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論習近平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論述的辦學育人主題
康秀云(01-01)
團結奮斗: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的必由之路
齊衛(wèi)平(06-01)
·專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xiàn)代化·
主持人語
唐愛軍(05-01)
中國式現(xiàn)代化特征蘊含的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
曹林祥(05-01)
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獨立性、包容性和民族性
陳慧女,鄭 琴(05-08)
·“第二個結合”的學理化闡釋筆談·
主持人語
徐國亮(08-01)
實現(xiàn)“第二個結合”需要把握的若干重要關系
楊洪源(08-01)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馬克思哲學本體論內涵及當代意義
魯紹臣(08-06)
“第二個結合”與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當代彰顯
董 彪(08-11)
生活實踐場域下“第二個結合”的哲學依據(jù)
路 強,冀倫文(08-16)
·專題:新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主持人語
常宴會(09-01)
新時代青年家國情懷培育的核心要義、基本要求與路徑選擇
石 宇,龐桂甲(09-01)
以愛國主義教育不斷增強新時代青年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馬卿譽(09-08)
新時代青年模范的科學內涵及培育路徑
鄭娓娜(09-12)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專題·
主持人語
李雅興(11-01)
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統(tǒng)戰(zhàn)意蘊——從毛澤東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戰(zhàn)略思想談起
姚選民(11-01)
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的理論特質與當代啟示
史亞博(11-09)
毛澤東海洋防御戰(zhàn)略的核心要義、實踐路徑及其現(xiàn)實啟示
向 鑫(11-15)
主持人語
姚選民(12-01)
毛澤東關于城市現(xiàn)代化建設的思想及其現(xiàn)實啟示
黃宣諭(12-01)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斗爭策略的新時代意涵及經驗啟示
李建鑫,袁耀先(12-09)
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
李 亮(12-16)
毛澤東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思想的基本內涵與當代啟示
馬彥濤(12-21)
·“兩個結合”專題·
主持人語
劉 偉(11-21)
“兩個結合”視域下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的哲學意蘊
趙素錦(11-21)
孔子儒學與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內在關聯(lián)
常 檣(11-28)
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在人性觀上的會通
盧 怡(11-34)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之科學命題
楊宏偉,杜海洋(01-07)
“三個務必”的歷史生成、實踐要求與時代價值
沈瑩瑩(02-01)
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價值觀的內涵、特征和實踐要求
郝雅璐(02-07)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治理的探索與展望
鄧友鵬(02-13)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黨性觀:理論源流、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理論邏輯
張 帆,段婕妤(03-01)
人類精神文明新形態(tài):內涵、特征與路徑
劉迪翔(04-01)
偉大建黨精神的意涵特質與時代踐履
樊愛霞,閆凌波(06-09)
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的生成前提、獨特優(yōu)勢及突出貢獻——以“兩個結合”為視角
王新燕,楊家希(10-01)
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歷史觀:生成前提、思想觀點與時代價值
康秀云,梁志勇(11-40)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
習近平勞動觀的四重維度解讀
王新燕,鮑 嬋(01-12)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責任觀教育重要論述的內在邏輯——基于“五四”青年節(jié)前后講話的文本分析
王新剛,劉青青(01-17)
習近平“四用”的理論意蘊、邏輯結構與現(xiàn)實啟示
梁志勇(03-09)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tǒng)戰(zhàn)工作中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辯證關系研究
漆 捷,高欣雅(04-09)
習近平文藝本質論的人民性內涵
王延波,付晶晶(04-14)
習近平關于中國精神重要論述的基本內容
許 慎(12-28)
·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研究·
勞動實現(xiàn)人民主體地位的三個維度及其啟示
魏澤文(01-25)
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貢獻及其意義探析
魏繼才,趙春光(01-30)
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恩格斯需要理論的守正與發(fā)展
高延飛(07-01)
關于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思考
楊沐霖(07-09)
從“天國”到“塵世”:馬克思在《德法年鑒》時期的思想躍遷
楊宏偉,朱 煜(08-20)
馬克思反貧困思想及其對后脫貧時代貧困治理的現(xiàn)實啟示
張曉燕,牛旭亮(10-07)
馬克思時間觀的生成圖景、內涵敘事與當代價值——基于《資本論》及其手稿的文本考察
黃 婧,鮑 金(10-15)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關于生產-分配關系論述探析——兼論對“三次分配”的時代啟示
褚奕雄,嚴金強(11-45)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討·
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多維探析
張振芝,子天嬌(01-35)
導向深度學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入高校思政課新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為例
楊 威,上官望(01-41)
基于深度主動學習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思考
