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景春
春節(jié)里,在南方,湯圓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甜甜蜜蜜地吃過湯圓,才能把春節(jié)圓圓滿滿地過完。
湯圓的米團是老母親前幾天就磨好的。母親把泡了好些天的糯米用清澈的泉水反反復(fù)復(fù)搓洗數(shù)次,搬來家里那擱置許久的石磨,“吱吱”地磨起來,然后把磨好的米漿裝到洗干凈的白布袋里,架到一根橫木上,讓水慢慢滲出。那裝在袋里的米漿的水分漸漸擠干了,變成米團了,就可以包湯圓了。
早上,天剛蒙蒙亮,母親早把鍋里的水加好,將方塊的紅糖放進去,燃上旺旺的火。水“咕咕”地就要開了,紅糖融化了,鍋里的水黃黃的,散發(fā)出甜香的氣味。大家把袋里的米漿淘到一個竹簸箕里,七手八腳忙開了:一些人把米團扯成長長一條,一些人則把長條扯成一截一截的,然后放在兩手中間,不停地搓捏,一下子便滾出一個個圓溜溜的湯圓,然后輕手輕腳地放進熱氣騰騰的鍋里。煮上幾分鐘,那白白的湯圓一一浮上來。大家樂呵呵地拿起碗,用勺子一一撈起,加些鍋里的糖水,就可以甜滋滋地吃了。
母親為人和善,一有點什么好吃的東西,只要不是很少,就省出一點往鄰居家送。大家都喜歡吃母親做的湯圓。母親做的湯圓很講究,面用精心磨好的糯米粉和成,很有粘性,又不膩,柔軟可口。湯水一般都加蔗糖,甘甜清香。雪白的糯米湯圓,在熱氣騰騰的鍋中腆著個圓鼓鼓的肚皮,隨著水的滾動一上一下,還飄著淡淡的香味,讓人垂涎欲滴。撈上來,輕輕咬上一口,細(xì)膩滑潤,被融化的湯圓頓時溢滿嘴巴,甜到心頭。更快樂的是很多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談笑風(fēng)生,全家人溫馨無比。在春節(jié)盛上碗湯圓,吃了求個吉兆:一家人和和美美,平平安安;特別是出門人在外順順利利,歸家有期,來年大家繼續(xù)團團圓圓。母親說我們團團圓圓了,也該和鄰居團圓,送去幾顆湯圓,大家一起團團圓圓,那才是真正的團圓。
現(xiàn)在湯圓很常見了,母親也老了,還是顫巍巍地往左鄰右舍送去一兩碗。有時候母親還熱情地邀請他們過來跟我們一起吃,鄰居也不時地請我們過去分享一些特別的東西。鄰里之間像是一家人,這湯圓“圓”了家里人,也“圓”了街坊鄰里,大家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選自《被風(fēng)吹過的村莊》,作家出版社2017年12月版,文字有刪改)
思考:
閱讀文章,說說母親的湯圓對大家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