紐扣。《史記·周本紀第四》通過一個類似寓言故事,介紹了姬氏家族的始祖后稷。雖然后稷出身很高貴,由帝嚳的元妃姜原所生,他的小名卻很奇葩,叫作棄。姜原在野外看到巨人的腳印,心生歡喜,就上去踩了一下。結果踩出了問題,姜原懷孕了,之后生下了一個孩子。姜原覺得不吉利,想扔掉他。扔到巷子里,過往的牛馬都繞開走;想把他扔到樹林里,但林子里人多不方便;后來把他丟在水渠的冰面上,天上的飛鳥居然落下來保護他。姜原意識到這孩子很神奇,就把他抱回來好生撫養(yǎng),給他取名為棄,意思是“想丟卻又丟不掉的孩子”。對于這個故事,我更傾向于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義。試問一下:誰是你生命中最珍貴的人?可能就是你曾想丟下,但最終讓你不離不棄的那個人。所以,“棄”的命名具有反諷意味。在文化發(fā)展史上也是如此,對于那些無論如何也放不下的價值與理念,我們約定俗成地尊奉其為圭臬。
從棄開始,經(jīng)過了很長時間,姬氏家族文化才逐漸形成。棄的突出貢獻,在于開創(chuàng)了家族事業(yè),即種植業(yè)。相比于狩獵,種植收入更為穩(wěn)定可靠,特別是在棄這種高手的打理下。棄天生就是種莊稼的好手,小時候玩游戲他就喜歡麻啊豆啊之類的,而且種得特別好。長大之后,他就精研這一行,成為專家級人物,大家紛紛向他學習取經(jīng)。帝堯提拔他當農(nóng)師,再根據(jù)業(yè)績給了封地,還有封號(后稷)與姓(姬氏)。后稷作為農(nóng)業(yè)始祖,奠定了姬氏后續(xù)發(fā)展的強大物質基礎。棄的后人繼承了他的事業(yè),并不斷發(fā)揚光大。公劉居住在戎狄之中,致力于恢復后稷的農(nóng)業(yè)。周圍人民得到了實惠,多愿遷居投靠他。到古公亶父這一代,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古公亶父一方面發(fā)展后稷、公劉的舊業(yè),建立起比較牢固的經(jīng)濟基礎,另一方面積德行義,通過仁義道德來影響遠近之人。換個角度來看,大家之所以愿意追隨古公亶父,主要也基于兩點:一是跟他學習種莊稼,收成很不錯,吃喝就有保證;二是有什么糾紛請他來調解或仲裁,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心情就很暢快。周邊的一些戎狄部落(如薰育)還未開化,見到古公亶父族群比較富有,準備搶奪,古公亶父就給了他們財物。之后,戎狄部落得寸進尺,又想掠奪古公亶父的土地與人民。大部分人都怒了,準備與戎狄開戰(zhàn)。古公亶父則表達了不同意見:我受擁戴當上君長,是為了大家都過上好日子;現(xiàn)在我需要犧牲他人來維護首領地位,我還不如不當這個君長。古公亶父言必行,行必果,于是帶領一些親近之人離開了豳這個地方,一路遷徙到岐山,重新定居下來。古公亶父遷走之后,豳地老百姓感到很不適應,就像一個人丟掉了魂一樣,渾身都不自在。經(jīng)過一番討論,大家決定舉國搬遷到岐山去,堅決追隨古公亶父。不僅豳國百姓如此,其他周邊之人也有許多前來投奔。古公亶父開始擴大規(guī)模,建章立制,摒棄戎狄的一些陋習,慢慢鞏固自身的風俗文化。
古公亶父對姬氏家族文化形成所作出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慧眼識珠選中姬昌作為接班人。當然,古公亶父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也有賴于其良好家風。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兒子季歷。通常來說,位子要傳給大兒子即太伯,不太可能輪到最小的季歷。但此時,家族里誕生了一位氣度非凡的男孩,也就是季歷之子姬昌。古公亶父當然會看相識人,于是宣稱“家族中當有人成就大業(yè),估計就是昌這個孩子了”。太伯、虞仲聽聞之后,不僅沒有提出異議,而且主動出逃到荊蠻地區(qū),以便讓老三季歷順利即位。為了表明心跡,太伯與虞仲還按照當?shù)仫L俗,剪短了頭發(fā),刺上了紋身。言下之意,就是永遠留在荊蠻了,不會再回去添亂。從太伯與虞仲的謙讓行為,可以看出古公亶父家教之成功。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需要一些人挺身而出承擔重任,也需要一些人默默無聞作出犧牲。在古公亶父的家族里,大家都以大局為重,很好地完成了分內的工作,最終促成了姬氏家族走向輝煌。后來,在其他國家也發(fā)生過類似之事,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互相謙讓君位,一塊兒出逃了。他們投奔的對象,正是后來的周文王姬昌。
