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和弦
府南河合江亭附近的景象,水面上是著名的安順廊橋。馬可·波羅曾在其游記中記載當年成都城河道上的一座橋梁:“城內江上有一大橋,用石建筑,寬八步,長半哩(哩:英美制長度單位,一哩等于5280英尺,合1609米)。橋上兩旁,列有大理石柱,上承橋頂。蓋自此端到彼端,有一木制橋頂,甚堅,繪畫顏色鮮明?!卑岔樌葮蚣锤鶕R可·波羅的描述復建而成,橋頭一端刻有一幅馬可·波羅的畫像,作為他途經成都的紀念(農丁 攝)
本文作者和弦童年時在都江堰魚嘴留影
天府公園的水引自府南河,圖為環(huán)衛(wèi)人員對公園水體進行清淤作業(yè)(農丁 攝)
遠眺都江堰離堆(一路剎車 攝)
本文作者和弦創(chuàng)作的《川菜兒歌》完整歌詞,用四川方言朗誦別有韻味
九天開出一成都,
我家就在成都住。
都江堰分岷江水,
灌溉美麗的天府。
川人自古香香嘴,
川菜如今美名揚。
要想問那川菜味,
我勸你來嘗一嘗。
…………
前年9月,女兒班級組織參觀川菜博物館,美其名曰“研學一日游”,回來學校請學生家長寫個東西作為班級研學匯報演出材料。作為一名資深“吃貨”和川菜愛好者,我主動請纓,熬夜為他們寫了一首川菜兒歌。孩子們第二天拿到之后都很興奮,排練數日,在次周的全校升旗儀式結束后,孩子們上臺用四川方言集體朗誦了一遍,演出大獲成功。
“九天開出一成都”這句恢弘大氣的詩句出自李白于至德二年寫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全詩曰“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云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敝喯蓤?zhí)如椽大筆,用寥寥二十余字繪出盛唐成都的錦繡氣象,并略帶嘲諷地問“秦川得及此間無”。暗諷今上是否“此間樂,不思蜀”?得虧大唐氣度不凡,否則隨便安李白一個妄議罪或者尋釁罪,最次也算“惡意提問”,估計太白也得吃不了兜著走。
其時正值安史之亂,大唐王朝黃河流域所在的北方大部因戰(zhàn)亂而生靈涂炭、百業(yè)蕭條,經濟中心很快轉移到長江流域,揚州、成都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yè)城市雙子星,經濟地位迅速超過了長安、洛陽,故有諺語稱“揚一益二”(成都屬于古梁州,東漢并入以云南為主的益州,治所遷至成都,故成都又有“益州”之別號)。
成都之所以得此美譽,除因盆地天險阻隔戰(zhàn)火外,當拜秦昭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派遣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所賜。都江堰及其配套設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四川始稱“天府之國”。
有了豐富的物產,才有了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底氣,也是日后“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之所以榮登全國八大菜系的底蘊。
遠眺魚嘴全貌(一路剎車 攝)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唯一留存至今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年代最為久遠的水利工程——沒有“之一”。它充分利用成都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岷江出山口獨特的地形地貌,以符合現代流體力學的科學原理,因勢利導岷江水脈,通過修建魚嘴、寶瓶口、飛沙堰等一系列配套工程,采用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的巧妙設計,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確保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用的充分發(fā)揮。
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很快變成了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軍事糧倉,秦雖二世而亡,但都江堰在秦亡之后依然澤被后世,建堰2270多年來一直穩(wěn)定運轉,而且發(fā)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它的巨大價值僅從成都平原歷朝歷代灌溉面積數據就可見一斑:漢朝時期灌溉面積是100萬畝,宋朝達到150萬畝,清朝200萬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300萬畝,20世紀80年代600萬畝,據最新統(tǒng)計數據顯示,都江堰的灌溉面積已達1003萬畝。
所以,凡是了解歷史的四川人,對至今仍在孜孜不倦地造福家鄉(xiāng)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給予再多贊美之詞也不會嫌多。
通過衛(wèi)星地圖可以看到,岷江從都江堰開始被不斷分流,滾滾江水通過無數條人工河、干渠、支渠,導入千百條水網中,滋養(yǎng)著成都平原。
1.《漫話岷江》封面
2.寶瓶口(一路剎車 攝)
3.飛沙堰(一路剎車 攝)
4.離堆(一路剎車 攝)
《漫話岷江》一書的作者胡雪先生年輕時曾在四川氣象部門工作。20世紀80年代,他徒步踏上老成灌公路(都江堰市原名灌縣,從成都到都江堰的那條路即成灌公路),沿著通向郫縣方向的堰渠一路行走,實地考察。胡雪沿途發(fā)現堰渠有干渠和支渠之分,支渠又分為無數小支渠,縱橫交錯。從都江堰到光華村,50余公里的路程,他邊走邊數,就數出103個堰汊口。
胡雪先生在書中寫道:“沿途看到交錯的河渠,潺潺流水,淌進遠近碧綠的田野,猶如動脈和靜脈,千年流淌,滋養(yǎng)著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川西壩子。看著5000∶1的地圖上,大大小小的河流和堰渠,密密麻麻地布滿平原,這回,我真的被震撼了!”