葉湘虹,何菲菲(02-21)
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的基本遵循、深厚力量與創(chuàng)優(yōu)路徑
羅紅杰(03-14)
價值考量、現(xiàn)實困境與創(chuàng)新路徑——新時代高校“概論”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
孫海東,殷輝敏(04-19)
山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
閆詠梅,海桃桃(04-25)
高校思政課開展抵御境外宗教滲透教育探析
林懷藝(05-15)
把握高校思政課作為新時代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三個維度
許門友,馬珂琦,李峙謙(05-22)
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概論”課的教學思考
許艷紅,崔利萍(05-27)
醫(yī)學院?!爸袊F(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話語體系構建
薛 冬,董海濤(05-33)
“形勢與政策”課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課程優(yōu)勢及實踐路徑
卜萬紅,卜春波(06-17)
中國式現(xiàn)代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思考
崔群穎(06-24)
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價值意蘊與實踐方略
余海超(06-29)
守正與創(chuàng)新:“經典研讀”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的路徑探索
谷曉蕓,汪懷君(07-15)
論“形勢與政策”課“臺灣問題”教學中情感目標與實踐目標的結合
張 亮(07-22)
論數(shù)字故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
李憶華,曹孟青(08-27)
虛擬現(xiàn)實技術賦能高校思政課創(chuàng)新研究
韓忠全,宋 娜(08-32)
第三個歷史決議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重維度
李 瑛(08-37)
現(xiàn)象·規(guī)律·趨勢: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道理的三個層面
常玉潔,郭清秀(09-18)
將“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析
江可可(10-22)
在高校思政課中講清楚“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課程設計探論
張 政(10-29)
“紅醫(yī)精神”融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探析
尹 婧(11-55)
傳播學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的轉化與創(chuàng)新
任艷妮(12-33)
·哲學研究·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意蘊
楊镕華(02-27)
此在與到場:“元宇宙”技術現(xiàn)象的唯物史觀解讀
褚爾康(04-31)
馬克思勞動觀及其新時代價值
張文樹(04-38)
馬克思“支配自然”的思想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關系之辨
王 偉(04-44)
系統(tǒng)哲學視域下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解讀
張海燕(06-34)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邏輯起點、主線及其當代啟示
孔子顯,王常柱(09-25)
周敦頤“內圣外王”思想研究
陳清春,邢佑鐘(12-40)
·社會學研究·
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視域下“中華田園女權”現(xiàn)象的反思
張二芳,趙佳敏(02-33)
基于“鄉(xiāng)土”對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的深刻把握
陳慶華,李前進(02-38)
業(yè)主集體行為的理論邏輯與實現(xiàn)條件
景朝亮,格雷格·阿庫里,閆嘉迅(09-32)
·政治學研究·
重新理解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變遷——基于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的辯證演替的視角
張建曉(03-19)
法治鄉(xiāng)村建設視域下的鄉(xiāng)村組織振興研究
張 放(07-28)
跳出歷史周期率 “兩個答案”的源起、交融與篤行
崔宇航,姚建軍(07-36)
論大變局下底線思維的堅持和重大外部風險的防范化解
高正波,曹 建(08-43)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責任倫理意蘊與實踐向度
楊利利(08-50)
協(xié)商民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路徑研究
李 敏,趙希午(08-56)
獨立自主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基石——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發(fā)展道路的探索
李 彪(08-61)
一體推進“三不腐”的邏輯證成和實現(xiàn)路徑
余為青,盧榮婕(09-39)
全球治理中非正式政府間組織的興起及中國的戰(zhàn)略應對
胡文秀,楊 帆,李 敏(10-36)
傳統(tǒng)社會廉政建設中的歷史閉環(huán)、制度閉環(huán)及人情閉環(huán)
王 平,沈婷玉,馮思云(10-44)
由面及體:基層黨組織引領“三治結合”的鄉(xiāng)村治理之整體性建設研究
趙 琨(11-59)
·法學研究·
公民參與文物保護民事公益訴訟的制度構想
郭宇燕,王宇琪(06-39)
零工平臺企業(yè)刑事法律責任研究
朱德安,王文巖,梁鈺琨(10-5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消費主義批判的三個維度
劉 秦,李衛(wèi)朝(01-46)
紅色符號原理的理論構建與機理分析
張 鈺,褚爾康(01-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嚴肅游戲的現(xiàn)實條件、樣本分析及發(fā)展路徑——基于嚴肅游戲《思創(chuàng)空間》的典型樣本分析
魯 杰,劉思源(02-43)
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從理論探究到現(xiàn)實反思
姜英華(02-49)
論災難記憶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作用
張 鵬,王 馨(02-54)
人工智能賦能高校精準思政的價值意蘊、內在機理與實踐路向
崔春夢(02-61)
微生物學課程思政育人機制研究
王強芬(02-67)
學科語境比較視域中灌輸概念的語義澄清、價值勘誤與當代啟示
喬元正,李 萌(03-25)
谫論中國共產黨百年思想政治工作:一種文本量化的范式
葉 銳,陳懷平,趙丹丹,董偉華(03-32)
書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析——機理、功能與路徑
徐婧怡,邵獻平(03-4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新解”——來自“新教育學”的啟示
田 野,毛延生(04-50)
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文化環(huán)境體系構建研究
