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輝
一、案例主題
本文以高中歷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一課為例,對歷史課堂中的教學優(yōu)化策略展開實踐探析。本課的教學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深入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并且認識到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
二、案例描述
師:我國歷史學家陳旭麓先生說過:歷史有時是大河奔流,有時是峰回路轉。人們在“奔流”中既要高歌猛進,又要站穩(wěn)腳跟,不被浪濤卷走;在“路轉”時既要認清去向,又要審勢而行,不能停住自己的腳步。
老師想問一下大家,在你們的印象中,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怎樣的一段歷史呢?
生:屈辱的。
生:坎坷的。
生:存在抗爭的。
師:很好,中國近代史是存在抗爭的,那么有誰曾抗爭過呢?
生:農(nóng)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chǎn)階級。
師:非常好,大家都知道這些階級都曾非常努力地尋找過出路。他們成功了嗎?
生:沒有!
師:對,他們都失敗了。到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一戰(zhàn)勝利,我們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似乎迎來了一個峰回路轉的時機。那么與資產(chǎn)階級相生相伴的無產(chǎn)階級,他們又會在這個機遇中尋找到怎樣的新路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回到百年前的歷史現(xiàn)場,來看一看無產(chǎn)階級將走出怎樣的一條新路。1919年5月4日,這一天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日子。在這一天,北京大學等十幾所學校的三千多名學生集聚在天安門廣場上。他們即將開始一場向北洋政府請愿的游行。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五四運動》這幅油畫,讓它帶我們回到那個現(xiàn)場。
師:老師先給大家30秒鐘的討論時間,看看你們在這幅油畫中都捕捉到了哪些重要的歷史信息。(學生自由討論)
生:畫面的左側有兩個條幅,一個是廢除二十一條,一個是取消中日協(xié)定。畫面正中央有兩個學生,一個在發(fā)傳單,是一個女學生,然后還有一個拿著喇叭,好像在喊話。
師:沒錯,觀察得特別仔細。剛剛這位同學看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家來看一看這個學生,他在高聲地呼喊。那么,請問他的聽眾有哪些?找一找,誰在聽他的呼喊?
生:學生、工人、普通民眾。
師:沒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左下角這些普通民眾已經(jīng)聽到他的呼喊。除了他們之外,還有沒有其他人呢?我們再往下邊看,還有幾位,其實小孩子也聽到了他的呼喊。我們剛剛也說到了,白色衣服的這位女同學她在做什么?
生:發(fā)傳單。
師:對,大家來看一看在我們視線可及的這個范圍內(nèi),這份傳單都到了哪些人的手中,數(shù)一下有幾處。
生:六處。
師:大家找得非常準,一共有六處,所以說,在學生的呼喚之下,這個時代似乎已經(jīng)覺醒了。那么,青年學生在這場運動之初,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生:先鋒!
師:沒錯,先鋒!青年知識分子在五四運動之初扮演的是先鋒的角色,他們在向人群宣傳著新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五四運動首先是一場偉大的什么運動呢?
生:愛國運動,思想啟蒙、解放運動。
師:沒錯,他們?yōu)樾碌母锩幕瘋鞑ヌ峁┝藯l件。那么,五四運動也是第一次把新文化運動以來的這種民主、科學的精神同什么更為深切的精神緊密相連呢?
生:愛國精神。
師:沒錯,他們將愛國、民主的精神緊密相連在了一起。那我們再來看一看,他們在呼喚什么?這份傳單上又寫了什么內(nèi)容呢?咱們不妨從畫面后方的這個條幅入手。這個條幅上寫了什么字呢?剛剛已經(jīng)有同學提到過了。
生:廢除二十一條。
師:沒錯,它與哪個國家有關呢?
生:日本。
師:我們來看看北京大學學生羅家倫在當天撰寫的一份通告(多媒體呈現(xiàn),見圖1)。請大家讀一讀通告的內(nèi)容,并思考這個通告反映了怎樣的訴求。
生:學生要維護領土主權,內(nèi)除國賊。
師:由此我們可以說,五四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愛國運動。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畫面的右側,這里有個軍警,他在阻攔游行的隊伍,但是他能夠阻攔住嗎?
生:不能。
師:沒錯。但是當游行的隊伍繼續(xù)向前到達北京東交民巷的時候,又一次遭遇了北洋政府軍警的阻攔,這個時候,當時的北大學生大聲疾呼(多媒體呈現(xiàn)):
為什么我們自己的國土,不準我們的隊伍通過?使館界!什么是使館界?是我們的恥辱!