當姬昌從父親季歷那里接過權位,他可能沒有想到自己不僅僅是振興姬氏家族,而且將點亮文明之火,在歷史的天空中永遠溫煦地照耀著炎黃子孫。姬昌全方位地繼承了家族文化:將后稷、公劉的種植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牢記祖父與父親的做人原則,篤行仁義,尊老愛幼。姬昌還特別愛惜人才,每天忙著接待賢能,有時到了中午還沒來得及吃早飯。當時賢德之人,如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紛紛慕名而來。姬昌的勢力日益壯大,實乃順理成章。商朝也相當重視姬昌,讓他與九侯、鄂侯一起位列“三公”。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早期的姬昌身居高位,固然有自身努力的因素,但更多的可能還是姬氏世代累積的結果。姬昌人生與精神境界的升華,還是在后期艱難困苦中磨礪出來的。姬昌借助其與紂王的對手戲,衍生出一整套東方智慧哲學,最后演化成為“六經(jīng)之首”《周易》。
紂王年輕時太過耀眼,因此得以登上帝位。用文武雙全來描繪商紂王,可能一點都不為過:他耳聰目明,力大過人,反應敏捷,乃至可以徒手搏猛獸;他能言善辯,哪怕是過錯也能被他說成是對的。上位之后,商紂王沒有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治國理政上,而是盡情放縱享樂,“酒池肉林”就是紂王荒淫生活的真實描繪。時間久了,百姓心里不滿,諸侯也有叛離的。紂王沒有去反思自己,而是加大了處罰與鎮(zhèn)壓力度,發(fā)明出令人咋舌的炮烙刑罰方法。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紂王連“三公”都不當回事,輪流將他們虐了個遍。事情源起于九侯,他將自己的女兒獻給了紂王,因為紂王喜歡年輕漂亮的女性。后來,事情搞砸了。九侯的女兒不喜歡醉生夢死的生活,紂王一怒之下就將她給殺了,順帶將老丈人九侯也剁成肉醬。鄂侯確實很驚愕,就想與紂王理論一番,結果沒好到哪里去,也被紂王結果了性命,變成了一具肉干。于是,“三公”只剩下“一公”了,姬昌憂愁嘆息不已。事實上,在泥沙俱下的惡劣環(huán)境里,一個人想要獨善其身也是不可能的。姬昌不想惹事,可事情還是找上來了。紂王近臣崇侯虎,想要把“三公”僅剩的獨苗也拔掉。他添油加醋地告姬昌的惡狀,并且誘導紂王:姬昌積德行善,諸侯們都傾心于他,長此以往將對天子不利。紂王聽后,心里隱隱不安,于是將姬昌幽禁于羑里。
形勢對姬昌相當不利。紂王沉迷于聲色犬馬,幾乎聽不進任何忠言勸諫,姬昌的性命危在旦夕。據(jù)說姬昌的長子伯邑考為了營救父親,通過多種渠道去疏通關系,后來不僅沒有如愿,反而惹怒了紂王,丟了性命。伯邑考也被剁成肉醬,之后被做成肉羹,送到了其父那里。姬昌知道那是兒子的肉,但他認為自己的使命還沒有完成,肉體還需要存活一段時間,就吃下了君王“賞賜”的飯食。在七年牢獄生活中,姬昌痛定思痛,透徹思考了自然、社會、國家、家族與個人等一系列問題,對天、地、人等萬事萬物有了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的思考。他借用當時盛行的占卜方式,用隱晦的方式將所思所想寫進了易經(jīng)的卦辭,奠定了《周易》成書的基礎。在姬昌看來,只要堅守正道,審時度勢,方法得當,一個組織或個人就有可能從容面對各種問題,逢兇化吉,走出困境。對于自己以及姬氏所面臨的窘境,姬昌堅信可以找到辦法去應對,尤其是姬氏家族一向積善行德,宅心仁厚。后來,姬昌的下屬閎夭等人投其所好,收集了美女、珍異與寶馬等獻給紂王。當面對這些東西時,紂王是沒有抵抗力的,他赦免了姬昌。
逃出生天的姬昌,并沒有像常人一樣想著去報復,他只是更加堅定了內心信念:一切皆應遵循天理而行,唯有天時地利人和之際方可行動并取得成功。在姬昌的有生之年,他只是不斷地積蓄力量。不過,對于崇侯虎這種小人,姬昌覺得不必再等,就親自討伐了他,清算了這筆賬。其子姬發(fā),即后來的周武王,全面接過了姬氏事業(yè)。為了試驗姬氏的影響力,姬發(fā)組織了盟津大會,前來參會的諸侯達到八百之多。諸侯們紛紛建議可以伐紂了,姬發(fā)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就班師而回。之后,紂王變本加厲,不聽勸告,隨意殺人。箕子向紂王進諫無效,就裝瘋當了奴隸,被囚禁。之后是比干,他抱著必死的決心向紂王進言。不出所料,比干激怒了紂王,被挖了心?;视H國戚一個接一個地慘死,老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以至于“道路以目”。于是,姬發(fā)開始行動,一舉消滅了紂王。姬發(fā)保留了殷的祭祀,表彰商朝忠臣,釋放箕子并向他請教??傊艹慕?,既是姬氏文化的勝利,也標志著中華文化正統(tǒng)開始形成。
朝代有更替,肉體會消亡,而文明之光恒久地照耀和鼓勵后來者。中華民族多災多難,卻能一次又一次地頑強地站起,越是在苦難深重之際,越是大量涌現(xiàn)出救國救民的仁人志士。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未曾斷絕,我想大約是以姬昌為代表的文化精神從未死去,它會穿越千年,一次次照亮夜行者腳下的路。我覺得自己足夠幸運:小時候陷入黑夜,能夠得到鄰家大伯的關照而順利回家;長大后,又能從遙遠的祖輩那里汲取精神力量,幫助我走過一山又一山,渡過一水又一水。
作為炎黃子孫,你一定要相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總有一盞燈溫暖照亮你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