當地圖軟件縮放到一定的比例尺后,我仿佛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成都平原,從東北方向的都江堰南橋起,到西南角沙河公園處止,岷江內河在地圖上猶如一張撐開的吊床,用溫柔的水網把整個成都平原包裹起來,氤氳著這片肥沃的土地,滋潤著這方廣袤的田野。
1.本文作者和弦(前左一)年少時,一家在樂山大佛腳下的留影
2.府南河改造舊影
3.20世紀90年代,府南河整治工程啟動
4.飛翔于錦江之上的赤麻鴨(農丁 攝)
岷江內水在都江堰南橋一分為三,江安河南下,走馬河東進,柏條河及蒲陽河經東往北,在郫都區(qū)三道堰匯合,稱府河。府河繞經成都市區(qū)東北方向,折而南下,于合江亭納入南河,稱府南河。府南河于沙河公園處納入沙河,稱錦江。錦江出成都市區(qū)后又復名府河。府河流經彭山縣、青神縣、眉山市,終于到達我的家鄉(xiāng)——樂山市。
樂山號稱三江匯合之地,府河(亦稱岷江)在樂山市區(qū)幾乎同時納入大渡河(沫水)、青衣江(若水),在三江匯合之處,唐人鑿凌云山絕壁,修建了世界上最高的一尊坐佛——樂山大佛。為緩解江水洶涌之勢,古人又于大佛旁邊鑿開凌云山,修建了一條用于泄洪的人工水道,將烏尤山變成了一座孤島,亦稱“古離堆”。清代詩人張船山游覽烏尤山,曾留下《嘉定舟中》一詩,其中有“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的詩句,當屬寫實也。
岷江流經大佛腳下,經五通橋區(qū)、犍為縣,過屏山縣,在宜賓匯入金沙江,始稱長江,故宜賓又稱“萬里長江第一城”。
限于地質勘探技術和科技水平,古人長久以來誤以為岷江是長江正源。岷江流域因為有多個世界級的景觀(九寨溝、黃龍景區(qū)——世界自然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故而也成為一條世所罕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之河。
“我不知道中國還有哪條河流像岷江一樣,如此與佛道親密,達到一種佛道合一、佛道共存的境界。岷江,已不再是地理和生命意義上的江,還是一條文化和心靈意義上的江。”胡雪先生在書中如此贊嘆。
我和府河(岷江)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緣分。
我家的老房子就在三江匯合之處西岸,即張船山詩中的“凌云西岸古嘉州”。我從小就在河畔嬉戲、浣洗、游泳、釣魚,府河伴隨我慢慢長大,給我留下諸多美好回憶。
高中畢業(yè)考入四川大學,我逆流而上,來到府河上游。初到川大第一天,看見東門(原老校門)門口即府河,對面還全是農田,河邊有人倒馬桶,河里有人撈紅蟲?!巴?,好大的一條臭水溝!”我心中落差極大,非常失望,簡直不敢相信我年少時候的母親河上游居然是這樣。
歷史資料顯示,府河曾經長期作為古成都通往荊楚的交通要道,是成都經濟文化發(fā)展繁榮的命脈,被成都人稱為“母親河”。
“春流繞蜀城”,環(huán)繞成都2300多年的府河、南河作為成都的護城河,曾有過繁榮的河運和美景。我小時候讀過的詩句,像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李白的“浪錦清江萬里流,云帆龍舸下?lián)P州”,都是當時成都的真實寫照啊。
怎么現在變成了這個鬼樣子?