(五四運動親歷者楊晦《五四運動與北京大學》)
師:從楊晦的怒斥中大家看一看,當時的學生有著怎樣的決心,或者是什么意識覺醒了?
生:民族意識覺醒。
師:沒錯,這場五四運動喚醒了人們民族民主意識的深度覺醒。但是我們可以仔細看一下,盡管周遭的群眾都對這樣的運動較為關注,但是大家似乎沒有真正參與到這場游行當中。直到6月3號,北京大批學生被捕的消息傳到了上海,五四運動的形勢才發(fā)生了巨變。有什么樣的變化呢?現(xiàn)在請大家來梳理一下教材內(nèi)容,并且進行思考和討論。
生:當五四運動的中心轉移到上海之后,主力變成了工人,斗爭形勢轉為了罷工、罷市、罷學的“三罷”斗爭。
師:接下來,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122和123頁的內(nèi)容探究五四運動的特征和意義,并明確我們要如何評價和總結五四運動。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生齊讀)
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wèi)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
師:我們可以看到,青年知識分子在五四運動中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那么經(jīng)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之后,這些青年知識分子,他們又將怎樣帶領人民走向更好的未來?五四運動以后,青年毛澤東首先選擇回鄉(xiāng),希望能夠闖出一番事業(yè)。在兩年之后,1921年的時候,他來到了嘉興。(多媒體出示油畫《啟航》)
師:大家看看這些人有什么樣的背景身份呢?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
(教師介紹油畫中的人物及其活動。)
師:大家想想,這場五四運動又能夠為他們的事業(yè)做哪些準備呢?
生: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成為新力量,李大釗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生: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發(fā)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生: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生:1920年8月,上海發(fā)起成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
生:10月北京建立了共產(chǎn)黨小組。秋冬之際,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相繼建立了共產(chǎn)黨的早期組織。
師:很不錯,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從這些史實來看,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準備呢?
生:思想、階級、組織、干部……
師:非常正確,通過這些準備,中國共產(chǎn)黨也應運而生,而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也被譽為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那請問同學們,為什么說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呢?
生: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
師:總結得很不錯,那么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初對于今后的革命方向又有著怎樣的思考呢?
師:在中共一大會議落幕之時,我們黨通過了第一個綱領。(多媒體呈現(xiàn))
師:陳獨秀先生對中共一大有這樣的評價,他說:在中共一大的時候,無產(chǎn)階級專政還只是懸在半空,到了二大才真正地腳踏實地。他為什么這么說呢?大家可以結合中共二大的綱領進行思考和探討。
生:因為中共二大立足國情,定下了更加現(xiàn)實的奮斗目標。
師:沒錯,我們可以看到和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的革命對象變成了封建軍閥和國際帝國主義,而奮斗目標是先反對封建軍閥,再反對帝國主義。那么,到了中共三大,我們的黨又做出了怎樣新的抉擇呢?
生:國共合作。
師:很好,合作的依據(jù)是什么呢?
生:依據(jù)基本國情進行的摸索和調(diào)整。
師:沒錯,那么國共合作能實現(xiàn)嗎?讓我們來對比一下我們黨的綱領和國民黨的綱領(多媒體呈現(xiàn)),大家討論、判斷一下能否實現(xiàn)國共合作。
生:能,因為都有反帝和反封建的共同目標
師:沒錯,民主革命綱領的目標基本是一致的,這是國共兩黨能夠實現(xiàn)第一次合作非常重要的政治基礎。那是不是有了這個政治基礎,就必然會形成國共合作呢?還有什么因素會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咱們再來看一看重大的歷史事件。
生:共產(chǎn)黨經(jīng)過工人運動意識到不可以孤軍奮戰(zhàn);國民黨屢戰(zhàn)屢敗,意識到需要聯(lián)合新的力量。
師:很棒,除了這兩點,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有共產(chǎn)國際的推動,在這諸多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最終實現(xiàn)了國共兩黨的戰(zhàn)線統(tǒng)一。
師: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對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進行了學習和探究,在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之后,緊接而來的國民大革命又發(fā)生了什么,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未來發(fā)展又帶來了什么呢?請大家在課后對這部分內(nèi)容進行預習和思考。
三、案例評析
整體來說,本節(jié)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的應用以及和學生之間的頻繁互動,讓課堂教學氛圍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學生也在和老師、同學的溝通交流中積極思考、主動討論,因此學生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探究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但是其中仍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仍舊不夠充分,教學當中的趣味性和實踐性活動內(nèi)容較少等。這些都需要在后續(xù)的課程教學中得到改善,要在課程教學中添加更加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自主地學習。
(作者單位:渭南市三賢中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