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生
(金華市金東區(qū)教育體育局教育中心 浙江 金華 321015)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這一實驗除了學科知識內(nèi)容學習和實驗技能訓練之外,還蘊含豐富的科學思想和方法,比如進行反應(yīng)原理的分析、材料的選擇,以及模型建構(gòu)、誤差原因分析以及如何改進減小誤差等科學方法內(nèi)容,對提高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有著重要作用。是初中化學不可或缺的經(jīng)典實驗。
浙教版《科學》的實驗裝置如圖1,利用紅磷燃燒除氧形成負壓,以水替代原瓶內(nèi)氧氣進行測定。先在集氣瓶內(nèi)加入少量水,再把剩余部分分成5等份,用止水夾夾緊膠皮管,點燃燃燒匙內(nèi)的紅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緊瓶塞,待火焰熄滅并冷卻后,打開止水夾,觀察現(xiàn)象,得出結(jié)論。
看似簡單的實驗,在方案中卻存在“先天”不足,實際操作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甚至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成功的情況,進而影響實驗的開展和教學。該實驗主要不足:①紅磷燃燒時耗氧不完全,氧氣殘留高,導致實驗結(jié)果偏小。②教材實驗采用瓶外點燃法,操作過程會導致瓶內(nèi)氣體被加熱膨脹溢出而導致實驗結(jié)果偏大,且紅磷瓶外點燃有污染,存在安全隱患。③在集氣瓶上進行體積等分劃線比較粗糙,會導致較大的實驗誤差。④剩余氣體需要較長時間冷卻才能得到較滿意的實驗結(jié)果,導致實驗時間偏長影響課堂教學。
針對上述問題,已有較多同行對此實驗進行過研究和改進。陸麗萍(2022年)[1]對各種改進方法進行了研究,認為改進該實驗的角度主要在點燃方式、耗氧物質(zhì)、度量工具等三個角度進行分析,由此進行了針對性改進。除此之外,唐祥梅(2022年)[2]、金隆等人(2021年)[3]將耗氧藥品的點燃方式由瓶外改成內(nèi)置點燃,以此減小操作中的誤差。許麗丹等人(2020年)[4]從耗氧藥品角度進行綜述,分析了紅磷等耗氧藥品使用的優(yōu)劣,對藥品的選用有一定的幫助;林旺金與張惠嬌兩人(2018年)[5]采用白磷加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的方式增加了準確度;程星燦(2022年)[6]用鐵粉吸氧劑;顏石珍與夏駿等人(2022年)[7]用暖寶寶粉末進行脫氧均對實驗進行了改進。從以上改進可以發(fā)現(xiàn),暖寶寶等鐵系脫氧劑氧氣殘留量低于0.1%,脫氧效果好,準確度高,且同時解決點燃問題,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與紅磷相比,鐵系脫氧劑缺少明顯的反應(yīng)現(xiàn)象,并由于平時使用中,鐵系脫氧劑給人有脫氧緩慢的不足。其原因是在脫氧劑使用過程中,與氧氣接觸面少,且用量不多(一般為預估所脫氧氣質(zhì)量的3 倍),在實驗中,可以采用增大接觸面積的方式來縮短反應(yīng)時間。并且在小體積中使用,有放熱改變溫度但也能很快恢復。
而對于度量工具的改進,除了陸麗萍老師的綜述之外,還有阮芬芬(2018年)[8]的量筒和氣壓傳感器,計量上更加精確,但器材不夠普及且過程復雜;而金隆、顏石珍、林旺金等人則均用注射器來改進度量工具,但也只是利用注射器帶有刻度的外筒作為量具,而不是利用注射活塞的移動直接測量。不管裝置如何改進,都是一個一定體積用于反應(yīng)的封閉系統(tǒng)再加一個轉(zhuǎn)換成能顯示體積的裝置組合。注射器是自帶刻度氣密性良好的封閉系統(tǒng),并且可直接通過能移動的活塞讀出體積變化裝置。用一段輸液塑料導管連接兩個注射器,既是封閉系統(tǒng)且能精確顯示體積變化。在使用鐵系脫氧劑時,注射器也可以作為反應(yīng)容器,同時是一個精確的度量工具。
基于以上思考可知,用暖寶寶粉末等鐵系脫氧劑作為除氧物質(zhì),以注射器作為反應(yīng)容器與度量工具,是一個可以適用于測量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shù)的最佳組合。具體的改進與操作如下:
注射器(50 mL)兩支(可分為甲和乙)、1.5 cm 左右塑料輸液導管一截、暖寶寶粉末若干。
1.剪開暖寶寶包裝,拉開注射器(甲)活塞后倒入約5 mL(過量)的暖寶寶粉末,用活塞壓實,如圖2所示。將另一注射器(乙)接上輸液導管,活塞拉到50 mL刻度處待用,導管中可塞入一團棉花,起到阻擋粉末作用。
為節(jié)約課堂教學時間,以上兩項操作均可在課前準備。如果是課前準備,注射器(甲)可在壓實粉末后用橡皮泥密封注射器口以防止粉末氧化失效。
2.將注射器(乙)活塞拉到刻度為50 mL 處,然后用輸液管接好兩個注射器,如圖3。拉動注射器(甲)或推動注射器(乙)的活塞,使注射器(乙)中空氣均進入(甲)中為止。
3.搖晃注射器1 分鐘左右,使空氣與脫氧劑充分接觸反應(yīng),加快氧氣消耗。然后將注射器(甲)的活塞壓回原處,觀察注射器(乙)中活塞的位置,先后兩次活塞位置差即為所消耗氧氣的體積,并依此計算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
多次實驗表明,用此方法得到的氧氣體積分數(shù)基本能達到20%,甚至可達到21%,非常接近真實數(shù)值。
用兩個注射器連接形成一個密封空間,自由移動的活塞可顯化并測量體積變化;其中一個注射器裝藥品作為反應(yīng)容器,反應(yīng)前后均將藥品壓實,可不計體積;另一個注射器作量具,自帶的刻度和可移動的活塞使測得數(shù)據(jù)更精準;而鐵系脫氧劑不需要燃燒,正好解決注射器不耐高溫的不足,且脫氧較完全。
1.裝置簡單,操作簡便。不需要進行復雜連接和再加工,只用一截輸液管將兩個注射器進行連接就行??勺寣W生動手操作,分組準備過程簡便,有利于開展學生實驗。
2.效果明顯,結(jié)果準確。暖寶寶與氧氣發(fā)生反應(yīng)后,注射器內(nèi)氣壓減小,活塞在大氣壓的作用下往內(nèi)移動,減小的容積就是消耗氧氣的體積,可直接通過刻度讀出,讀數(shù)方便,準確度大。演示實驗可以通過投屏觀察,學生實驗結(jié)果可取平均值,更科學。改進實驗成功率高,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實驗原理,降低學習難度。
3.成本低廉,安全方便。該實驗器材簡單、藥品易得,成本低廉。實驗耗材為暖寶寶,班級分組實驗1 至2包足夠,注射器可重復使用,實驗過程中不用點燃操作,不產(chǎn)生污染氣體,安全方便。
當然,此改進也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注射器活塞與注射筒之間的摩擦會對體積測量的準確性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另外兩注射器連接內(nèi)部會有極少量空氣,也會影響精確度;另外,學生在搖晃操作中,連接導管的脫落也會對實驗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這些可以作為學生進一步改進或思考的拓展素材。
實驗既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途徑,也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將更簡單精確的實驗改進用于課堂,無論是對教還是學,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