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媛
小荷尖尖
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這樣寫道:“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闭f的是四季更替,景物變換,人亦隨之或悲或喜,心生漣漪。我想,作家可以隨時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細節(jié)變化并因之心旌搖曳,正是因為他始終懷著一顆敏感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
思昔撫今,不由讓人感慨系之?,F(xiàn)如今,各種繁蕪的信息紛至沓來,讓人應接不暇,可是即便我們比古人了解很多,真正能讀懂生活、悟透生命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其實,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們需要的倒不是對各種信息的“兼收并蓄”,而是以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一顆善感的心,去發(fā)現(xiàn)生活的精微,去體悟生命的真諦。
生命的特質(zhì),就在于它的細膩、善感與律動。我們無論處在一種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都不應讓自己的生命麻木。一個富有靈性的人不應忘記生活本來的模樣,有著熱愛生命的激情與直面人生的執(zhí)著。就像薩莉·魯尼在她的新書《美麗的世界,你在哪里》中通過主人公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那樣——雖然艾琳的生活并不算富裕,可因著那份可以發(fā)現(xiàn)精微世界的靈性,她覺得自己的日子十分美好。我想這就是沈復所說的捕捉到了“物外之趣”的那種欣悅。由此可見,我們?nèi)粝氡3謱τ谏畹撵`性,就應該從關注生活細節(jié)入手,葆有那份發(fā)現(xiàn)美好并能與之共情的敏感。
靈性究竟是什么?我想并不僅僅是天賦智慧這樣簡單的定義。演員陳曉旭在談及林黛玉時,用靈性來評價這一人物,因為黛玉能與花草共情,將落花視為有情之物。我們以此為切入點去理解——靈性就是一種能以發(fā)自生命內(nèi)部的情感去關懷和體恤萬物的品性。
我們的生命正需要這樣一份靈性,它能使我們感知許多形而上的東西,從而守護靈魂的清明。哈利的《萬物有靈且美》中,動物和人看似平常的皮囊下都有著富有個性的靈魂。我想這正是作者用靈性的視角去體察生活的結果。其實,我們身邊的生命體都是這樣有血有肉且獨一無二的,只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將它們泛化、同化、物化了。如此一來,我們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少了一份份耀眼的光彩。我們應當將自己瞳孔前的這層無形的云翳消去,這樣才能走入具體事物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宇宙萬物皆充滿著可愛之處。
想要保持靈性并非一件難事——只要從細微處入手。當我們擁有一雙明察秋毫的慧眼,有一顆善于體悟的心靈,即使是面對生命中稍縱即逝的美好,也會有更多的贊美與感激,從而讓我們的生活充實而熠熠生輝。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切忌以自我為中心。我們不能局限于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身外的世界。只有跳脫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我們方能明白更多真相。而這也便是擁有一顆善感的心的秘訣。擁有這樣一顆心,你會收獲更客觀的感受,而非主觀臆斷。因為你能從感受的起點就超然物外,而超然物外才能入乎其內(nèi)。
毛姆說:“一個人能觀察落葉、鮮花,從細微處欣賞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樣?!贝蟾疟3朱`性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自我救贖。于是我們便會一點點看見美好,觸摸生活。
可圈可點
小作者以形象的話語闡述了一個較為抽象的論題:生命本當敏感,生活需要感悟。小作者由文壇奇書《文心雕龍》中的名句起筆,引出自己的觀點,列舉一系列論據(jù)佐證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jù),娓娓道來,從容不迫,使文章理論性、知識性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