后來慢慢得知,從元明清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府南河一直是成都對外交通的主航道。到了20世紀60年代,府南河在綜合利用上出現嚴重偏差,筑壩攔水、灌溉、發(fā)電方興未艾,航運則日漸衰落。后來,在雙流古佛堰修建后,都江堰關閘,攔腰切斷府河航道,遂使航運中斷,河床淤毀,行洪能力不足,加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guī)模擴大,人口膨脹,農業(yè)和工業(yè)用水急劇增加,河流不堪重負。沿江兩岸,數百個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大量傾瀉污水,導致河水嚴重污染,府南河變成了藏污納垢的臭水溝,曾經被人一度稱作“腐爛河”。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質變壞,七十年代魚蝦絕代,八十年代洗馬桶蓋?!边@曾是府南河的真實寫照。
1985年,成都市龍江路小學的學生給時任市長寫了一封關于府南河的信,這封來信,使“救救母親河”的呼聲迅速地在市民中傳播開來、日漸高漲。府南河的整治確實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1987年,新華社內參報道了當時府南河的情形,在這篇影響深遠的文章中,府南河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溝”。為此,從1987年到1992年,成都市針對府南河整治工程進行了為期五年的論證。
我讀大學期間,剛好成都市政府的“一號工程”——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啟動。工程于1993年開工,1997年準時完工,該工程連續(xù)獲得“聯(lián)合國人居獎”“地方政府首創(chuàng)獎”“最佳范例獎”三個重要獎項。
畢業(yè)后,我和同學曾在府南新區(qū)短暫居住,所謂的“府南新區(qū)”就是政府為安置1995年整治府南河搬遷的3萬余戶居民而在城西修建的最大的搬遷居住區(qū)。
這樣看起來,我小時候在府河邊玩耍,讀大學又在府河邊就讀,工作后還曾經租住在府南河搬遷居住區(qū),府河于我是一條從小糾纏至今的河流。
今日府南河(農丁 攝)
成都現代化的一面(農丁 攝)
大學畢業(yè)后,我就定居成都。
這些年,我時常路過府南河,它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景觀,河畔春天的泡桐花、夏季的濃蔭蔽日、秋冬金黃的銀杏,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但是我從沒動過在府南河釣魚的念頭,行色匆匆中偶爾也看到有閑人在河畔垂釣,但是我的目標都是遠方的江河湖泊,未曾為它駐足。
直到今年,我們釣魚群里的周哥和張哥,經常在群里分享一些府南河風景照片,有一天張哥發(fā)了幾張釣友在府南河釣魚的照片,圖片上的魚有點兒像柳根兒,又有點兒像麥線,讓我不禁心動:咦,府南河現在居然能釣到原生的溪流魚了?走,看看去!
三五好友招呼一聲,次日便分乘各種交通工具來到張哥定位的地方釣小魚。我坐地鐵直接到河邊,健哥和周哥開車,張哥最瀟灑,看到我們都到達后,安步當車走了過來——他家就在府南河邊。
雖說是第一次在府南河釣魚,但大家都是老江湖了,不約而同地準備了短手竿、七星標,開腥味拉餌釣浮。
我們垂釣的河段剛好是川大老校門的河對面,我望著對岸樹林掩映下依稀能見的大門,青蔥歲月忽然浮現眼前。沒想到當年背著行李站在河邊、躊躇滿志地看著對面這片農田的意氣風發(fā)的少年,現在變成了和一幫老頭兒搶魚的中年“油膩男”。
造化弄人?。?/p>
河水有點兒急,但不深,大約半米左右,水質確實比以前好多了。
我們在河堤上,依靠著欄桿,輕輕把線組往上游方向晃蕩出去,餌落水后隨著水流迅速向下游漂去,這個時候就要注意觀察浮標的動作了,這里小魚的吃口都比較猛,一般是直接黑標。
不得不說這河段的魚真多,沒一會兒大家都先后上魚了。
我們釣到的全是10厘米左右的小魚,修長的體型,黃綠的鱗甲,側線上有一條黑色的帶子,樣子挺好看。開始我們都誤以為它是柳根兒,回家后我仔細觀察并查閱資料,發(fā)現它們應該是一種名為“頜須鮈”的小型魚類。資料顯示這種小魚在四川省分布相當廣泛,除西部高原地區(qū)外,各水系均有分布,長江中游、漢江水系亦有分布。
說來慚愧,我把魚獲照片發(fā)給一朋友,并給他分享我們在府南河的釣況時,他哈哈大笑后,直接給我回了一句:“哥兒幾個也曾是大江大河擒巨物的主兒,現如今淪落到去小河邊搶老頭兒的魚。嘖嘖嘖!”