張志元,馬慧慧(05-37)
基于PBL的“00后”大學生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
王艷梅,劉鑫宇,賈建鋒(05-43)
元宇宙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挑戰(zhàn)與對策
楊蕙玉,徐紹華(05-50)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網絡隱喻及應對策略
劉 非(05-55)
新時代大學生生育價值觀現(xiàn)狀及培育路徑
柯增金,楊新國,李德聰(06-46)
“內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李艷馨,楊小慧(06-52)
構建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一體化建設機制的三維論析
張 翼(06-57)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及其現(xiàn)實啟示
劉亞妮,滕翠婷(07-41)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錢美玲(07-48)
網絡空間青年群體道德定力的現(xiàn)實境遇與培育策略
何 珍(07-54)
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五重價值探析
劉夏怡(08-68)
生成式AI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數(shù)字化轉型:緣起、維度和路徑
董扣艷,張雨晴(09-45)
元宇宙時代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與應對
郭明飛,程玉璐(09-51)
互聯(lián)網時代“把關”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解構與重塑
黃金艷,付治淋(09-59)
新時代大學生斗爭精神培育困境與實踐理路
梁 軍,岑春浪,李 南(09-65)
愛國主義話語的圈層化梗阻及破解路徑
喻麗果(10-59)
思想政治教育說服力弱化的三種樣態(tài)及其原因
林建輝(11-66)
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三維論析
張秀萍,韓學亮,王開科(11-74)
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的主題、反思及趨勢
郗厚軍(12-48)
《神圣家族》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意蘊的四維闡釋
張云德,董喜萍(12-54)
論ChatGPT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
何曉穎,袁 芃(12-60)
·高教論壇·
大學文化建設的使命追求與實踐要求
寧友金(01-57)
智能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現(xiàn)狀調查及引導策略
李婷婷,鄧雅媛(01-63)
新冠疫情背景下醫(yī)學生共情能力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史艷琴(02-71)
大學生權變性自尊對學校適應的影響:自尊和主動性人格的中介作用
蘆朝霞,馬建平,林君瑜,葉一舵(02-76)
工科優(yōu)勢高校新文科“四融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構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科群雙創(chuàng)教育的實踐
劉志新,韓小汀,白 雪(03-52)
新時代強化高校網絡思想輿論陣地作用探究
周勝強(03-59)
當代青年“躺平”現(xiàn)象的生成機理與引導策略
王繼新,常馨月(03-66)
基于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高校意識形態(tài)治理策略研究
馬云天(04-56)
未來時間洞察力對高校畢業(yè)生職業(yè)選擇的影響研究——一個帶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
賈曉娟,武蓉霞(04-61)
科教融合視域下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探索與實踐——以西北工業(yè)大學為例
劉世皎(05-6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學實施——基于教科書的文本分析
張彧鳳,楊勇萍(05-66)
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短視頻成癮的關系
姜雪鳳(09-70)
·經濟與管理·
山西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對策研究
張艷芬,崔曉芳(06-63)
·歷史與文化·
抗戰(zhàn)時期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黨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述論
李佳哲,劉福會,王珊珊(01-69)
由晉入閩:太行解放區(qū)南下干部征糧工作研究
楊建崇,李建權(01-74)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關公“義”文化價值探析
曹 譚,劉冰清(03-72)
“組織起來”的變革:晉察冀邊區(qū)農業(yè)勞動互助的實踐
廖 軍,蘇志宏(04-67)
抗戰(zhàn)勝利初期中共政策與新解放區(qū)農民心態(tài)轉變——以《高魯日記》為考察對象
高 丹,董劭偉(04-74)
全面抗戰(zhàn)時期陜甘寧邊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經驗
肖 嫻,張晨曦(05-73)
巨贊法師愛國愛教思想對新時代佛教中國化的重要啟示
溫新瑞(06-70)
日偽統(tǒng)治時期山西省的戶口捐
黃壯釗(07-62)
紅色文化的真善美特質論析
徐功獻,彭健斌(07-68)
中華文明“仁愛”精神特質的內涵演進、邏輯層次及其當代價值
賴曉群,姚功武(07-73)
塑新德 造新民——梁啟超民德培育思想的批判研究
羅克全,李嘉奇(08-74)
《老子》中的圣人及其政治建構
胡兆東(09-75)
陽明心學與《周易》的內在關聯(lián)試析
譚振江(10-65)
中國共產黨對鞏固團結的宣傳及啟示——基于全面抗戰(zhàn)時期《新華日報》的相關報道
范海龍(10-72)
太行抗日根據(jù)地廉政宣傳的實踐及其特點
夏文華,孫凡閔(12-67)
淺析晉綏邊區(qū)抗日軍人的優(yōu)撫工作
李建權,王雨鑫(12-74)
·新書評介·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對青年政治問題的學理性闡釋——評《青年政治學:理論與實踐》
禚明亮(06-76)
·會議綜述·
“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學術研討會綜述
郭志棟(06-80)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征稿啟事
(03-80)
“‘第二個結合’與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征稿啟事
(06-封三)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征稿啟事
(08-封三)
參考文獻著錄提醒事項
(08/10/12)
學人風采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
社科成果展示
(01/03/04/05/07/09/10/11/12)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3年總目次