我只好回復一個尷尬的表情。
大家你一條我一條不斷上魚,引來不少散步的路人圍觀。上游有位打海竿的大爺半天沒動靜,看我們扯得不亦樂乎,也走過來湊熱鬧,看我們的輕盈釣法。
周哥很熱心,給大爺示范并講解我們的釣組:“喏,用最小的鉤,綁在八字環(huán)上,不需要鉛皮,上三粒標子即可。餌中多加點兒拉絲粉,開成拉餌,鉤子上拉成綠豆大小,釣三十厘米左右水深即可。”
大爺借用周哥的魚竿,如法炮制,片刻間也釣到了兩條小魚。
大爺把魚竿還給周哥:“這個釣法是有點兒厲害哦,可這樣只能釣小魚,我上周在橋下釣了兩條五六斤的大鯉魚?!贝鬆斶呎f邊給周哥看手機里的照片。
健哥帶了一個觀察小魚的透明盒,我們選了一條裝進去拍照,吸引了很多路人圍觀,其中有位短發(fā)美女饒有興致,跟著拍照,還借用健哥的魚竿試著釣了一下。
1.和弦
2.周哥(和弦 攝)
3.健哥(和弦 攝)
4.張哥(和弦 攝)
短發(fā)美女饒有興致地拍照(和弦 攝)
嫣然一笑,悠然揮竿(和弦 攝)
岳父也釣得很開心(和弦 攝)
因為疫情原因,那段日子總是人心惶惶的,我們數次出釣計劃皆因出行受限而被迫取消,但是愛好釣魚的人總能找到解決辦法,雖然暫時去不了大江大河,門前這條小河依然可以讓我們樂在其中。
雖然都是些小魚,但勝在密集,于是第二天、第三天,我又先后帶著岳父和兒子來釣過兩次魚。兒子個子太矮,夠不著橋欄,就干脆趴在橋欄上釣。岳父因病手臂顫抖,但依然堅持自己掛餌料自己拋竿。爺孫倆都玩得挺開心的。
目光可以放在遠方,眼前的風景也不容錯過。沒想到平日里走過路過無數次的府南河,在這隆冬時節(jié),還給了我們一場出乎意料的邂逅。
晚上,我給遠在樂山的老父親打電話,他剛好也在府河釣魚,今天運氣不錯,釣了一條2斤左右的鯉魚。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蔽乙贿吅透赣H通話,一邊翻看著兒子當天釣魚的照片,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時候也經常在府河邊釣魚,甚至連女同學來找我玩兒都顧不上,只是一味地專心垂釣。沒想到,四十年后,我?guī)е鴥鹤俞烎~的同時,老父親則在下游百公里外的同一條河流垂釣。恰如赫拉克利特所言:“一切皆流,無物常駐。”這條河流見證了我們老中青三代——時光荏苒,無物常駐,唯有釣魚永恒。
我在電腦上隨意地翻著小時候和母親在都江堰拍的照片,一家人在樂山大佛前的照片,在川大門口望江樓公園和同學們聚會的照片,還有兒子今天釣魚的照片……看著自己的巨大變化,我不禁感嘆:時間都到哪兒去了?
兩千年前,孔夫子也曾對著滔滔江水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痹傧肫鸷绽死卣f過的那句話,在我的若干張老照片中依稀交叉疊化出兒子的模樣,頓時有一種時空錯位之感。
錦繡成都(農丁 攝)
越歷經歲月蹉跎,越感悟生命意義,越被都江堰的“順勢而為,道法自然”和岷江獨有的文化底蘊所感動。先由春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上善若水”,再由先秦時代李冰父子以自然原理修建都江堰,而后都江堰又以“一切皆自然”的奧義反哺東漢初年張道陵于青城山開宗立派時所倡導的“道法自然”,今又由青羊宮楹聯(lián)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繼續(xù)放任著自己的思緒——所謂的成長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內在與外在逐步和解、和諧的過程:每個無憂無慮的兒童無師自通就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青年到中年階段逐步學會“人與社會的和諧”,歲月歷練,最終修煉出“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一位心靈治愈師,能治愈自己“精神內耗”的從來只有自己。
東坡所謂“此心安處即吾鄉(xiāng)”,我說“走過大江大河,門口的小河依然可以讓我徜徉”。
我兒趴在橋欄上釣得不亦樂乎(和弦 攝)
特別鳴謝
《漫話岷江》作者胡雪先生
本文配圖攝影師——農丁、一路剎車、晴空一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